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千百年来为何被当做英雄?最可贵之处连刘邦也不如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若论自强不息,为理想百折不挠,刘备和刘邦一脉相承,但说到“厚德载物”,刘备确实大大胜过了刘邦,是当之无愧的真君子,也因此在后世民间被歌颂至今,大众通常印象将这两位君主类同,大约就是时常兵败逃命、抛妻弃子这点。

除此之外,其实他们是行事作风截然不同、甚至有天渊之别的两人。

在军阀以百姓为鱼肉逐鹿争锋,智士以欺诈为本能成就功名,仿佛便是天经地义道理一般的乱世,屠城杀俘行径对各路诸侯犹如司空见惯;甚至直到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哪怕已经过了快两千年,也没有丝毫改变。

刘邦其人,明确记载的屠城记录四次,他手下汉军将领屠城记录八次,只不过同时代更有个视人命如草芥、屠城杀俘如家常便饭的混世魔王项羽在,所以两相其害择其轻,竟得了所谓“忠厚长者”之名。

汉高祖刘邦

1.南攻颍阳,屠之。——《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2.引水灌废丘。——《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3.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4.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5. (樊哙)从攻项籍,屠煮枣。——《史记·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6. (樊哙)屠胡陵。——《史记·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7. (周勃)击陈豨,屠马邑——《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8. (周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得绾大将抵、丞相偃、守陉、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浑都。——《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9 (柴武)屠参合,斩韩王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10. (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11.(黥布)并行屠城父,随刘贾皆会。——《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

12. (周殷)叛楚,以舒屠六。——《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刘备一生颠簸流离,他自己连同他属下的所有将领,却没有一次屠城和杀俘劣迹。这不止是刘邦,不止是同时代的曹操孙权,甚至是众多大一统王朝的开国君主不能及的。

刘秀也好,李世民也好,赵匡胤也好,朱元璋也好,他们自己领兵时或能做到怜惜百姓,不为如此恶行,但也并不能对属下将领的屠掠行径,完全令行禁止,留下了成都之屠、夏县之屠、江州之屠、和州之屠等诸多劣迹。

美德就是美德,恶行就是恶行,千百年来道德评判标准一般无二。

三国乱世的道德底线也从来并不比几百年前的楚汉乱世更高。

曹操本是一世雄杰,但因徐州屠城、官渡杀俘,千百年来受到的指责和批判,和楚汉时的项羽也一般无二。

因此刘备作为一个四处奔波的乱世诸侯,能守住这样的道德底线,待人宽仁,心系百姓,不枉杀无辜;其道德指数在华夏史上众多君主中可稳居极前列。

蜀汉先主刘备

甚至刘备去世后四十年,蜀汉军队虽然势力弱小、屡遭挫败,执政官和大军统帅更迭多人,却一直都谨守了开国君主的道德底线,从无屠城杀俘劣迹。这点确实是对百姓的真仁义,绝不是伪君子的假仁假义,确是非常不容易,很值得后人敬佩了。光荣属于刘备,伟大属于孔明。

论争天下的通权达变、格局气魄、战略大局观,刘备自然比不上刘邦;争天下必须舍得,有舍才有得,想想汉王刘邦争天下时,分给了各路诸侯如英布彭越臧荼张耳吴芮们多少好处,甚至不惜同意原部下韩信称齐王,是以四年便灭项羽速成帝业。

而如五万大军出川争荆南,却迫于曹操南下汉中、劳师无功仍不得不割三郡这种事,刘邦更是绝对不会去做的。

但论人品私德,刘邦差距刘备何止云泥?“小人”之称、“流氓”之名,被后世民众百姓交口相传,并不算如何冤枉了大汉高祖。

能想象刘备临死前,觉得张飞这个国丈会大权独揽,不利于刘禅,竟下令杀张飞么?这是刘邦对他的连襟兄弟、救命恩人,樊哙做的事。

能想象刘备忌惮诸葛亮太得民心,把他捉进大牢教训,逼千古一相贪污掠民求自保么?这是刘邦对萧何做的事。

能想象刘备听了几句谗言,就认定少年时的老朋友简雍谋反,非把人逼到匈奴客死他乡完事么?这是刘邦对真正同年同月同日生,发小同乡和同学卢绾做的事。

汉初削除功臣虽有加强中央集权的合理性,但像刘邦如此辣手无情、不留余地,亦是史上少有。

韩信、彭越,与其妻、子女、兄弟姊妹三族,皆是被“具五刑”杀害。就是刺面、割鼻、断舌、斩去双足脚趾、活活打死、于闹市中斩首、尸骨剁为肉酱。

淮阴侯韩信

刘邦欲杀樊哙和下狱萧何两事,更扯不到诸如「剿除异姓诸侯,维护大一统」之类高大上的目的:其实为的不就是他刘三家一家一姓之江山么?

