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成语今日析--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抄喷学说:障住眼,你什么也看不见。
那个著名的书生用树叶挡住自己偷东西的故事广为流传,原来是三国魏时邯郸淳编的《笑林》里面的故事,这个人就是十三岁援笔立就曹娥碑、被蔡邕称为绝妙好文的人物,想不到他还有如此的雅兴,写笑林,还是河南老乡呢,更被称为中国第一本笑话集。三国战乱,人们更需要心灵安慰吗?
其实更早,传为战国时楚国隐士鹖冠子所作的《天则》中就写到: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这应该是最早的出处,但因为全文晦涩难懂,也不是故事,后来人介绍成语,多不取这里,而以《笑林》为版本,许多人很小就听过这个故事,哈哈一笑之后难得有什么裨益。这也是一种取巧,好歹这个“以鹖为冠”的道人已经故去,没人追究后人说他不是第一的责任。“鹖”者,应该是寒号鸟一类的角色,这在我们的心目中可不是什么好印象的东西,但此鸟勇于斗,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表武士以鹖尾,竖左右为鹖冠。看来他是不休的典范,还是很值得学习的。“似鸡,五色,冬无毛,赤裸,昼夜鸣,”那是天生的,就成了人们嘲笑的理由,但普天下只见高个子多穿衣,没见矮个子少走路,但现实中的二等残废谈恋爱是不很容易的,不赏心悦目,看了就生厌,这人真有点奇怪。
另一个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就有点意思了,他竟然发生在大书画家顾恺之的身上,这个故事堂堂正正的写在《晋书·顾恺之列传》里,那位朋友竟然尿到这位天才身上,他还以为没看见自己,这位先生也太幽默了,至于他得到的那片叶子的结局怎么样,历史上就没有记载了。这样的人物竟还信这个,倒是有点不信,应了那些迷信的人还不全都是无知识的人,让人难以置信的还是高知识的人,唯有神学可以与科学并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你盖住谁的眼,谁也看不见,后一句,塞住耳朵,雷霆不听。但无论如何耳朵难能塞的严,雷霆不会听不见,但遮住眼,眼睛这个光细胞好像只有极薄的东西可以穿透,树叶他是穿不透的。所以古人说的好,隔墙有耳,隔墙别人可以听得见,但拉个窗帘就没人能看的见了。想当年,秦桧东窗事发,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罢了。
所以盲人是所有残疾人中最可怜的、最痛苦的,别看这个眼只占身体的百分之一,许多事情都是因它而来,因此《星光大道》走出来的那个快乐盲孩杨光就让人很佩服了,看看他网上他的经历,就更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奇迹。
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人们可以把那个故事当笑话来看,但犯这样毛病的人还少吗?当年韩信要求封王,不管后世人或正或反的理解这件事,刘邦开始还不愿意,后受张良的指点,成就了他们的事业,这是成功的例子。鸿门宴项羽就唱的不好了,只看到局部,那与得到天下可是天壤之别,能看到全局的范增也只能是看到局部的主子的牺牲品。能看到全部是对领导的要求,奴才看到就不知是不是好事了。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要说树叶和泰山,两眼皮一盖,连自己的手放到眼前你也看不见,用这样大气的东西来比喻,足见人们的重视,但还是那句话,道理人人都懂,但一到实际,就利令智昏了,春秋四公子的平原君不谓不能,他也会犯这样的毛病。有些不利令也智昏,这样的混蛋事情许多人关少办。
孔子登东山而小庐,登泰山而小天下,遮住这个圣人的眼,一脚就会踏空,从小庐上栽下来,头上磕个大包,就不叫孔丘了,应该叫孔包,从泰山上撞下来,后世就缺少一个思想家了。
据说叶剑英元帅大事清楚,小事糊涂,那是能看到全局,始终以国家大事为重,应该是万世的楷模。大事是小事来的,是人生经验的积累,世间没有只会做大事不会做小事的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
2016年国家统计局原局长王保安被查,王保安的一段语录被不少媒体转载,他曾以茶杯做喻:“如果一个人的心胸,只有一个茶杯大小,那么他很可能只能做得了一杯水的事,如果只打自己的小九九,以己之利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会误事、误人、误己。”呵呵,这段语录与中纪委对他的表述“毫无政治信仰”、“道德沦丧”形成鲜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