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爱情里有许多人都需要,却一直不知道的一个重要诉求。

从最初的朋友发展为恋人,再退回朋友,一定不是最初的友情那么简单,而包含着满满的回忆和牵挂。
新的朋友的模式会对双方都更有挑战,处理好了可能真的能收获一位不可取代的知己,处理不好可能又会把自己逼回无尽的漩涡无法脱身。
以前情话有多动听,分开以后脸打得就会有多疼。
怎样才能做到好好分手?
所谓的好好分手是什么样的?
分开一定要搞得你死我活吗?
分手时,为什么撕x大战如此常见?
每个人对于感情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界限,它界定了异性接近我们的方式和距离,也决定了有人冒犯它时我们会做出的回应。
恋爱中双方的界限就会融合在一起,但只要分手,这条界限就会慢慢退回到原点,把两人分隔开来。
分手后要不要做朋友?
这是困扰着无数男男女女的问题。
曾一路相伴的亲密爱人转瞬间要分道扬镳,这种从身体里拿走原本属于自己的一部分的痛苦,想想都难以承受。
遗憾的是,如果分离必然发生,那么痛苦也必将发生。
对于很多人来说,分手也不仅仅=分手。
还可能意味着被拒绝、被抛弃、被否定等多种情绪感受的合集。
从恋人退回朋友,看似能减少分离的痛苦,实则是阻止了将痛苦转化成智慧的过程。
在面对爱情破碎时大多数人是没有准备的,虽然爱情破碎了,你知道吗?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别只看见它带给你的伤害,这次伤害背后,其实也隐藏着你进步的可能。
过去是我们的一部分,不是必须要放下。
我们要做的是让过去对现在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们之所以放不下,有时是因为想要改变过去,有时是因为想要逃避现在。
爱情里有许多人都需要,却一直不知道的一个重要诉求。
爱情是为了什么?
繁衍生存?
还有一个我们一直都在找寻的需求存在,那就是身份认可。
我们希望从对方的眼里确认到自己的存在感,主要是通过价值、尊重等属性表现出来。
仔细回想一下,你是否因为某些诉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大发雷霆呢?
爱情里存在着两种关系,一种是恋人关系,即你对伴侣的认可。
还有一种关系就是归属关系,比如你会说“我们的爱情、我们的家”。
爱情和家是你们共同拥有的一个存在,在这个存在里你们需要明确分工,而最明显的作用是确定男女属性。
男人在关系里偏女性化、女人在关系里表现偏男性化,这样的关系都不会太好。
在一起的理由基本上毫无意外的会是“喜欢”但是到了分手的时候。
他们不会说自己“不喜欢”了,而是会说“ta太粘人我受不了”、“ta太花心了”、“ta太‘作’了”……
分手的时候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
那么他们真的知道自己是为什么分手的吗?
他们遇到的问题真的是无法调和的吗?
并不是。
一个成熟且称得上是真爱的恋情,必须经过4个阶段,共存——反依赖——独立——共生。
各个阶段之间转换所需的时间不一定,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三次分离,而第三次分离简单来讲,就是真正的情感独立。
你来了,我很高兴。
你走了,我会很难过,但是我依旧有勇气继续前行。
而那些从小被自己家庭保护的很好的人,从小就没经历过什么太大的挫折和痛苦,突然起来的情感离开会让她接受不了。
不愿意接受分离,就离不开,就跟一个一直不忍心断奶的孩子一样。
而不同的是,孩子会被迫断掉,未成年人很多事情必须独自承担。
当你承担不了的时候,你就会选择逃避。
给自己编织很多需要对方的理由来挽回对方,而你内心深处一直知道他可能真的不适合你。
有一种心理,有的人宁愿待在不满意的关系里,即使无法改变,也无法放弃,心理学上就是用“依恋障碍”来形容这种关系。
这其中的原因和依恋关系有关。
依恋关系是什么呢?
指的是跟一个人发展出来强烈的有情感连接的,这关系叫做依恋关系。
一般来说,依恋关系有这么几种:母婴关系、夫妻关系,有时候闺蜜关系也是依恋关系。
为什么我们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就是因为你后来找到的伴侣是什么人,可能就取决于你早恋的依恋关系是什么样子。
依恋理论认为,我们与我们小时候的“重要他人”(父母或其他重要的照顾者)之间的互动模式会继续延伸到我们成年后的爱情和婚姻中。
我们对于母亲的依恋已经内化到自己的内部工作模式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将对母亲的依恋投射到伴侣身上,也会将与母亲的依恋模式表现在和伴侣的关系中。
一个内心创伤的孩子带着需要去寻找和他内心关系最吻合的,相似度最高的关系,对方的客体关系一定是与之相配合。
比如一个在和母亲关系里用糖衣包裹,但内核是受虐的孩子,他一定会倾向于找一个和母亲对待他最为相似的客体。
其二,在关系中,投射性认同在发挥作用。
在一段长期相处的关系中,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内在客体,在从小有着巨大创伤经历的孩子来说。
他非常不相信对方能够对他好,他需要不断地试探这个关系的接受度与柔韧性,在这之中仍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是我这样折腾,你行不行?你能否接纳我的弱点呢?
你如果不行,就说明你不爱我!
第二种是我这样退让,请你虐待我,看看你还能怎么伤害我呢?
我要抗衡,因为我很强大,直到无法容忍还要忍。
如此这般在投射性认同中,大家相互纠缠,谁也无法离开谁。
但究其根本,所有纠结的关系还是因为和父母的关系无法分离
如果一个人的内在孩子有被抛弃感,那么他在发展他的亲密关系的时候,就会呈现出一种经常抛弃和被抛弃的关系。
我们都执着于自己的依恋模式上。
并且,绝大多数人所拥有的是不健康的依恋。
我们会自动认为,越危险的时候,我们就越需要执着于这一套认知上,只有这样做才能拯救自己。
一个婴儿的依赖并不容易让我们感到厌烦,因为婴儿的依赖是真实需要,他必须依赖我们的照料,否则他真的会死去。
但一个成年人的依赖,尤其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的依赖很容易让我们感到厌烦,因为这不是他的现实需要,并且我们能切实地体会到一种压抑。
我们会感到,我们没有回应他的自由,我们只能以一种被限定死的方式——照料他——来对待他,否则就会遭到威胁。
处理分手的创伤,是一次抽丝剥茧式的梳理,我们需要从自己受伤的感觉中跳出来,从依赖和索取的执念中走出来,真切的看看自己发生了什么,这段关系发生了什么,看看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对方的需要是什么?
到最后,是一个重建自我的过程。
超羡慕一次恋爱就可以修成正果的人,可是现在的社会这样的感情变得太难,东西坏了就扔掉,不再懂得修补,因为观念的开放让很多人都有了丢弃的资本。
爱一个人需要鼓足勇气,需要在心里给自己多少鼓励才可以开始,或许这种感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你懂吗?
如果因为一次的失败你便不再振作,那么又怎么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或许人生就是一场考验,不断的坚持才能让你获得真正的幸福。
给彼此一个机会吧,重新爱一次。
作者简介:贤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