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思维:无父子、无兄弟、无亲情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基辛格
权力就是令人上瘾的毒药,好像让飞蛾献身的烛火。大家都趋之若鹜,完全意识不到危险将近。他们愿意牺牲一切,婚姻、事业、名声甚至生命——《纸牌屋》
权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阿克顿勋爵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也就是说,权力是人类行为的强大外挂,而绝对的权力更是可以让人无所不能甚至为所欲为,所以世人才无不趋之若鹜。
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如果把“利”换成“权”字,这句话一样成立。
这其中,皇权作为权力的最高表现形式,更因其唯一性和排他性,不仅催生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宫斗大戏,还导演了一出出惨绝人寰的人伦悲剧。
正所谓“自古皇家无父子,从来帝王少兄弟”。
01
商臣:弑父自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中国历史正式跨入春秋,并开启了一个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时代。
这一时期,不仅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兼并,诸侯国内部也屡屡出现以下犯上、臣杀君、子弑父的恶性事件。
据司马迁统计,整个春秋时期,先后有三十六位君主死于儿子或臣下之手,这还不包括流亡国外的。
弑君三十六,灭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则是楚成王的太子、后为楚穆王的商臣。
起初,楚成王打算立大儿子商臣为太子,就因此征求令尹子上的意见。
子上说:“我不同意你这样做。首先,你现在年纪不算太大,儿子又多,而且还有几个是你特别喜欢的。你现在立了商臣,如果过几年又想改变主意了怎么办?按照楚国的传统,太子一般是从年轻人中间选出。而且商臣这孩子,从面相上来看,不是一个仁德的人,所以不建议立为太子。”但楚成王没有听从,执意立了商臣。
初,楚子将以商臣为大子,访诸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齿未也。而又多爱,黜乃乱也。楚国之举。恒在少者。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弗听。
没过多久,楚成王果然后悔了,因为他看小儿子职越来越顺眼,于是又计划换掉商臣。
商臣听说了这个消息,非常紧张但又不确定真假,便问老师潘崇怎么办。
潘崇给他出了个主意,说你姑姑江芈不太喜欢你,你可以请她吃饭,然后故意怠慢并惹怒她,她可能就会透露一些有用的信息。
事情果然像潘崇所料,江芈愤怒地说,真是个不成气的东西,怪不得你父王要换掉你。说完拂袖而去。
听完商臣的汇报后,潘崇给了他三个选择:甘心被换、逃亡国外、弑父自立。商臣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三个。
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大子商臣。商臣闻之而未察,告其师潘崇曰:「若之何而察之?」潘崇曰:「享江问而勿敬也。」从之。江芈怒曰:「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杀女而立职也。」告潘崇曰:「信矣。」潘崇曰:「能事诸乎?」曰:「不能。」「能行乎?」曰:「不能。」「能行大事乎?」曰:「能。」
当年十月,商臣先下手为强,率领亲信部队逼杀了楚成王,自立为王,是为楚穆王。
冬十月,以宫甲围成王。王请食熊蹯而死。弗听。丁未,王缢。谥之曰:「灵」,不瞑;曰:「成」,乃瞑。穆王立,以其为大子之室与潘崇,使为大师,且掌环列之尹。
这种君王被弑(不一定是为儿子所弑)的情况之所以在先秦时期非常普遍,除了所谓的礼崩乐坏之外,关键原因还在于世人没有大一统和君权至上的观念。
秦始皇混一六国前后,法家人物强势登上历史舞台,在完成国家一统的同时,帮助君主第一次真正实现了中央集权,君权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尤其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君权神授”之说渐渐深入人心,包括君王在内的所有人对此深信不疑。
