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因为找不到资源,而放弃了这部好电影

从此过上没羞没臊的观影生活

电影派
Vol.510

找资源,别说婊婊们了,对当年号称校园移动资源库的派爷来说——

有的时候也不太容易。

尤其是现在,VPN也不好用了。

爷只能怀揣着往日的情思,修身养性。

兢兢业业,尝试各种AVI. D-R. RMVB. MKV. 各大网站小作坊挨个的试。

皇天不负有心人,虽然小情人没见到。

一个不小心,DOWN到了一个老情人!

爷含着满眼的泪花,隆重安利一部——

多年前爷就想看,但因为没找到资源就忘了的大师之作——

他人之子

Lefils (2002)

获奖无数。

什么戛纳,凯撒,欧洲电影奖,通通拿来!

豆瓣8.1,却只有2101人标注看过。

导演正是多年来,叱咤每届戛纳电影节的无敌宠儿达内兄弟。

这是一对绑在一起的导演组合。

由哥哥让·皮埃尔·达内(Jean-Pierre Dardenne)和弟弟吕克·达登内 (Luc Dardenne)组成,是比利时当代重要的独立电影制作人。

两人早年是拍记录片出身,自1996年拍摄了第一部故事片「一诺千金」之后。

从此,对故事片的喜好一发不可收拾。

还凭借「罗赛塔」(1999)和「孩子」(2005),一跃成为戛纳78年来仅有7个荣膺“双金棕榈”荣耀的导演。

而派爷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就正是达内兄弟夹在这两部「金棕榈」之间,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作品,又名「儿子」。

曾作为2011年「北京电影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电影创意与策划方向)复试考题,闪瞎一票电影高材生。

故事非常简单——

就是一个关于「丧子老爸」为何要收「杀子男孩」当学徒的故事。

但由于这两位导演都是纪录片的出身,很讲究还原故事的真实性。

所以,他们拍的故事片也都是纪录片的样式——

现实题材+写实风格。

场景,表演,连女神都很生活化。

常常,一打开电影,就有一种「生活正在发生的即视感。

就比如本片,电影一上来就是一个大叔在木工车间工作。

拍摄非常纪实,全程手持长镜,没有配乐,也没有过多的修饰。

就是在讲「木工的一天」。

接着,一个同事给大叔安利了一个学徒的简历。

大叔表面不要不要,不愿意收留他,却对这个学徒特别上心——

一会打听,一会尾随。

下班后,又有一个来历不明的女人来找他。

没有亲热,没有称呼。

除了问候,好像什么也没说。

但当这个女人走的时候,一直爱搭不理男主,突然疯了一样跑出去,质问这个女人为什么是今天来。

高潮来的如此突然,派爷一脸懵逼。

虽然冥冥之中,知道这句话暗示了「今天」的特别。

这三个人物之间也肯定有什么很特殊的关系。

但电影的表达方式却让爷突然觉得,自己像一个突然闯入他们生活的陌生人——

故事一直都在继续,只是观众此刻才到。

故事就这样半推半就的讲着。

不仅不断给爷透露答案——

原来男主是因为五年前儿子被杀,才选择在「劳教中心」当师傅。

目的就是等待杀儿子的人出狱。

而这个让他迟疑的学徒,就是那个当年杀了他儿子的人。

女人是他的前妻。

也同时激发爷的疑问——

既然如此,男主为什么要收他当自己的学徒呢?

为什么要骗前妻说自己没见过他呢?

男主到底是想复仇还是想救赎?

导演一边抛问题吊胃口,一边又刻意控制出「日常生活一样的叙事节奏。

(就是比较慢)

没有背景音乐,还不用蒙太奇。

就靠镜头+影像,把人物情绪和叙事节奏控制的炉火纯青!

当前妻和杀人犯第一次出现的那一天,来找男主的时候——

导演利用人物在镜头中出入的节奏,把男主等待五年突然见到杀人犯的恍惚感。

和在前妻面前的不知所措,表现的非常到位。

再比如,几乎在男主所有的独角戏里,他都会徘徊在墙脚,楼梯间,拐角,走廊。

脚步匆忙,来了又去,向前走,向后退——

无不体现了他的纠结和否定。

复仇和救赎,就像一个迷宫,他拿不起又放不下。

所以,当男孩问男主,你可以当我的监护人吗的时候——

他甚至没有立即说不。

而当他问男孩你后悔杀人吗的时候——

男孩回答,是的。

理由却是因为他被监禁了5年。

男孩的答案虽然让人失望,可也刺痛成年人的心。

因为你看,这就是孩子!

所以,当他最后告诉男孩,你杀的那个孩子,是我儿子的时候——

故事被推入了最高潮。

男主追着男孩,从木头厂跑到了郊外,可就算掐着他的脖子,生活也还在继续。

而且就像导演的叙事方式一样——

不温不火。

男孩的生死对于过去并不重要,生活从来就是迷宫,不会被改变。

导演用疑问把故事带给我们,又用纪实的方式,让我们走进故事。

只用一个机位,跟踪纪实,冷眼相望。

却把视角留给了我们。

有的电影是一场梦,有的电影是一个人生,而有的电影是一堂课。

这部电影就是最后一种。

所以,为了世界的和平——

派爷默默的准备收集达内兄弟的所有电影。

不睡等撩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