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笔记·附录·《满架秋风》散文集的优点
(作品赏析)散文《满架秋风》让李灿老师解读的很透彻
第一,不虚美,不隐恶。——从这第一段的解读,表明了那一代人的纯真、淳朴。
第二,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这一段的解读,说明了前辈人对关于捡垃圾之思想的偏见,以及对困难学生的关爱。
第三,写出了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最后一段的解读,谈了少玉老头晚景凄凉以及生前有趣的点滴生活。也谈了下乡知青的纯洁无瑕的情感。
李灿的这篇解读文,全面、到位、透彻入木三分。当然,更是内敛着一种对“我”的大学老师夏元明的深厚情义、诚意。一篇成功的解读作品!(编辑 梦回大唐)
去年,我的大学老师夏元明先生送给了我一本散文集《满架秋风》,读后感慨很多。夏老师的散文,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优点。
例如,作者和舅舅关系很好。可是,舅舅的形象并不是完美无瑕的。舅舅曾经想纳妾,可惜很快解放了,不准纳妾,舅舅不得已只能和舅妈过一辈子。舅舅对舅妈并没有多少真感情,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可是,老人家还嘴硬,他说自己对妻子的爱是“敢向苍天告无悔”。我每次读到这个地方觉得又可气又可笑。舅舅对舅妈的做法的确是不道德的,但我们恰恰觉得这个老人也很可爱,因为写得真实。
还比如,我们认为夏老师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小时候一定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事实上,作者却告诉我们不是这么回事。他们读书的时候,上课悄悄看别的书,被老师没收了。他们怂恿同学又从老师那里偷回来,结果再次被老师收缴。他们其实也知道,这些老师把书收上去自己也会看。终于有一次,他看书又被老师逮住了。他一气之下把书撕得粉碎,还很生气地对老师说:“你莫想你自己看!”我得不到的东西让你也得不到。夏老师告诉我们,他也有年少轻狂的时候。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会收敛个性,都会对过去的狂妄进行否定。然而,当我们再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却总觉得好笑。
正是这总“不虚美,不隐恶”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人和事。散文的真实很重要,这种真实不仅仅是事实的真实,更是情感的真实。
例如,作者写岳父捡垃圾,攒了一点钱,去买了个收音机。妻子对这种行为感到不满,觉得丢面子。作者却不这么看。一个老人,自食其力,不给后人添麻烦,这这种思想有什么错?在作者看来,如果大家都有这种自食其力的思想,起码养活自己没有问题。在我们普通人看来,一个老人,女儿、女婿都有工作,要钱可以直接找后人要,自己去捡垃圾太丢后人脸了。作者却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老人的行为进行了认可。
还比如,作者写到生病的学生玲玲,经过手术之后仍然忍受病痛回来参加论文答辩。这篇文章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身上的坚强。作为老师,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有困难的学生更应该多关心。几年前,有个叫董藩的教授说:“你们四十岁时没有挣到四千万不要来看我,也不要说是我的学生。”这是让人鄙视的。夏老师则让我们看到了老师身上的慈爱,他不因为学生暂时的困难而冷落他们。这样的精神在当下难能可贵。
我们都知道,中国前几十年,人们的物质生活贫乏,日子过得很艰难。夏老师是在那个时代长大的,对此当然感受深刻。可是,我们读夏老师的回忆散文,却不全是忆苦思甜,也写出了那个时代人性善的一面。
例如,作者写水月庵的少玉老头。他因为有洁癖,把妻子赶走了。到了晚年,有病无钱医治,自己用一根绳子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更可悲的是,他生前最后的岁月只有一个哑巴陪伴在左右。可是,这个人却也有慈祥的一面。那些小孩编顺口溜骂他:“少玉佬儿,少玉佬儿,爬到树上摘枣儿。”少玉老头不仅不生气,反而打趣道:“枣儿我冇得,栗子要不要?”假装去啄孩子的栗壳。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还比如,写少玉老头对知青的照顾,对哑巴的收留,都体现了人性善的一面。
还比如,作者写自己在我们竹山做知青。有一个家庭,姐姐做知青的时候牺牲了,妹妹又跟着去了。我们从这个细节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纯洁无私。如果放到今天,家里人首先想到的是政府给我赔偿多少损失,绝对不会想到再让家里人去顶岗。我们不能一味地诅咒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也有很多我们今天人不具备的美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