韩非子对帝王们说,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君王一定要牢牢掌握,这样才能有效驭下。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君臣不同道,下以名祷,君操其名,臣效其形。(《韩非子·扬权》)
韩非子又说,作为帝王,威势不能分置,权力不能共享。如果把皇权与别人同享,奸小们便会蠢蠢欲动;如果法令摇摆不定,君主自身安全就不能保证;而如果处罚不果断,邪风就会压倒正气。
威不贰错,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韩非子·有度》)
在这种思想的反复灌输下,皇权从此神圣不可侵犯,任何觊觎或者染指都会受到来自帝王的无差别打压甚至杀戮。
代表人物:汉武帝、武则天和唐玄宗。
02
汉武帝:老婆、儿子、孙子一窝端
汉武帝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十一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运动席卷了整个长安城——这就是让大汉帝国伤筋动骨的“巫蛊之祸”。
征和元年……冬十一月……巫蛊起。
第一个被“巫蛊”整倒的是汉武帝刘彻的连襟、也是当朝丞相公孙贺。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因贪污挪用公款下狱。本来,这只是一起普通的经济犯罪,但是,他却在狱中又被人告发以“巫蛊”诅咒汉武帝,甚至还与阳石公主通奸。一番追查之后,公孙贺也受连累,父子俩一起被处死。
紧接着,第二批巫蛊案犯出现。这次更为蹊跷,居然是汉武帝的另外两个女儿诸邑公主(皇后卫子夫所生)与阳石公主,以及原大将军卫青的长、子长平侯卫伉,他们也以同案犯被诛杀。
(征和)二年春正月,丞相贺下狱死。
夏四月……闰月,诸邑公主、阳石公主皆坐巫蛊死。
表面上看去,主导这一切的是一个妖人:江充。
此人是赵国人,因得罪赵王刘彭祖父子而逃到长安。机缘巧合之下,居然被刘彻所赏识,并在成功出使匈奴归来之后,直接被拜为直指绣衣使者,负责对长安城勋贵富豪的不法行为进行监察。
在某次执法过程中,江充与太子刘据产生嫌隙,为防日后被清算,江充直接把“巫蛊”之祸扯到了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的身上。
对此,刘彻竟然没有半点怀疑和迟疑,径直授权江充对后宫和东宫展开全面清查。江充也不负重望,“成功”在太子宫挖出一个用来诅咒的桐木人。
此时,由于刘彻正在甘泉宫避暑(行幸甘泉),刘据有口难辩,便在老师的建议下起兵剿灭江充,并大闹长安。在刘彻的遥控指挥下,太子兵败,在逃亡一个月后被迫自杀。在此之前,皇后卫子夫也因被冠以同谋而自杀。
在这次“巫蛊之祸”中,除了上述人物外,由于江充集团的酷刑、栽赃和诛连,数万人被无故牵连并因此而死。
蹊跷的是,一直作为局外人和旁观者的汉武帝刘彻,却在太子刘据死后突然现身,幡然“醒悟”并表示“追悔莫及”,不仅将主谋江充夷三族,诛杀同谋黄门苏文等人,还修建了一座所谓的“思子宫”来寄托对太子的哀思。
作为一位不世出的英伟帝王和权谋高手,刘彻难道对这一切没有丝毫的觉察和怀疑?他真得相信江充并认为自己的老婆、儿子都参与了巫蛊甚至谋反?
当然不是,如果再看一下《汉书外戚传》的话就会发现,所谓“巫蛊”,根本不是江充为求自保而主动挑起的祸端,而完全是汉武帝刘彻自己亲自主导并发动的一场政治清洗运动,目标就是包括太子在内的整个卫氏外戚集团!
卫后立三十八年,遭巫蛊事起,江充为奸,太子惧不能自明,遂与皇后共诛充,发兵,兵败,太子亡走。诏遣宗正刘长乐、执金吾刘敢奉策收皇后玺绶,自杀。黄门苏文、姚定汉舆置公车令空舍,盛以小棺,瘗之城南桐柏。卫氏悉灭。
注意首、尾的两句话:“卫后立三十八年”和“卫氏悉灭”。
不知不觉,卫子夫已经在皇后的位置上呆了三十八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卫氏家族几乎占据汉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卫青封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三个儿子全部封侯,外甥霍去病封大司马、嫖骑将军、冠军侯,除此之外,卫氏支属还另有五人被封侯,卫青也娶了武帝胞姐平阳公主。
先是,卫长君(卫子夫哥哥)死,乃以青为将军,击匈奴有功,封长平侯。青三子在襁褓中,皆为列侯。及皇后姊子霍去病亦以军功为冠军侯,至大司马票骑将军。青为大司马大将军。卫氏支属侯者五人。青还,尚平阳主。
如果再加上丞相公孙贺一族,也就是皇帝的连襟、卫青的姐夫,一个庞大无比、盘根错节的外戚集团就呈现在刘彻面前。
外戚,一个在大汉王朝建立之初就压在皇室头上,为惠帝、文帝、景帝三朝所忌惮的的权力集团,怎么能让汉武帝无动于衷呢?
