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访谈】不是男人的错, 四十岁才明白
编者按
本文发表于2005年的《北京青年报》,那年留美旅居的华裔作家陈屹已经人到中年。
作为1988年进入华尔街、事业蒸蒸日上的高管妻子;
作为相伴儿女成长、忙忙碌碌的母亲;
作为纽约曼哈顿职场、自己也步入高管行列的职业经理;
作为缘由文化理念困惑与冲突、厚积薄发的《陈屹视线》专栏作者;
如何平衡事业、家庭、婚姻以及保持人格自我独立?是陈屹“只缘身在此山中”,努力识别“真面目”的深度思索与践行。
虽然访谈对话发生在十几年前,然而其内涵,至今还有强烈的借鉴意义。
感谢《北京青年报》一群年轻有为、恩助的记者和导师,1999年共同打造了“陈屹视线”专栏。右三为陈屹,右四为本文采访记者弓立芳女士。
2005年盛夏,弓立芳和陈屹再次相逢在北京,这一次,陈屹携其新作《不是男人的错》,这是她写得最为淋漓尽致的一本书。饱含对人生、对情感、对性别差异以及对爱情的深度思索。
她说:
20岁时,你也许会妒嫉别人的机遇和幸运;
30岁时,你也许会抱怨自己的丈夫不如别人;
等到了四十岁时,你也许能学着开始拿得起放得下,以充满感激的心态去珍惜每一份温馨与爱意。
美国俗语说“人生40起”,我以为这并非意味着,等到40岁时,你的一切才会腾飞起来,而是指不惑之年的大彻大悟,让你知道自己该守住什么、舍弃什么,是积累的智慧让你跨越时代;
50岁呢?尽管还没有进入,但我希望那时的日子会比今天更加坦然超脱。
五年间,170期《陈屹视线》、还有五本书。
2005年《北京青年报》
过了40岁的陈屹一定没有想到,从职场回归家庭相夫教子不久,自己竟然踏上了另外一条征途,1999年开始了《北京青年报》令人耳目一新的“陈屹视线”专栏,并用五年的时间捧出了几十万的文字。
这五年中,陈屹一刻也没闲着,不停地思索,不断地追问,真实地记录,这让进入不惑之年的陈屹浑身洋溢着一种睿智的风采。谈及这五年,陈屹表示,很辛苦、很幸运、很知足。
“八十年代中期,作为我所在的美国大学城,地方英文报纸采访留学生系列被访谈的第一人,我谈到了留学时的梦想、抱负与撞击。记得我给记者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我要三十而立。’ 而美国人给我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人生四十起。’
1986年留学时代的陈屹 前排右二
四十岁?对于当年才二十来岁的我,是多么遥远的路。国内三十五岁以后对未来已感茫然?四十岁怎么起啊!然而,待回首时她才发现原来自己生命中最厚重的事业,恰恰起源于四十岁。
四十岁至今,历时五年,在北京青年报开办了五年的《陈屹视线》、完成了中美教育、企管、情感方面的五本书。”
2005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不是男人的错》是当年的大畅销书,也是当时陈屹写得最淋漓尽致的一本。
“这么多年在情感问题上的思考,这回总算是宣泄完了,再不写的话我真的要疯掉了。” 与陈屹的对话,灵光四射,就像在每个人的耳旁轻轻诉说,在心有戚戚焉的同时,引人深思,发人自省。
■不是要为男人辩解,而是呼唤换位思考
记者:你写这本书最想让读者领会到什么?
