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使用要安好节制“阀门”
罗树庚
近日,用于家校沟通的微信群成了教育圈的热议话题。因微信群引发家校矛盾、家长与教师间矛盾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方面的新闻也时常引发社会普遍关注。微信群作为一个家校沟通的平台、桥梁,是信息时代家校沟通的一个便捷工具。好端端的东西,怎么变成了“压力群”“冲突群”,成了许多家校矛盾的导火索了呢?
微信群是一个工具,是好是坏,关键在于用的人。你用砖头盖房子,砖头是好东西;你用砖头打人,砖头就是坏东西。微信群不应是教师发号施令的地方,有些工作是学校、教师分内的事,不能通过微信群转嫁给家长。厘清家校之间各自不同的职责,不要逾越、模糊了家校之间的职责。微信群也不是曝光台,教师不能随随便便在群里发布隐含排名、批评的信息。诸如,多少分以上的有哪些、哪些学生完成了作业等。这类信息看似没有排名,其实是一种变相批评,很容易引发家长之间的攀比和焦虑情绪。微信群确实便捷了家校沟通,但往往因为它过于便捷,让有的教师发布信息变得缺少节制。要让微信群成为纽带、桥梁,而不是家校矛盾的发酵池、家校冲突的导火索,教师首先要提高信息素养,明确微信群使用原则,厘清教师、家长、学生三者的各自职责,不要把自己的职责转嫁给家长,也不要把本该是学生的职责转嫁给家长。譬如今天有哪些家庭作业,这是学生要知道的、记录的信息,教师没必要在家长群里发布,让家长当“二传手”转告学生。
让微信群更好发挥作用,家长也要提高信息素养。一个班级,数十位家长,有的家长工作忙碌,连看微信群的时间都没有;有的家长则是全职太太,恨不得通过微信群了解孩子在校分分秒秒的情况。譬如学生中餐问题,本来教师只要一周发布一次“本周菜谱”即可,但有些家长要求教师每天拍摄真实饭菜照片上传,还要教师上传学生用餐时的照片。因为个别家长希望获取过度信息,就会让其他家长不胜其烦。另外,家长不能对微信群中教师的留言、信息过度解读。许多时候,往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信息一旦被曲解,马上就变味了。有些家长还会背着教师建一个“群外群”,把教师对孩子批评的话语,作业本、试卷上的批评,家校联系册上的留言等收集起来,互通有无。时间一长,这个群就成了矛盾发酵池。家校矛盾激化时,这些东西就成了家长指责学校、教师的“证据”。这种把微信群当作证据收集平台的观念,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家长要明白,班级微信群既不是“溜须拍马”的地方,也不是随意发牢骚、控诉的平台。要坚持一个原则,但凡反映问题、表达不满等内容,要单线和教师进行沟通,不宜直接在群里嚷嚷。有些家长得知孩子在校打闹,会在群里直接质问打闹对方的家长,有时一句过激的言语,一下子就会让微信群成为一个冲突场。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成为微信群被诟病的缘由。因此,家长信息素养的提升,也是微信群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微信群本身是个好东西,关键要看怎么用,要看用他的人如何把握。要让微信群成为家校沟通的纽带,要让微信群把家校拧成一股绳,一定要在建群前确定使用规则,使用过程中一定要经常了解使用者的感受。倘若我们能经常提醒自己微信群不是曝光台,不是牢骚地,不是吵闹场,相信它的正面作用一定会得到更好发挥。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0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