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被批,炮弹来袭我军不躲,那么真实战场上如何躲炮弹

在抗美援朝七十周年之际,《金刚川》热映。
宏大的战争场面,不同的作战视角,为我们展现了抗美援朝中,金城大决战时,我军为了保证后方物资能够顺利运往前线,在敌机的轰炸之下,七毁七修金刚桥,终于保证了运输大动脉的通畅。
▲《金刚川》海报
影片整体非常精彩,不过有一个地方却被很多人批评不专业:那就是敌军的侦察机飞临上空时,在电影中我军躲避得实在太敷衍,只是趴在丛林中,甚至还有人高喊“隐蔽”,然后自己骑着白马在树林中穿梭。
如果这在真实战场上,可是天然的靶子,伤亡率会极高。
▲电影中的白马应该是有代指,真实战场不会这样
无论是二战,还是后来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空袭成为陆军进攻前的重要程序,如何在战斗机和火箭炮倾泻炮弹时增加存活率,成为重中之重。
从常规战来看,空袭过后的老兵存活率远远高于新兵,不是因为他们有主角光环,而是因为老兵们更会隐蔽。
▲上甘岭战役后遗留下来的炮弹壳
在二战前后,大部分的火炮和战斗机无法大规模连续投弹,一般在第一轮猛攻之后,全有几秒钟的间隔,这几秒钟,就是能保命最重要的几秒钟。
当然,如果己方的侦查兵非常靠谱,可以提前个几秒通知大家,这种情况就大大增加存活率。
这几秒钟最重要的是找掩体,而不是卧倒,更不是骑马狂奔!
▲阿尔巴尼亚冷战时期核掩体
最作死的办法就是电影中的骑马狂奔,还是最为耀眼的白马,多半为连人带马死得都很难看。很可能敌人会瞄着移动的白马打,毕竟有马的地方人肯定不会少。
在战场上,炮弹的主要作用不是砸在士兵身上,爆炸把他撕裂开,而是利用飞溅物和冲击波杀伤对方。
▲可怕的空爆弹
大部分的士兵,都是因为旁边有炮弹爆炸,被飞溅的碎片割出无数个伤口,短期丧失作战能力。或者被冲击波直接轰成重伤。
所以,卧倒的作用也不太大,该重伤还是重伤,不过比起骑马确实好太多。
▲《金刚川》剧照
而且炮弹主要是为了重伤对方,而不是单纯干掉对方。因为炸死一名士兵,对于大部队来说,只是战斗减员一个,影响不太大。
但是如果重伤士兵,需要有人照顾他,有人把他送到安全的地方,有人帮他治疗。这样不但重伤的士兵是战斗减员,照顾他的人也要战斗减员,这样更容易拖累对方。
▲《金刚川》中提到的大决战
所以在常规的炮弹战中,主要目的是躲避飞溅物和冲击波,躲在结实的掩体后面是极好的选择。
很多老兵会在作战时,就留意周边有哪些地方可以作为掩体,就像今天我们在外面住宾馆时,要先找到逃生通道在哪里,以防万一。
掩体越结实越好,敞开的口越小越好。
▲专业战壕平面图
如果实在没有掩体,那么就需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如果身处成建制的军队,用的是稳扎稳打策略,挖防空洞是首选,挖战壕次之。
对方炮火一来,迅速躲入防空洞,只需要留守少量士兵把守入口即可,以防止被敌军摸上来。
▲守卫在坑道口的战士们
战壕对常规炮弹的冲击波和飞溅物,也是有很大免疫作用的,当然挖战壕的地点最好周边土地比较坚硬,有岩石最好。
炮弹在地面爆炸,冲击波和飞溅物呈直线运动向四面扩散,它们是无法穿透地面,对战壕内的士兵直接产生伤害的。即使有的飞溅物,划出一条抛物线掉在战壕内,一般杀伤力也不太大。
▲战壕
另外,专业的战壕一般不挖成笔直的一条线,都是曲曲折折的,这也是防止炮弹落入战壕内,冲击波把大家团灭。
很多战壕上面还会加装木板、伪装物等,增加安全系数。
如果实在来不及挖掘规模庞大的战壕,很多老兵会挖一些散兵坑,可以容纳一两个人。为了省事,也可以在之前弹坑的基础上改造,道理同战壕。
▲伊拉克战争时的散兵坑
不过,上面说的是常规情况。
如果对手是军事强国,双方又是在可以上历史教材级别的战役,那么还真得要点主角光环,战壕很可能没太大用。
二战时苏德在柏林战役时,双方火炮加一起五万多门,大口径炮弹管够,中小口径炮弹仿佛不花钱一般倾泻。
再加上苏联还配备了喀秋莎火箭炮,一个喀秋莎几秒钟连发16炮,几千个喀秋莎齐射,不但把德国战壕打碎了,连土地都被翻了过来。多牛的老兵可能都难逃一劫。
▲喀秋莎火炮
其实,躲避炮弹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方不发射炮弹。同样,人类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和平。
以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