陈屹:
当我构思这本书时,许多男人感谢我帮他们说出了心声。其实我并没有想怎么替男人说话,只是在写自己多年来的感受。一位企业家对我说,男人注定要比女人活得累,这跟男人的特质有关。表面上男人忙着挣钱,其实他们是在追求自我价值。他们需要金钱,更需要荣耀与面子。为了这个虚荣,男人一辈子都不能放弃自己,无论穷男人,还是富男人。确实,进入中年的男人很累,累得令一些人“英年早逝”。
男人是一群把牙齿咬折,咽进肚子里,还要在外撑面的人。
与其说是为男人讲话,不如说更希望这些真实的告白让更多的女性能深入地了解男人的世界,回看男人,回看女人,换位思考一下。
女人是感性的动物,对于情感的索求比男人多得多。如果女人不知道如何爱男人,怎么能奢望得到男人的爱?《不是男人的错》并不是一味为男人唱赞歌或为他们的行为找理由,而是帮助女人了解和理解男人以及他们的行为特征。
女人总是抱怨男人怎么对自己不好,但如果我们没有所图,就不会这样想,而是会充满感激。我一直认为,当女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男人时,她找到的是生命的归宿,而男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女人时,他在女人的世界中重新发现了自己。归宿与发现,结束与开始,形成了男女之间在思维上、言行上最基本的错位。解读错位中的困惑,也是我提笔的初衷。
记者:这点你做到了。男人的不易不再是浮于表面的一个说辞,而是极有说服力地体现在字里行间。你书中所有的对男人的总结和分析,以及男人眼中的女人,都得到男人们的认同了吗?比如说,你丈夫看了你的书了吗?他对你的“男人观”有什么样的贡献?
陈屹:
已经有很多男性朋友表示都是一口气读完的,有的还边读边加批注,读过的人都对我说,真是写到他们心里去了。我丈夫是不读我的作品的,但他是我“观察”男人的岁月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实我的换位思考正是从我丈夫那里得来的。什么样的女人找什么样的丈夫,同样什么样的丈夫造就什么样的妻子,大家谁也别怪谁。
我过去常常跟我丈夫说,你不看我的文章,你不支持我写作。有一次他对我说:其实我不看你写的东西是对你最大的支持。因为我把你的翅膀全部放飞。世界上有权不让你写作的,只有我一个人。
那以后我不再强求他读我的文章,我丈夫有着很好的事业,也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他的低调、谦逊与平和对我影响非常大。
■爱是要用一生去完善的艺术
记者:你有一个观点是:婚姻其实是“凑合”?
陈屹:
爱情如火焰,人又不是油库,火焰早晚会烧尽。我不相信从始至终十全十美的情感世界,也不相信完全的志同道合。婚姻之路就像小孩子玩的拼图,夫妻两人拼来拼去,一会儿对,一会儿错,对错交叉,凑合着、磨合着,最后两人“摆平”了一张婚姻历程的拼图。所以,婚姻需要尝试,需要耐力,更需要面对错误的胸怀。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女的成长,我与丈夫在爱好和事业上越来越风马牛不相及,再加上进入中年后的社交圈子与压力,子女活动与我们本身安排上的冲突,我们的兴趣点及其主次安排也越来越分散,再加之,不停的出差导致的经常性的两地分居 ......
庆幸的是,至今我们还在一起。我觉得,两人能牵手一生,最最关键的并不是两双眼睛紧盯着对方不放,而是超然地把视线移开,两人共同眺望远方,只要两个人的聚焦在同一个目标上。对于我,能守住婚姻的最简单的理念是:从不奢望第二次婚姻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幸福
记者:婚姻中的两个人以什么样的关系相处才能最持久?
陈屹:
我认为,女人与男人的交往,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朋友到情人,从情人到母爱,然后再回到朋友的关系。情人的关系最脆弱,朋友的关系最长久,母爱是友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大部分成功婚姻的秘诀在于:当两人从情人过渡为夫妻后,还可以再回到朋友关系。
另外,夫妻二人要想永久地生活在一起,最忌讳的是一方总认为自己与对方在一起亏了。如果你不幸福,对方也快乐不到哪儿去,那么亏的就是彼此彼此啦。
世界上很多幸福夫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婚姻路,是一个不断重新恋爱的过程。记得一对夫妻为了离婚吵吵闹闹了十几年,最后终于决定离婚算了。结果,在准备分手的最后一个月里,似乎每一分钟都成为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使他们开始包容、谅解、发现、欣赏、回味,结果呢?两个人重新恋爱了一次。离婚?早抛到九霄云外了。爱是一门艺术,要用我们的一生去完善。
记者:你在书中提到了不少刚去美国发展的年轻夫妇,分手的原因都是很多女人移情当地美国人,但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幸福。现在跨国婚姻越来越多,你是怎么看待跨国婚姻的?你身边的跨国姻缘质量如何呢?
