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层面、组织层面和产品层面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原则及意义

说起碳排放的计算,大的来看主要有三个层面:区域层面、组织层面和产品层面。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企业碳核算是属于组织层面的碳排放,那么区域层面和产品层面的碳核算又是指什么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区域层面的碳排放

区域层面的碳排放计算指以地理范围划分的,该区域内各种方式直接产生或者吸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和。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反映真实的温室气体排放,最为广阔的区域就是整个地球了,但是因为数据采集问题,这个的准确计算不大可能实现。其次就是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通常叫做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这个层面的计算就非常有参考意义了,国际气候谈判及国内总量控制的时候,一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清单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依据。我国目前一共编制了3次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分别是1994年、2005年和2012年的温室气体清单(正式出版物为《国家信息通报》)。再往下就是省级温室气体清单和市县级温室气体清单了。这些清单对于省市一级的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区域碳排放的计算方法主要是参考IPCC发布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简称《IPCC》)来进行计算。主要是分能源、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农业、林业和其它土地利用、废弃物这几个部分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一般区域碳排放计算都不涉及到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概念因为都是直接排放(《IPCC》中也未提及间接排放)。但是我国有做省级和市县级温室气体清单的需求,其中电力的间接排放又是影响非常大的部分,所以在计算是把电力间接排放也考虑了。

组织层面的碳排放

组织层面的碳排放计算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就是企业的碳盘查。组织层面的碳排放计算相对于区域层面的碳排放来说,更注重的是该组织因为生产活动应当承担的碳排放范围,因为在这个范围内的碳排放只有该组织才能通过实施减排活动来减少。这就方便国家实施总量控制时对碳排放的责任归属进行划分。

组织层面的碳排放计算方法最早源于WRI发布的《温室气体议定书》及随后的ISO14064,当然后来就转化为国内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组织层面的碳排放计算方法跟区域就不大一样了。它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其中直接排放又包括能源排放、工业过程排放和废弃物处理排放,间接排放包括外购电力和热力的排放。每个行业的计算方法根据其特殊工艺有一些差别但总体来说差别不大。其中对于重要组成部分的外购电力间接排放,实际产生的排放在发电厂,为什么要用电企业来承担呢,因为这部分的排放只能通过用电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来减少,电厂是帮不上忙的。按照碳排放的责任归属划分的话,就得划分给用电企业。

产品层面的碳排放

产品层面的碳排放计算就是产品的碳足迹了,这个词也是说了很多年了。而计算产品碳足迹的目的一是引导消费者低碳消费,二是促使产品整个产业链进行减排。苹果手机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然而虽然产品碳足迹的影响范围如此之广,但都是属于间接影响,涉及到个人消费的碳排放很难进行量化约束,所以在总量控制方面通过产品碳足迹来搞点制度不大现实,没有政策支持的东西当然也不受企业待见,目前在减排方面属于冷板凳选手。

产品层面的碳排放计算方法主要是基于产品从摇篮到坟墓全生命周期(LCA)的排放进行计算。目前国内没有相关指南,国外的主要参考资料包括BSI的《PAS2050-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和WRI的《Product Life Cycl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以及ISO14067。产品碳足迹的计算也没有什么直接排放间接排放的概念了(或者说全是间接排放),其计算的主要流程为:设定功能单位,过程图绘制,系统边界设定,单位流程设定,数据收集和计算。产品碳足迹的计算很依赖基础产品的碳足迹数据库,目前我国官方还没有明确这个事情,川大在这方面数据库的研究算是走在我国的前列,但始终没有政策支持难以推广使用,这也是制约产品碳足迹业务在我国发展的原因之一。

以上可以看出,每个层面的碳排放计算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意义,分清这些碳排放计算的目的和意义,有助于企业或者地方政府在开展碳管理的工作中找准方向。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