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说写作时,究竟说的什么?(前篇)
无知者无畏,我自认在写作一途上尚显粗浅,只是最近一个月所见所遇,让自己思索许久。与其说是评判他人所为,不如说是对自己的选择有了一些动摇与怀疑。最后却觉得其实不存在什么是非对错,每个选择都有背后的原因,明白这些也就能释然。
虽然释然,又不忍这份释然随着时间消失。留下印记,也许某天回过头来,还能嘲笑一番自己的天真,又或是有更深刻的体悟以做补充,也可能一点也未变。
文字是一种记录,写作是一种表达方式,诚如诗歌也是一种表达方式。诗歌的难度远不是写作可以比拟:我并不能特别感受海涅的诗,但对杨牧的诗却有种天然的喜爱,仅仅因为那是一种很美的感觉——浓重的水彩画悠然而来,一段无始无终的故事铺陈在眼前。
写作,表达方式不如诗歌那样要求极致的简练与意境,方式更为松散。当然文字的高下直接决定了观感。究竟是啰啰嗦嗦的赘述,还是言简意赅的干脆,不能单纯用技法来衡量,因为还有一种叫个人风格的东西存在。
个人风格,究竟是怎样的?为什么有的作者能有一种独特的风格?这是我不得解的地方,可能是因为我始终没有发现自己的风格停在哪里,于是我的写作进入一个奇怪的结界中,尤其当进入不同平台考虑阅读群体时,更觉纷烦。
当写作变成一个产品时,如何打造产品成了我的难题,也唤起了我最初的疑惑:人们究竟要看什么?我文字记录下的内容有什么意义呢?
平台的问题
对比头条、百家这样的平台,我更喜欢公众号,虽然我的粉丝不多,虽然我的号也不会成为什么大号,但这里我会更放松地去写些东西,即便没什么人读。要是按照一般的逻辑,没有人读怎么可能坚持下来呢?连反馈都没有。
可不巧,我就这么坚持了,原先也觉得真是困难,现在觉得也没什么不好,毕竟我是真喜欢写东西的。从原先为写什么而烦恼,现在反而烦恼自己来不及写。若是时间多,一周双更或三更是可以的,奈何时间不多,依旧只能一周一更……这就是变化,万事都能成素材。
但是这些素材却不是头条、百家能接受的,因为平台设置了一个叫领域的东西。领域有教育、娱乐、漫画、文化等等,但具体怎么定义,是否存在交叉,平台没有告诉作者。我猜想可能平台自己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仅仅凭一个模糊的概念,它又怎么能告诉作者这些是什么呢?这是其一。
其二,面对一个限度领域的创作范围,万事都成素材这个定律就不起作用了。万事被领域切割了,剩下一小块任你发挥。而这一小块究竟涵盖什么,在第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时,它是无解的。
其三,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平台受众看什么?有人说头条偏文艺,百家偏娱乐。可我所见是头条偏家长里短,百家基于百度搜索的框架,内容上没有大偏向。
若依我所见,那么头条很有烟火气,百度很广泛。抛却这些,受众看什么内容呢?自然是轻松愉快的,生活不易,一天下来难道不应该放松一下,让自己乐一乐吗?
其四,喜欢轻松的读者们,看到各种故事中夹杂的观点,由衷拜服时,这些内容真的给他们带来了思考的能力吗?还是仅仅一种虚假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