陈屹:
我在美国有很多西方朋友,但如果问我再嫁一次是找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我肯定还是会找中国人。不是说西方男人不好,而是文化根基这种东西太重要了。
中国人与美国人不是不可以生活在一起,只是我们要想一想:在爱情的狂热劲儿过去之后,双方是否可以平心静气地同享一种文化?如果你把你的美国丈夫拉进全部说“中国话”的圈子里,他会怎么做?如果你只愿意做中国菜,他是否会妥协?如果你希望以中国式的“望子成龙”教育孩子,而他却更推崇“放任自流”的美式教育,怎么办?还有许多是我们可以想到的,更有许多是我们无法预料到的。
在许多西方人眼中,中国女性是温柔、贤淑的代名词。据我观察,与东方女性结婚的西方男人,性格往往相对内向,而且比其他西方人更喜欢东方文化。
换句话说,在东方,一个优秀的东方女人配上一个优秀的东方男人合情合理,而一个优秀的东方女子想找一个西方社会公认的优秀男子,却并非易事。
在华人中寻找伴侣,彼此能很快了解对方的社会地位和优秀与否,如果对象是西方人,除非自己从小就生长在西方的土地上,对西方文化十分熟悉,否则很难掌握对方真实的一面。当然,如果这个人在中国生活过,并且喜欢东方文化,那情况应该会好一些。
记者:我原来还指望你帮我身边几位单身女性介绍外国男友呢?
陈屹:
这样的事情我从来不敢答应。因为跨国婚姻的风险远远大于找一个国内的人结婚。对国外文化习惯不了解的人,嫁到了国外,不仅仅像闹点笑话那么简单,时间一长,如果婚后的现实生活与当初的期望值相差较远时,大多数人都没有坦然接受的心理素质。
我曾在火车上与身边的中国姑娘聊天,她向我抱怨,美国男人实在太自私。据她讲,结婚时美国丈夫生意兴隆,但随着美国经济整体不景气,丈夫生意一路走低,这些年家庭开支由她一个人挑大梁。她的丈夫到处对别人讲自己的中国妻子如何任劳任怨。
当初他们结婚时曾受丈夫美国朋友的嘲讽,男方的父母也不同意。但现在,丈夫身边的不少朋友都请求他太太帮她们找一个像她这样任劳任怨的中国女人。在这里,我只是想提醒梦想嫁到海外的中国女孩儿,千万别忽视“任劳任怨”这几个字的含义。
记者:书中有一章叫《给新娘的十条忠告》,你写道“一对大字不识、讲不出大道理的农村夫妇可以相爱终身,白头偕老;一对研究婚姻心理学的学者夫妇,读了万卷书,自身却在不幸的婚姻中挣扎。”现在我们身边有一种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白领女性成了“难婚族”,你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症结在哪里?对那些女性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陈屹:
这种现象我也发现了。由于工作关系,我结识了一些出众的“白领丽人”,发现她们很多已过婚嫁年龄却还是单身,据她们讲,不是她们不向往爱情,而是“真情郎”(Mr.Right)迟迟不出现。
我还曾拿着姑娘们的照片,给几位进入中年的老总朋友过目,诚挚地托付他们可否帮帮这些女孩子的忙。本以为会得到热情的反响,不料却被说成刁难。一位老板对我不客气地说:“这样出彩的女孩不缺,而且遍地开花。你想想,女人漂亮、有学识、有工作、有品位,难吗?可男人光靠这些就不成了,想做番事业,还得靠时间与岁月。
女人有了事业,高处不胜寒;男人有了事业,一览众山小。优秀的女孩子很难看上同龄的男人,因为他们还一无所有。但当眼往高处望时,那些功成名就的男人,基本开始进入中年,不是早已安家立业,就是被一堆女人包围着。他们哪里还用得着别人来牵线?”
以我觉得,女人们要摆正心态,什么样的年龄做什么样的事。如果你想“嫁个有钱人”一点儿都没错,但这不应是最终目标,而是应以此为动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高尚、美丽、智慧。
有位采访过很多百万富翁的美国记者,对于有钱男人希望自己的妻子具备何种品格,得出的结论是:所有富足而幸福的婚姻中的丈夫,对太太的评价几乎大同小异。在这些男人眼里,他们的妻子都具备:爱心、诚实、责任感、智慧、能干,还要有甘当贤内助的意愿。
记者:国内一些大城市的离婚率在攀升,而身处更繁华世界的海外华人,相对来说婚姻反而相对稳定,是什么原因?