所以,只能是“卫氏悉灭”。
而与卫氏外戚集团同属一根藤蔓上的太子刘据,也只能一块牺牲了,因为,刘彻怕自己百年之后,卫子夫可能就是第二个吕雉!
太子有三男一女,女者平舆侯嗣子尚焉。及太子败,皆同时遇害。
03
武则天:二子一女换来带血的王位
武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正统女皇帝。
她自永徽六年(655年)成为皇后一直到神龙元年(705年),预政、参政、主政共半个世纪。期间,她一方面在政治上改革吏治、拔擢贤才,广开言路并注意纳谏,还开创了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经济上劝课农桑,与民休息;军事上收复安西四镇,纳降突厥,一举奠定了后来的盛世基础,被后世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但是,另一方面,为了广树威权,她又通过酷吏政治大搞白色恐怖,数十年间,人头滚滚,血流成河,无数宗室和忠于李唐的臣子成为改朝换代的祭品,宋代洪迈就评价其“罗织之狱,天下涂炭,后妃公卿,交臂就戮”(《容斋随笔》)。
如果说前者出自能力和魄力的话,那么后者反映的则是手腕和人性——试想,在一个极端的男权社会里,一个女人成功的背后,应是男人数十、上百倍的努力、艰辛甚至鲜血、杀戮。
而武氏,甚至还搭上了自己的骨肉。
武则天和李治共育有四子二女:代王李弘、潞王李贤、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以及长女安定思公主和次女太平公主。
让很多人无法想像的是,六个孩子居然有三个成为交换权力的筹码而死在了亲生母亲手里。
第一个成为筹码的是长女安定思公主,武则天用她换来了皇后之位。
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产下第一个女儿。满月之际,王皇后专程前来看望。结果,王皇后前脚刚离开,武则天后脚就将公主掐死,然后向前来的李治哭诉。李治惊问侍从,侍从们说:刚才只有王皇后来过。李治勃然大怒,便有了”废王立武“的打算。
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 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 “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 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第二和第三个筹码分别是长子李弘和次子李贤,武则天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权力和最终的帝位。
李弘和李贤,也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子和第六子。兄弟俩少年时的轨迹如出一辙,都是少聪慧,知礼仪,不仅文采出众,有仁德之名,还各自主持编写了名称当时的文学著作(李弘治《瑶山玉彩》,李贤注《后汉书》)。同时,两人还先后被立为太子。
很遗憾,这两人都没得善终:李弘因病死于上元二年,仅二十四岁;李贤则是先被武则天废为庶人,后又赐死。
他们的英年早逝让后世产生了无数遐想,普遍认为,两人均死于武则天之手,因为他们已经成为武氏夺权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能力出众且明显不和母亲在一条战线上,只要有他们在,皇位就永远和武则天无缘。
这一点并非空穴来风。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李治和武则天所生的六个孩子,除了长女和李弘、李贤外,剩下有三个当中,两个儿子能力平庸、性格软弱,武则天拿捏自如、废立由己;太平公主则是因为太像武则天(类己)而备受喜爱,一直都是女皇最有力的帮手。
我们看一下这兄弟四个的实际表现。
李弘、李贤二人先后监国,期间留心政务、体察民情,表现出了合格储君的优秀品质。
咸亨二年,驾幸东都,留太子于京师监国。时属大旱,关中饥乏,令取廓下兵士粮视之,见有食榆皮蓬实者,乃令家令等各给米使足。
上元年,复名贤。是时,皇太子薨,其六月,立贤为皇太子。俄诏监国,贤于处决尤明审,朝廷称焉,帝手敕褒赐。
反观李显、李旦这对活宝,都活得唯唯喏喏、窝窝囊囊,毫无悬念地成为自己母亲登基的垫脚石。
光宅元年正月癸未,改元嗣圣……二月戊午,废皇帝(李显)为庐陵王,幽之。己未,立豫王旦为皇帝……皇太后仍临朝称制。庚申,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杀庶人贤于巴州。甲子,皇帝(武则天)率群臣上尊号于武成殿。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一些不成材的反而可以苟活下来。不只是李弘兄弟四人如此,后来玄宗皇帝几个儿子的命运也如出一辙。
