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双全 | 由两片彩陶残片看关中中华“一片独大”
由两片彩陶残片看关中中华“一片独大”
在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五凤村新石器遗址,捡到几片上古彩陶残片,其中有和在富平县蟠龙湾遗址见到的一模一样的特殊灰黑夹心残片(图1)。现作以下分析。
两片残片不一样,一片是普通的,内外一色,其制作材料为单一陶泥。一片是夹心异色陶片。夹心为灰黑色,面色同样红色。两片陶片都是红陶缶残片。
为了讨论方便,我们先明确普通的一般的常规的新石器彩陶残片。一般彩陶,都是陶泥作的,和后来的瓦、瓦罐一样,内外一色。
而夹心异色陶片说明,上古先民在做常规彩陶的同时也做非常规彩陶。这片非常规彩陶,其夹心异色说明其材质有异。同型的彩陶却用不同的材质制作。可是其表皮的颜色却一样,为什么?
常规彩陶的工艺毋需讨论了,因为大家都清楚。异质彩陶的工艺则应该搞清楚。其所以“异质”,是由其色确定的。但是其面色和夹心色不同,又怎么解释?本人认为,异质彩陶烧制后,其色同样是内外一致的,应该是灰黑色。怎么变红了?是其表面刷了一层红陶泥面。这层红陶泥面是灰黑缶烧制成后刷面再烧制,还是在灰黑缶坯面烧制前刷一层红陶泥面,不得而知。能够说的清的不是专家学者,而是有经验的陶工,陶工有发言权。这个有待进一步认识。
本人关于大地湾遗址彩陶,曾经有一个观点:上古新石器时期高档彩陶,不是在哪个遗址发现,这个遗址的先民就能够制作这枚彩陶。她是当时该族群的标识和信物。而且,这些高档彩陶的制作和绘制,是大区域群体组织的统一的专门的行为。
进一步看到的是,在关中诺大区域内:同样的灰坑;同样的尖底瓶;同样的夹砂陶;同样的红陶缶;同样的彩陶纹饰,同样的灰坑爨灶。这是大区域群体组织管理的结果。这个大区域群体组织,就在关中。
说明,彩陶时期在关中国家的雏形已经出现了。
同样,在这两片彩陶上,我们也同时可以看到:渭北的富平县蟠龙湾遗址有的夹心彩陶缶,渭河南的七十二道峪的鄠邑区五凤遗址也同样有。形制的同一说明了文化的同一,文化的同一说明了区域的统一。区域的统一说明了管理体制的统一。
如果尖底瓶是上古运储液态盐的结论被肯定,则当时国家必须物资的统配,器物的统一制作就显现了。国家当时管理机制也显现了。
国家的形成是和区域的规模相关的。关中彩陶时期的区域片,西到大地湾,东到灵宝豫西、晋南,北到无定河,南秦岭。体系清楚,主区、繁衍区清楚。关中新石器彩陶时期一片独大是一目了然的。
不光片区清楚,一片独大。而且时段同样清楚且具特色,核心区时段长,繁衍区时段短。如核心区的华县老官台、西安半坡遗址近8000年,再向东的庙底沟就不到6000年。如无定河的石峁遗址、贾大峁遗址则是鬲之后了,仅4000年左右。
时段代表了厚度,如果以灰坑来计时的话上至老官台,下至西周,则关中灰坑爨灶片历时6000余年,可谓世界唯一。
这里要说明一点,老官台的的8000余年并不是关中最早的灰坑爨灶,只是现在尚未发现发掘而已。理由是老官台的灰坑爨灶和夹砂陶有一个必然的衍进过程。而且这个衍进过程非常缓慢。所以,关中的灰坑爨灶时期初始当在上10000年左右。
这样,我们就由关中的两片不同的彩陶残片,看到了关中当时彩陶时期的辉煌,看到了关中的一片独大和一片独厚。看到了关中灰坑爨灶历时6000余年的连续,也看到了中华民族襁褓期的婴孩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