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春秋这个名字,是因为孔子修订的一本书叫做《春秋》。其实这本书,原本是鲁国史官们记载鲁国历史的一本书,按照年份、季节、月、日形式编好。因为一年分四季,孔子修订后以《春秋》命名,后来这本书便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诸子百家)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载的历史的起止年代,和后来史学家认为的一个客观历史时期大致相符合,故此,后来的史学家便以《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整个春秋时期,其实是起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即现在洛阳)开始的这一年,终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有295年,这个历史时期,被称为春秋时期。

说起东周,它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假如把西周、东周合在一起计算,周朝一共存在了近800年。不过,东周存在的500多年中,周朝的天子基本上已经是名存实亡,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诸侯割据的分裂、混乱状态。后世把东周划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周朝分封的一百多个诸侯国,互相不停地争夺霸权,因而引起连续不断的战争。光是中原地区就先后出现过齐、宋、晋、秦、楚五国称霸。与此同时,长江下游也兴起了吴国、越国的两国争霸。因此,严谨地说,应该叫“春秋七霸”。

(春秋七霸)

在连年的战争中,各国为了各自的土地和利益,相互攻伐,弄的民不聊生、饿殍千里,老百姓吃尽了苦头。争霸战争中,大国强国并吞小国弱国,客观上实现了局部的相对统一和融合,为秦国的最后统一创造了条件。

其实,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根本无法分割的一个历史阶段,如果硬性把春秋与战国两块分开,有许多历史没有延续性,因此,本人还是把春秋战国连在一起说一下本话题。也就是从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这五百年。

一,名将、军事家层出不穷

在这个时期,由于经常发生战争,因而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名将和军事家。其中,最为杰出的是:晋国的先轸、齐国的田穰苴、吴国的孙武、卫国的吴起、齐国的孙膑、秦国的司马错、燕国的乐毅、秦国的白起、赵国的廉颇、赵国的李牧、吴国的伍子胥等。

在春秋争霸战争中,大国强国并吞了小国弱国,尽管给老百姓造成了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但也实现了局部的相对统一和融合,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因此,到“春秋”结束时,周朝分封的一百多个诸侯国,只剩下十几个了,进入到战国后期,中原地区只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这为后来的秦王朝统一,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孙子)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灿烂多姿,诸子百家各显其能

春秋时期,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名家、阴阳家、杂家、纵横家等百家学说。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鬼谷子、老子、孙子、庄子、孔子、荀子、商鞅、韩非子、墨子、苏秦、张仪、邹衍、许行等。

他们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立场、思想、角度出发,创作了大量思想著作。

私学已成为社会风气,改变了教育为贵族专有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也有了迅速发展,天文、数学、地学、农学、医学等都有新的发明创造。

(诗经)

(一)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分《风》、《雅》、《颂》三部分。

(二)最早的史书

1,《春秋》是迄今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属于断代的编年史,为鲁国史官所编,后经孔子整理修订而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春秋》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79年,共约242年的鲁国历史。

2,《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盲人史学家左丘明根据孔子编订的史书《春秋》注释而成。《左传》是一部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史书,其叙事比《春秋》详明,讲究修辞,所叙史实有头有尾,委婉曲折,尤擅长描写战争(如《曹刿论战》)。不仅是我国古代一部珍贵的史书,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地位。

(孔子讲经)

(三)孔子的贡献

孔子对我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整理和校勘了西周时就流传下来的民歌,最后订正为300首,这就是著名的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另外还修订了《尚书》、《春秋》、《论语》。

(四)诸子百家的贡献

鬼谷子、老子、孙子、庄子、孔子、荀子、商鞅、韩非子、墨子、苏秦、张仪、邹衍、许行等诸子百家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代表作。

(五)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六)许多流传后世的成语典故

老马识途: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管鲍之交:“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

另外还有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烽火戏诸侯、尊王攘夷、问鼎中原、卧薪尝胆、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令五申、围魏救赵(窃符救赵)、胡服骑射、朝秦暮楚、图穷匕见、白虹贯日、抱柱而死、悬梁刺股、丁公凿井、大义灭亲等。

(信陵君围魏救赵)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1,李悝变法

春秋时期首先进行变法改革的是魏国李悝。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

2,商鞅变法

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3,吴起变法

吴起变法,是指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楚国最高官衔,掌握军政大权),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经过吴起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在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最后吴起被射杀,变法以失败告终。

除了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吴起变法以外,还有齐国邹忌的改革、韩国的申不害变法。尽管变法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变法以后,所有经过变法的国家,都比以前大大强盛了。

四,冶铁业兴起,促进了社会发展

春秋时期,冶铁业兴起,使铁器广泛使用,代替了青铜器,牛耕、水利建设等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产品的增加、土地私有制出现,随之而来的是赋税制度的确立。社会面临着重大变革。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促使封建剥削方式出现,地主和农民阶级逐渐形成。随着地主阶级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为了保障自己的经济权益,要求取得政治地位,用地主阶级专政代替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促成上层建筑的变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碰撞,日趋激烈,预示着中国社会即将由野蛮的奴隶制进入到更先进的封建制。这为中国社会进入到统一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