林文庆医生的鼓浪屿情缘
▲林文庆与殷碧霞(吴熙华、吴玉麟提供)。图片来源:严春宝,《一生真伪有谁知:大学校长林文庆》,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页283。林文庆医生(Dr. Lim Boon Keng,字梦琴,1869-1957)出生于并不富裕的峇峇家庭,凭借自己的聪颖与努力,成为新马风云人物,有着众多的身份--是爱丁堡大学训练出来的名医,是积极议政的莱佛士毕业生,是创办多家企业的成功商人。他从对华文茫然无措的英校生,成长为能够翻译《离骚》的学者,从西装革履的女皇奖学金得主,到身着唐衫的儒学倡导者,带领厦门大学走过创校的16年岁月。虽然祖籍海澄,林文庆是福建人移民到马来亚的第三代,其祖父与父亲皆娶娘惹为妻,尽管他们知晓华文,幼年的林文庆也曾在福建会馆的书院读过几年四书五经,华族文化与祖籍地对于他是遥远陌生的,他的生活更多地与英国海峡相关联。在英国求学期间所受到的文化冲击,令林文庆萌生了解华族文化的渴望,开始研习华文,1893年回返新加坡行医。林文庆的两段婚姻加深了他与中国,特别是福建的关联。1896年12月29日,林文庆迎娶福州名侨黄乃裳之女黄端琼,这位学贯中英的女子于1905年早逝,留下四个儿子--可胜、可明、可能、可聊(料)。在好友与合伙人殷雪村医生的介绍之下,林文庆于1908年4月迎娶其妹殷碧霞(Grace Pek Ha Yin,1884-1972),两人育有月卿(女)和炳汉(子),开启将近半个世纪的鼓浪屿情缘。鼓浪屿殷家
▲林文庆与殷碧霞,及女儿月卿、儿子炳汉,摄于新加坡。图片来源:李元瑾,《林文庆的思想:中西文化的汇流与矛盾》,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1990,p.30。即使在今日的鼓浪屿,殷碧霞的娘家也颇有名声,虽然殷家兄妹早已为人所淡忘,她的外甥殷承宗是国际知名的钢琴家,是鼓浪屿的骄傲。殷家祖籍江苏常州,殷碧霞的父亲殷荣康早年移居厦门,成为厦门港堂会长老,创办“厦港镀造厂”和“荣康小学”,其妻吴淑懿为俄籍犹太人。殷碧霞1884年出生于鼓浪屿,8岁入怀仁女学,14岁就读漳州中西学堂,16岁入福州美以美教会英文女学,毕业后任厦门女子高等学校英文教师。成为当时厦门第一位执掌教鞭的女教师,这在当年有着溺毙女婴陋习的厦门是极为罕见的。殷碧霞与林文庆成婚后,以林文庆夫人的身份出现在新闽两地的社会活动中,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扶助。1913年在厦门倡办养老院收养孤寡老人,成立保良所解救婢女。1930年担任厦门养老院院长与保良所所长,1931年被推选为新加坡华人妇女协会会长,发起创办了华人孤儿院,并兼任首任院长。同年,海峡殖民政府委任殷碧霞为监狱视察员和青年犯罪法庭顾问,是新马华人妇女中第一位担任此职的人,1948年受封为太平局绅。殷碧霞的哥哥殷雪村医生是林文庆的挚友与事业上的伙伴,出生于厦门,1898年来到新加坡担任闽语通译,后前往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学医,返回新加坡后与林文庆合办“九思堂西药房”,1906年一同倡办振武善社(又称:禁吸鸦片协会),1911年出任海峡华人足球俱乐部的创办主席,也是多家华资银行的创办人之一,1925年受封为太平局绅。近日,林志强先生告知在蔡厝港发现殷雪乔的骨灰安放处,卒于1913年,享年47岁,推测为殷雪村的兄长。殷家留守在厦门的兄长殷雪圃,也是位具有现代意识的实业家。1910年与黄世金等共同投资在厦门设立大同罐头公司,后与黄廷元创办的淘化厂合并为淘化大同公司。日本人占据厦门期间,殷雪圃与其他商人受日伪之命,于1940年2月建立厦门劝业银行,担任首任董事长和经理,抗战胜利后被视为汉奸,遂离开厦门前往香港。殷家兄妹无疑影响了林文庆的一生,牵引着他走向鼓浪屿。长期居住在鼓浪屿的母亲,一直是殷碧霞婚后的牵挂。自成婚起,林文庆就开始在鼓浪屿收购地产,以满足妻子亲近家人的愿望,林殷二人在厦门的土地交易也得益于殷家的照应。