04
李隆基:一日杀三子
一个人可以无数次正确,但不可能永远正确;一个人可以半生英明,但很少一世英明,即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其中的极品。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大唐东北边境一声炮响,“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腰斩大唐的“安史之乱”爆发了。
按照一般观点,这起叛乱不仅是大唐国运的分水岭,还是唐玄宗李隆基人生的分水岭。
前者没有问题,但后者却大有商榷之处,因为,李隆基的好大喜功、刚愎自用、远贤近佞和由明入昏,其实从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尤其是其听信宠妃和佞臣谗言,一日之内连杀包括太子在内的三个亲生儿子,更是严重动摇了大唐的所谓“国本”——太子是未来的国君,即国之根本(《唐大诏令集·册遂王为皇太子文》:“建立储嗣,崇严国本。”)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因为替太子李瑛出头,贤相张九龄被二次罢相,继之入相的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这一黜一擢表明李隆基永远地关上了听取正确意见的大门,躲在深宫里开始享受盛世成果了。
开元二十五年四月,彻底失去保护的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被玄宗宠妃武惠妃和李林甫联合构陷,同时废为庶人。仅仅十五天之后,更大的厄运降临,三人在同日被李隆基赐死,“天下冤之”。
俄而九龄罢,李林甫专国,数称寿王美以揠妃意,妃果德之。二十五年,洄复构瑛、瑶、琚与妃之兄薛锈异谋。惠妃使人诡召太子、二王,曰:'宫中有贼,请介以入。'太子从之。妃白帝曰:'太子、二王谋反,甲而来。'帝使中人视之,如言,遽召宰相林甫议,答曰:'陛下家事,非臣所宜豫。'帝意决,乃诏:'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同恶均罪,并废为庶人;锈赐死。'瑛、瑶、琚寻遇害,天下冤之,号'三庶人'。
一天之内连杀三子,并未让李隆基停下继续昏聩的脚步,尤其是对皇权的迷恋和强势掌控已经近乎变态。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六月,另外一个倒霉儿子李玙(后来的李亨)被立为太子。从此,他夹在父皇和奸相中间,开启了十九年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的储君生涯。
期间,面对来自李林甫的数次陷害,为了免除父皇的疑忌,李亨先后休掉两任妻子,搭上数个亲信以及岳父的性命,才勉勉强强地保住了太子之位。
不过,李亨之所以能在夹缝中生存下来,并不是因为他有多聪明、能力有多强,反而是因为他太过平庸,让知子莫如父的李隆基根本不把他作为皇权的威胁,所以才只是借李林甫这条恶犬偶尔敲打一下而并未下死手。
但李隆基还是低估了他这个儿子,李亨虽然能力属于中下之流,坏心眼却一点也不少,于是,打了一辈子鹰的李隆基最后被鹰啄了眼。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四日,唐玄宗在逃亡途经马嵬驿时,由太子李亨主导的兵变发生了,杨玉环被勒杀,李隆基独自入蜀,李亨北上灵武并自行称帝,大唐的最高权力从这一天发生了彻底转移。
虎毒尚不食子,刘彻、武则天和李隆基又是如何下得去手的呢?
正所谓皇家无父子,赵光义的一句话即道出了帝王们的心声。
05
赵光义: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一般而言,世间父母无不望子成龙。
不过,仍有一种人例外——帝王。
对于儿子,尤其是嫡长子,帝王们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其能力出众,日后承继大统,可保自家江山长久稳固;但另一方面,又希望他们资质平庸,那样就不会对自己的皇位产生威胁。
原因很简单,因为权力是一条单行线。
从上位者的角度来说,自己一个人居于金字塔顶端,其他人可以在后面跟随,也可以在底层瞭望,唯独不能与其并行——当然更不能超越——老子不行,兄弟不行,儿子也不行。
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大臣冯拯等人上书要求立太子,惹得赵光义龙颜大怒,将冯拯远贬岭南。其他人一看,谁也不敢再提这茬了。
这一年,赵光义五十六岁,距离驾崩还仅有两年的时间。
而且,自从高梁河战败、自己也身负箭伤以来,他的身体一直不是太好,再加上春秋已高,难道他真得不想尽早确定接班人吗?
