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 尹桂芳《武则天》录音选场 首次全放送
其他的场次我没能得到
但武则天主要唱段
也就集中在这几场
所以我可是倾囊而出了呀
作曲连波,原著郭沫若,改编未知
演员表下面视频大致有,不重复了
最近精神有限,有的没的那所谓的“听戏有感”(其实就是小编话唠)我就不谈了,只说说这戏的首演时间。【特别欢迎大家发表听后感。】
由于芳华到福建后资料极其散乱,之前多数资深尹迷推断认为,《武则天》首演于1964(包括我)。我的观点之一是尹桂芳连续演花旦,武则天后是江姐,这从她的行档来考虑讲得通。其次,她从这个戏开始了定腔定谱,我因为受竺水招同学的误导——她迟至1964年《江姐》方才完全进行,推此及彼,觉得尹桂芳大概也没多早,1964年也是可以讲通的。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武则天》和《江姐》有录音,都是上海特地到福建录的,如果是同一阶段演的,这也顺理成章,而且听起来嗓音状况也很接近(当然接近,因为录音确实在同一时间)。
大谬矣。
《武则天》首演于1960年。这个戏是郭沫若于1960年1月份完成的历史剧本,——说起来还另外有个花絮,郭沫若创作这个剧本,某种程度上来说受到王文娟《则天皇帝》的影响,当初王文娟这个戏小红,上演以后不少地方剧种陆续搬演(”小红“不带任何性质的褒贬,仅从范围上来划分,这戏属于小范围搬演,要象《穆桂英挂帅》《沙家浜》那样就算”大红“了,一个地方剧种演过后几乎整个戏曲界都在搬演)。郭沫若受到启发,写出了《武则天》的剧本。
《则天皇帝》跨度很大,从感业寺开始,阶级性非常非常明显,尼姑们成了被压迫起来反抗的一类,则天同志进行思想开导,这是时代特色,毋庸讳言。郭沫若的《武则天》则集中于武则天和太子李贤和裴炎的两次争斗,武则天形象确立也是相当的开明和前卫。没有狄仁杰是这个本子的相对缺憾。从人物形象上来讲,如果说前者比较”圣母“,后者那是相当的”白莲花“,比如武不忍杀李贤,高宗执意要杀。——几十年后,范冰冰小姐也这思路。
梁羽生有本武侠小说《女帝奇英传》,写武则天的侄女和李氏皇族的后人一段故事,上官婉儿作为女二。小说中武则天是绝对正面形象,贤明开明通情达理,但因为小说体量大,亦涉及到好男色抑或好酷刑这些方面,不损形象,应该说梁对武则天的历史观点和郭沫若极为接近。梁的小说中,对皇帝持肯定态度的,就这一位,别无二家了。这本小说也创作于60年代。
回到尹桂芳。她《武则天》的首演也就在1960年。这里有个背景:芳华初到福建,不止是”人生地不熟“,且很有些”水土不服“,最困难的是,她还遇到了三年那啥啥。换戏目、上新戏成了当务之急。当时打算创作的第一个全新剧目是《辛弃疾》。都已经到彩排了,请文化相关领导来看,看完了不说好也不说坏,就讲了一句:郭老新创作的《武则天》,我看蛮好,可以演这个嘛。
这大概意思就是两个:第一,领导压根没看懂;第二,郭太火了,搭个便车。
当时剧团就傻了。因为剧团的领衔是尹桂芳,她演小生的,除了带点游戏性质的客串不碰花旦。
领导提出这个意见也侧面说明一点:他压根不知芳华,彻底的外行人,既不关心,也没多想着去了解。
这是芳华在福建早期的一个真实写照。
【两个视频,一个上面有标记,那是因为……虽然都是我做的,但我已经找不着我的原视频了哈哈哈,就是这么马虎,习惯就好。】
芳华的处境要到什么时候迎来真正转机呢?1962回娘家演出,所引起的轰动把随行领导吓懵了,这才真正认识到尹和芳华的价值。
《盘妻索妻》是为了1962回娘家排演的,首演就在上海。《红楼梦》则是在上海演出期间排演。福州市芳华越剧团在1962回娘家演出期间,转变成福建省芳华越剧团。
《武则天》1960年,首演于福州。
最后插个花,《武则天》这样火,话剧不算外,超多地方剧种搬演。然则,向来演出郭剧最多的竺水招,《南冠草》《孔雀胆》《蔡文姬》,《蔡》也是当年写出当年就演了,她就没跟这个潮流。
这样看来,小编推断的,我竺不大肯演宫廷戏,相当有点道理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