林文庆的鼓浪屿地产1908年4月至1930年4月期间,林殷二人在鼓浪屿收购了六处地产,其中四处来自于鼓浪屿本地人,两处则是英国伦敦教会产业转让所得,分布在鼓浪屿鞍仔角、内厝澳坑内与笔架山。因为林文庆的英籍民背景,这些产业均在英国驻厦领事馆登记注册。林文庆与殷碧霞成婚之时,年已39岁,正值壮年,不仅是英国海峡的华人精英,也效力于中国政府。从他们在鼓浪屿收购地产的时间显示,1908年至1914年期间,林文庆频繁进出中国,除了为国事奔忙,也因家事不断造访厦门。鼓浪屿不仅有殷碧霞的故家,也有着两人自己的家,是子女出生成长的地方。在出任厦门大学校长前,林文庆对于闽南社会已有相当了解,这也是他可以接受陈嘉庚之邀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林家人回忆,当时林文庆夫人渴望回到患病的母亲身边,回到鼓浪屿故家。在厦大的16年,林文庆遭遇许多艰难困顿,除了办学理念的纷扰,更要面对严重的财务问题,奔波于新闽之间为厦大募捐,个人也不领薪水。厦鼓人士相传,殷碧霞长袖善舞,擅于经营房地产投资,他们在鼓浪屿购置的产业,不仅为家人提供良好居所,也为家庭生活提供了保障。笔山路5号宅邸林殷二人虽然在鼓浪屿有多处地产,仅笔山路地块发展作为自宅居住,这块地位于鼓浪屿僻静的笔架山麓,附近就是英华书院,他们自1909年起,以长达13年的时间收购了六亩多山地,期间曾因土地所有权问题对簿会审公堂,在殷雪圃的协调下达成和解,才得以兴建宅邸,现在的门牌号码是笔山路5号。
▲林文庆宅邸主楼大台阶前石壁纹理清晰(2004年)
▲残破却气势依然的林文庆宅邸(2006年)
▲林文庆宅邸庭院凋零,仍可见山石造景(2006年)
▲林宅借山势修建的气魄,长长台阶引入主楼(2006年)向左滑动查看更多林文庆宅邸的建筑特色在鼓浪屿众多的华侨建筑中并不突出,胜在地势与环境。两层高的主楼和副楼颇有气势,主楼坐北朝南,前部环以外廊,为起居会友之所。林文庆在厦门交游广泛,家中藏书万卷,常与朋友谈古论今。主楼前后部之间设有走廊及楼梯,确保后部卧室的私密性,底层北侧设有外廊观赏后院,院中有着风水名石--笔架石,主楼上层前方设有观景平台远望鹭江风光。副楼为仆从住所和厨房等服务用房,以通道连接主楼廊道与后院,设有独立的内院和侧门。
▲修缮后的林文庆宅邸(2012年)
▲林文庆宅邸庭院重新布置(2012年)
▲林文庆宅邸后院中的风水名石--笔架石(2012年)
▲林文庆宅邸主楼观景台可以远眺日光岩(2017年)向左滑动查看更多1937年抗战爆发,厦大正式由私立改为国立,林文庆携家眷返回新加坡,将笔山路宅邸托付给亲戚照管,从此未能重返鼓浪屿。1957年,林文庆在新加坡与世长辞,遗嘱中将这座宅邸留给厦门大学,1980年代由其子女执行,正式将产业赠予厦门大学。由于年久失修,宅邸一度极为破败,几年前厦门大学完成产权交接,将其修缮成国际接待中心,但并不对外开放参观。
▲2017年2月21日笔者(后排左8)带领国大学生登上林文庆宅邸观景台昔人已逝,林文庆与殷碧霞长眠于比达达利公墓(Bidadar i Cemetery),如今仅存墓碑于纪念公园中。2017年2月21日,我带领参加第一批参加闽南侨乡行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学生,与新加坡驻厦门总领事池兆森先生,以及陪同的厦门大学建筑系师生,一起登上林文庆宅邸主楼平台,远望庭院里的郁郁葱葱。这里曾是林文庆渡过将近五分之一人生的所在,他所奉献的厦门大学为南洋培育了多少人才?这里曾有多少对星洲的思念?如今能够带着狮城学子来到这里,也算是另一种告慰他的方式。(作者为ON-LABO创办人兼主持人、本刊编委)(本文首发于《源》144期,文章版权归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源》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欢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