情况并非如此。
几天之后,赵光义召回了被自己贬到青州的寇准,聊了几句家常、并让寇准看了自己的箭伤之后,赵光义问:你觉得我该立哪个孩子为太子。
寇准说,这件事你不用和任何人商量,你觉得谁行就立谁。
赵光义盯了寇准一会,然后屏退旁人,问道:襄王(赵恒)可以吗?
寇准强压着内心的激动回复道:还有比您更了解自己孩子的吗,您觉得可以,就马上定下来吧。
随即,赵恒加开封府尹,改封寿王,并立为太子。
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贰,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
在拜祭完宗庙回来的路上,听说这一喜讯的老百姓在道路两旁欢呼雀跃说:这就是我们未来的少年天子啊。
赵光义听说后很不高兴,把寇准叫到跟前埋怨道,你看吧,现在所有人都去拥护太子,倒把我撂一边了。
寇准却向太宗表示祝贺,他说,太子深得民心,说明您的决定是正确的,这是国家的福气啊。
赵光义一听恍然大悟,又在后宫得到同样的答案后,把寇准留在宫中,一醉方休。
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
既想立太子以定国本,又不愿早早放权,赵光义这种看似极端的矛盾心理其实很正常,因为这是由权力的本质和独特的帝王思维决定的。
隋文帝杨坚也是如此。
公元581年,杨坚受禅,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长子杨勇被立为太子。
勇颇好学,解属词赋,性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
高祖受禅,立为皇太子,军国政事及尚书奏死罪已下,皆令勇参决之。……是后时政不便,多所损益,上每纳之。
应该说,无论是性格还是能力,这都是一个非常合格的接班人,杨坚百年之后,杨勇足能担得起将大隋国运发扬广大的重任。
但是,一件看上去无伤大雅且名正言顺的事,却让杨坚大起无名之火。
某年冬至,一部分官员来到东宫进行祝贺,杨勇也乐呵呵地表示了接受。杨坚听说后,质问朝臣道:你们在冬至朝拜东宫,这符合礼法吗?
负责宫庭礼仪的太常少卿辛亶说,他们只是去祝贺,并非朝拜。
杨坚却说,如果只是祝贺的话,少安排几个人轮流去就行了,为什么大张旗鼓地统一组织、集体前去?这样已经严重违反了礼制。
不仅如此,杨坚还专门下诏表示责罚,并要求坚决杜绝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从此,杨勇的冬天来了。
其后经冬至,百官朝勇,勇张乐受贺。高祖知之,问朝臣曰:'近闻至节,内外百官相率朝东宫,是何礼也?'太常少卿辛亶对曰:'于东宫是贺,不得言朝。'高祖曰:'改节称贺,正可三数十人,逐情各去。何因有司征召,一时普集,太子法服设乐以待之?东宫如此,殊乖礼制。'于是下诏曰:'……皇太子虽居上嗣,义兼臣子,而诸方岳牧,正冬朝贺,任土作贡,别上东宫,事非典则,宜悉停断。'自此恩宠始衰,渐生疑阻。
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在独孤皇后、杨广和杨素的共同“努力”下,杨勇被废,杨广顺利当选太子。
但这并非悲剧的终点,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驾崩,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他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将杨勇赐死,永绝后患。
这一事件和后来唐代的“玄武门之变”、清代的“九子夺嫡”一样,都是著名的因皇位之争而导致的骨肉相残,过程惨烈,结局唏嘘。