陈屹:
华人在海外,受着西方环境和法律的约束,在家庭婚姻的稳定性方面相对牢固。但上世纪80年代,夫妻两人同来美国打拼时,还是有不少分手的。因为女人到国外,最先知道要什么、舍什么,衣食住行上,都比男人适应得快。
而当时中国与美国的生活水准也相差极大,于是,一方面女人由于物质上的诱惑而离开丈夫,另外一方面,正是这些物质上的弱势,让许多原本在故土感觉强势的男人们自惭行秽。
当一群本来同样优秀的男女变得不合拍时,男人对女人的态度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所以有时离婚实际上是男人把女人推走的,因为他们不能接受被自己妻子看轻的现实。而在两人一起打拼并终于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后,夫妻在后来的路上能更彼此珍惜,同时大家的生活都很安逸,生活圈子也主要以家庭为中心。
不像在国内,大家都不停地在往上走,遇到诱惑的机会要更大一些。据我所知,海外华人很少为了第三者而离婚。因为在美国,一个女人想靠所谓美貌和年轻“傍”住一个大款的情况,很难有泛滥的土壤,因为抱着寄生虫心态的人,或许根本无法迈出国门一步。
所以,威胁海外华人婚姻的,大多不是来自第三者,而是来自许多华人自己不愿承认而又无法摆脱的中国文化。西方文化里,人们把自己的配偶看得比父母重要得多。但在中国人心目中,父母的重量远远胜过妻子,即使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也不可避免地沿袭了这一理念。
于是,父母的介入,特别是公婆的介入,有时会使本来恩爱的夫妻走向离异。一位在美国经营人寿保险生意的华裔总裁说:“至少有相当比例的华人家庭,都不得不在不同程度上面临棘手的婆媳问题。”
■40岁静下来思索,人就会进步
记者:据我所知,写一本男女情感方面的书,是你一直以来的想法,怎么迟迟没有出炉,倒是先出了几本其他诸如《背洋书包的孩子》和《因缘际会》?
陈屹:
对,在2000年时就想写,但一直没找到一个切入点。我的上一本书《因缘际会:超越EMBA》是我采访北大国际EMBA百位老板学生后写出来的,实在是太辛苦了。超负荷的运转使我的心理和生理都被撑到一个极限,在终于完成之后,人就像一根被紧紧拉开的皮筋突然弹回原状,无法面对现实的状态。
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不是男人的错”这么个题目,多年的思绪突然有了脉络,我不断地回看回看,很多回忆都来了。
记者:看完这本书,会有一种洗礼的感觉,会重新看自己,反省自己,你完成这本书后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
陈屹:
这本书是我的一个巨大的心理调节,就像写日记一样,我的情感终于全部都释放完了,所以这本书我写得特别高兴。我也像重新活过一次似的,重新爱了自己一回。
写这本书使我对婚姻、家庭,以及身边的男人都多了一份理解。我不是完人,情绪也有低落、偏激的时候,但是,当一个人的心态开始少一些计较、多一些感激,少一些阴影、多一些阳光,少一些矜持、多一些真实时,即使在某一时刻曾恨过自己身边的男人,即使某一时刻想过放弃他,但只要想到男人的不易、男人的劳累,善待一下伴随生命的他,原谅之情也会油然而生。其实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一个与他相伴的分秒都值得珍惜。
记者:你能做到如书中你写的那样“到位”而且理性吗?书中那个明辨事理,大彻大悟的陈屹,生活中是否还有困惑呢?
陈屹:
我在书中的沉淀与思索对我的生活会有帮助。而我也同样面临困惑,我的困惑在于我不是一个安逸的人,我时刻都在挑战自己,我的下一步怎样走,我一直在考虑。
记者:这几本书的共同特点就是有大量的事例,是你为书去采访的呢,还是平日的积累?
