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晓得有钱是啥感觉,凭啥总瞧不起有钱人?

读书时候,读到一个得道高僧劝小僧人嫖娼的故事,当时一直不得其解。故事大致如下:

一个在深山寺庙修行的小和尚,受情欲困扰,躁动不安。他知道山外镇上有一青楼,楼上常驻红尘女子,借下山化缘之机完全可偷解情欲之扰。可偏偏这是个有志向的小和尚,想戒掉人世间七情六欲,潜心向佛,以便将来得大道,成高名。于是就在这种蠢蠢欲动和清规戒律间徘徊不定,并因此饱受折磨。

其师傅是远近闻名得道高僧,将小和尚的一切尽收眼底。一个深夜,他把小和尚喊到自己禅房,只说了六个字:“去吧,勇敢一点。”

这个老不正经!作为一高僧,非但没有用各种道理玄机劝解弟子回归正途,反而劝其向欲望低头,这不符合常规故事套路,也不符合正确价值观。当时是百思不得解,可又不好意思问别人,毕竟有关嫖的事,难以启齿。

第一次真正远离家乡是上大学之时。上大学之前,一直是一口家乡话,大学之后,换成了普通话。那时的寒暑假回老家,也半家乡话半普通话,如果没有机会讲,创造机会也要卖弄几句,唯恐乡亲们不知道自己出了远门。

遇到有人问口音,会作出一副不好意思样子解释:在外面一直讲普通话,回家一时半会改不过来。那副不好意思的嘴脸也都充满了装腔作势。

人到中年,但凡返乡,离家一百里就自动切换成家乡话,就觉得以前那个卷着舌头跟父老乡亲讲普通话的人是个大傻叉。可也不理解当年为啥就那么爱装?

不久前,跟一功成名就、提前迈入富豪阶层的人聊天,说起他当年赚到第一桶金的时候,也膨胀,也嚣张,所有的东西非名牌不买,并且还要有意无意地让旁人意识到自己衣食住行用的都是很贵的东西。“那个时候觉得有钱人就该这样子,牛逼就是这个样子。”

现在回看,他说自己都会脸红。“也怪当年道行浅,修为不够,没什么料,只能靠这些外在的东西支撑。现在只管自己舒服,哪管它什么名,什么牌?”

这位活明白一点的仁兄总结陈词是:人这辈子,就像爬梯子一样,你必须站高一点,才能俯视下面低一些的台阶。可你又不可能一步登天,一天就活明白。不踩着这些低的台阶,你不可能到得了高处。矫情一点说就是,必须经历虚荣,才能轻视虚荣,经历腰缠万贯,才能轻视腰缠万贯。现在一些人动不动就仇富,各种鄙视看不起有钱人,我觉得这事吧,先想办法让自己成为有钱人吧。

都不晓得有钱是一种啥感觉,凭啥瞧不起啊?

平日自己也饱读各种充满人生道理的文章,但就像《权力的游戏》里面那个侏儒所讲一般:把人生道理兜头倒下,结果是鸭背浇水,滴水未进。

但这位仁兄的话仿佛打开了我的任督二脉,一下子理解了当年那个回老家拿着腔调讲话的年轻人,理解归理解,傻叉依旧,也明白了当年那个得道高僧为啥劝自己的弟子去青楼。都不知道自己在压抑的、在鄙夷的、拼了命想要摆脱的对象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又何谈戒掉与摆脱?

所以说,如果路上遇到什么当时不明白的、搞不懂的东西,也别强求,就先放着,后面的时间里,保不齐哪个人哪件事的出现就捅破了当年困扰你的窗户纸,让你顿悟。

生活这件事,还真不是像挖坑种树那样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独立存在,它是线性的,彼此融会贯通、相互关联。只是这个线性大部分都如乱麻一般缠绕在一起,不易找到线头。

如果有杠精跳出来说:“照你这样讲,那就可以借着先体验后轻视之名,行各种龌龊之事了?这都是虚荣行恶的借口。”

要我说,语文课老背诵什么课文啊,阅读理解能力才是语文课的第一重点。

不争,也不必说服,过好各自日子才是我们的唯一目的。

九爷:小小水果商,城市蒙面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