不过,如果和南北朝时的刘宋比起来,这几起事件的恶劣程度还属于小巫见大巫。
06
刘宋:愿来世再不生于帝王家
“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
这一首非歌非谣,讲得是南朝刘宋因皇位争夺而引发的宫庭血案。
砍下第一刀的是太子刘劭,被砍的是自己的父亲、宋文帝刘义隆。
刘劭是刘义隆的嫡长子,早早地就被立为太子,但因生性顽劣又疏于管教,经常做出一些出格之事。某次闯祸后,因怕刘义隆责难,竟然与弟弟刘濬一起,以巫蛊之术诅咒自己的父皇。不料事情败露,刘义隆大怒,便有意将其废黜。结果刘劭狗急跳墙,组织自己的卫队闯入皇宫大内,将刘义隆乱刀砍死。
这一事件打开了刘宋骨肉相残的“潘多拉魔盒”。
弑父之后,刘劭迅速称帝,但却惹来了外镇诸侯的一致讨伐。最后,刘义隆三子刘骏起事(其十二子均被刘劭所杀),攻入建康,杀刘劭、刘濬全家后称帝,是为孝武帝。
刘骏杀兄夺位,当然怕自己的其他兄弟有样学样,于是,帝位一稳,他便又举起了屠刀,四弟南平王刘铄、六弟竟陵王刘诞、十弟武昌王刘浑、十四弟海陵王刘休茂等手足兄弟以及六叔刘义宣一个个身死族灭。
公元464年闰五月,刘骏病死,其子刘子业继位。这孩子别的没继承下来,却对父亲的心狠手辣和帝王权术无师自通。这一次,叔祖刘义恭、异母弟刘子鸾、刘子师和他们的妹妹一同成为刀下之鬼。
可能是出于对皇室骨肉相残的无奈和绝望,刘子鸾临死前,还留下了一句绝世名言:希望来世不再生在帝王家。
子鸾临死,谓左右曰:“愿身不复生王家。”
杀完弟弟妹妹,刘子业又想对六个叔叔动手,结果被叔叔刘彧联合宫庭宿卫发动政变斩杀于华林园竹堂,在位仅一年多。随后,刘彧被拥立为帝,是为宋明帝。
刘彧称帝后不久,刘子业的三个弟弟晋安王刘子勋、临海王刘子顼和寻阳王刘子房联合起兵造反,被明帝平定。这场叛乱让刘彧对宗室大加猜忌,直接将孝武帝剩余12个儿子进行了一锅端,甚至连于己有救命之恩的亲哥哥建安王刘休仁也没能逃过毒手。
公元472年四月,宋明帝刘彧病死,太子刘昱继位。他也没给老刘家“丢脸”,上任第二年,就把谋反的叔叔、桂阳王刘休范给剿灭了。
公元476年,南徐州刺史、建平王刘景素据京口造反,被萧道成带兵镇压——至此,刘裕一族已几乎被自家人斩草除根。但萧道成却从此崛起,刘宋王朝的丧钟已然敲响。
公元477年七月七日夜间,想让织女下凡的刘昱在熟睡中被下人砍了脑袋,其弟安成王刘凖被萧道成拥立为帝(宋顺帝)。刘准继位时年仅10岁,朝政被萧道成控制。
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四月,萧道成逼刘凖逊位,刘宋灭亡。五月,囚禁于丹阳的刘凖被萧道成派人杀死,时年十三岁。更加悲剧的是,可能他也曾听说过刘子鸾的故事,所以在临死前发出了一声同样的悲呼:“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南朝四代,刘宋国祚最长——60年(420年—479年),但是,武帝和文帝的前33年政权非常平稳,而从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宋文帝被弑,到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宋顺帝刘凖禅位,在短短二十六年的时间里,刘宋皇室几乎没干别的,一直都在为了最高权力进行着无休无止的自相残杀。
对此,篡宋自立的萧道成感悟颇深。临终前,他专门告诫太子萧赜道,刘宋如果不是骨肉相残,我们哪有可乘之机,你们一定要引以为戒!”
宋世若不骨肉相图,他族岂得乘其衰弊,汝深戒之。
07
前鉴不远,覆车继轨
历史虽一遍遍重复,悲剧仍一次次上演,很少有人能真正吸取教训,卸装前行。
因为,在这一切的背后,始终伫立着那个万恶之源——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