陈屹:
许多人问我,“完成这本书,你采访了多少人”,其实前四本书,没有离开采访,而这本书,好像一个也没有。真正要采访,人家倒不一定跟你说这些,书中提到的都是我身边发生的故事,想编都编不出来。很多时候,别人用眼看,我却用心在观察,听了、看了、感受了几十年,故事多得都快溢出来了。
记者:总结一下你这厚重的五年吧。
陈屹:我的人生一直在进步。20岁时我怀的可能都是梦,30岁时已有不少梦开始变为现实,什么都不想放手,还想拿得更多,而40岁不得不放弃有些东西时,反而强迫自己静下来思索,一思索人就会进步。就像开始几次回国时,最关心的是衣服,后来是音像制品,现在则是书,有朋友开玩笑说:“从打包的东西就能看到陈屹的境界在提升。
我真的觉得,当你手里抓满了东西的时候,最怕的是失去,然而,新的东西又不能再抓了。
当你突然松手放弃一切的时候,才发现更大的世界都抓回到你手中。人生并非是到了40岁,什么都来了。20岁时,浪费机会、30岁时,患得患失,40岁时,智慧让你知晓:要什么、放什么、机会愈来愈贫乏,而智慧要你在边缘地带抓住机会,而这个抓住决定了你的腾飞。
记者:最后想问一句,你有事业有成的丈夫,一对可爱的儿女,家庭美满,衣食无忧,为什么像上了弦一样地辛苦自己呢?你都得到了些什么,同时又失去了什么呢?
陈屹:
这个问题非常好。我在美国曾经问过当年五连冠时期的排球名将周晓兰:“你们当年得了那么多的冠军,但在利益上与现在的冠军无法同日而语,你们有没有过失落?” 她回答我说:“你不能这样说,人是不能这样比的,不同时代的人也是不能这样比的,在我们那个时代,我们得到了很多很多。”
对于我,的确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而得到与失去都是相对而言的。对于成功,我从不相信有捷径可走,当我特别辛苦地做事,有时做不下去时,我就会认为:这个机会是属于我的。如果容易做,早就会被别人完成了,哪里还会等待着我的出现?
我真的很幸运,比我聪明比我勤奋的人有很多,而我得到的要比他们多。现在的我已经有一种责任感,或说使命感,尤其当读者写信告诉我,你的文章是他们生命中的阳光时,我感到满足,更有压力。我要走近阳光,也要留下阳光。
当然,当女人的事业焕发光彩的时候,背后都会有对家庭、对孩子的亏欠。我只有更加感恩,用我一切可以的精力与时间来做个好妈妈好妻子。许多人说:“你的脸上写着幸福。”其实生活中,即使情绪低沉的时候,我也要求自己去微笑。
婚姻是一种选择,幸福更是一种选择,你能给予对方最好的礼物,就是你自己的幸福。
2005年人到中年时的陈屹视线
●当女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男人时,她找到的是生命旅程的归宿;而男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女人时,他在女人的世界中重新发现了自己。
●夫妻之间没有胜负,要么双赢,要么两败俱伤。
●千万不要通过婚姻使男人变得女性化,女人变得男性化。男人的迁就,不等于幸福,女人的超越,也不等于荣耀。
●男人轻易不说爱,不是他们不会,而是因为害怕。他们最怕的不是爱的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责任与义务。
●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女人是高贵的,想改变丈夫的女人则是可悲的。
●如果女人过男人的生活,那是本事;如果男人过女人的生活,那是废物。
●别相信什么“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很多事情不是男人造成的。婚姻的失败是两个人的事,婚姻的幸福也是两个人的事。
●对于我,能守住婚姻最简单的理念是:“从不奢望第二次婚姻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幸福。”
●女人是感性的动物,对于情感的索求比男人多得多。如果女人不知道如何去爱男人,怎么能奢望得到男人的爱?
●爱情如火焰,人又不是油库,火焰早晚会烧尽。我不相信从始至终十全十美的情感世界,也不相信完全的志同道合。婚姻之路就像小孩子玩的拼图,夫妻两人拼来拼去,一会儿对,一会儿错,对错交叉,凑合着、磨合着,最后两人“摆平”了一张婚姻历程的拼图。所以,婚姻需要尝试,需要耐力,更需要面对错误的胸怀。
●婚姻是一种选择,幸福更是一种选择,你能给予对方最好的礼物,就是你自己的幸福。
本平台会在近期连载《不是男人的错》
陈屹视线
中国77级大学生,留美旅居30余年。【陈屹视线】 1999 年伊始《北京青年报》、《北京青年周刊》开设近 10 年专栏,已在主流媒体发表了百万字纪实作品,出版 7 本以中美教育、文化、经管、情感为背景的畅销书。2014年创立【留美学子】公众号,倾心打造高品质、纯粹教育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