光武帝刘秀中兴复国后,有鉴于西汉王朝君臣离心,方被轻易篡权,改弦更张以"柔道治国",抛弃了老祖宗那套刻薄寡恩、翻脸无情的做派,方为大汉王朝再次延命二百余年。

汉光武帝刘秀

刘备生平行事,并不像刘邦,反而和刘秀如出一辙,刘备贩履织席,刘秀一样骑牛种地,刘秀能读太学,刘备也有当世大儒卢植当老师,两人的文化学术水准都足以与当时名士谈论。

刘秀厚待一众云台功臣,已不愧为厚德载物的仁君,刘备则更进一步,与属下诸臣俱用真心结交,缔结兄弟之谊和骨肉之亲。便是一个出身不高、名职不显的赵子龙,他也舍得同床眠卧、深自接纳。

刘备坚持一生的信念,便是「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因此虽早年屡战屡败,兵马不过数千,人品声誉却一直为天下之望,千古国士无双的孔明弃刘表而跟从他这个一县之主,万人敌勇将关张对其不离不弃。陶谦、刘表都愿意舍弃己子而将一方基业拱手相让。

陈群这种世家大族的代表,陈登这种地方豪族的枭雄,田豫牵招这种边地大族的人杰,在三国时代都算得第一等人才,无不与之结好相惜,虽然最后都因家族利益弃之而投曹魏,但亦终生对其称誉而不出恶言。

白帝托孤,更是刘备彻底摈弃个人私心,“示天下为公”的高义之举。让诸葛亮但凭己意,自取蜀汉江山,因此成为千古佳话,令无数后世君臣士人热泪盈眶。

刘备留给阿斗的遗言,并不是让儿子去如何承继遗志争夺天下,如何施展权柄驾驭百官,而是要求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就仅仅是做个对得起良心的好人,和一个最普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一般无二。

其实只看看白帝城心神无二,毫无试探便将举国江山托付给诸葛亮,就知道刘备绝非那种为了幼主宝座安稳便大杀功臣的典型性君主。

十几年鱼水情义的孔明尚且如此,何况三十多年恩如骨肉同生共死情义的关羽张飞?

确实很多人读史纯粹是“以皇帝之是为是,以皇帝之非为非”,立场完全代入在君主这边,因此帝王为了一姓江山便大杀功臣,在他们眼里竟然是天经地义不容指责;

而类似刘备这样凤毛麟角的示天下之大公,他们难以理解,才会阴谋化古人,诸如“关羽被杀阴谋论”“白帝托孤阴谋论”,其实不都是这么来的么?

至于刘备赐死义子刘封之事,并不能作为他的道德黑点。刘封确实不听关羽军令在前,如其能速发援军,这支没有家属人质在东吴手里的生力军,虽然一样保不住荆州,很可能将活关羽带回来;之后刘备又逼得孟达叛变、丢失上庸三郡,赦免他是情义,不赦免是道理。而且刘封对蜀汉政权的功劳也远到不了重要“功臣”的份上,前功并不足以补其过。

诸葛亮为免除后患劝刘备勿赦,刘备忍痛从之,亦不免为之流涕。

副军将军刘封

袁阔成先生的三国评书,夷陵之战,东吴来使求和,说归还荆州,送回郡主。刘备说这都不用,两个人来,立刻罢兵:只得关张二将还阳,荆州九郡我不要了。

「此一番恨不能把东吴灭尽,杀孙权报弟仇方趁我心。关张二将来的到,百万人马转回朝;关张二将来不到,东吴个个吃钢刀。」

虽然只是文学上的演绎,但民间大众印象中,刘邦和刘备的形象大相径庭,亦可见一斑了。

刘备虽然大志不成,仅作为割据政权的帝王载入史册,自然比不了刘邦的开国奠基伟业,

可千百年来在后世民间、百姓大众心目中的声誉,却远远强于打上“流氓小人”标签的刘邦,获得了远高于本身功业的身后之誉和历史地位,确是名至实归。

蜀汉昭烈帝刘备

真正的历史,并不在文人墨客笔下,而是老百姓代代耳口相传去写就,所以终究还是公道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