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寒夜长,小院暖人心
踏雪寻梅 马常胜 - 虚谷
有雪时,雪落满枝,一庭纯白,温酒对饮,其乐无穷;
无雪处,霜空高远,梅花初开,沐日闲步,清幽无限。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冬天,能像中国一样层次丰富。
作为领土跨越纬度最多的国家,中国南北冬天得享不一样的风光:最北,冰冻三尺,银装素裹;华北,寒风烈烈,飞雪盈盈;江南,白日如春,夜间冷寂;最南,昼夜似春,花树依旧。
尤其冬至,作为冬天最具标志性的一天,南北景致风俗的差别更为突出。南北方院子主人可享受截然不同的冬天生活情趣:北方院子可看“院静风回霜柝近,檐虚星映雪阶深”,一边赏雪一边吃饺子,感受“画阁深明雪压冬,团栾宴常酒樽同”;南方虽觉清冷,但阳气早已浮动,晴寒动人,“竹屋消残半瓦霜,水河冻裂一渔航”,在院子中,“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但总体而言,冬天总是一年之末、最寒冷的季节,不论江南江北,都有几分幽寂清孤之感。古人对四季分明的感受,许多源于院子的生活方式,与如今的高楼大厦隔绝完全不同。
冬天,冬至,在院子中,有雪时,雪落满枝,一庭纯白,温酒对饮,其乐无穷;无雪处,霜空高远,梅花初开,沐日闲步,清幽无限。在院子里,对冬天如此敏感,哪怕是一片雪花飘落,一枝小梅乍开,一丝冷风吹来,一缕阳光拂面,都能够零距离触及,冬天与院子各自的清寂之美融汇一处,浮生怡然。
冬院静中静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唐·祖咏《苏氏别业》
冬季万物凋零,恍如世上只余下人这一种生灵仍在雪地里行走,在冷风中呼出绵长的热气。古人说,秋收冬藏,冬天该是藏起来的时候,不仅是藏食物生活之物,也是藏来年生命的希望,藏人自己。
何处藏冬?对人而言,一方院子,就是最好的藏冬之所。在万籁俱寂的季节,安居于万籁俱寂的院子,享受静中之静。祖咏的《苏氏别业》所描绘的是冬季过完,春天刚刚启幕的情景,却把冬天的静写得十分透彻:
居住在幽幽别业之中,心是隐居人外的心,院是离开人境的院,户外有山水,平日来客只有雪,庭院昏昏阴阴,一整个冬天都是这样过来的。最后,冬天如何过去的?闲坐的诗人,听到了春禽数声鸣叫,似从至静的冬天突然醒来,一下子开启了春天的脚步。
冬天的院子,寻求与祖咏类似的至静享受。冬日无声,“山堂冬晓寂无闻,一句清言忆领军。琥珀珠黏行处雪,棕榈帚扫卧来云”,山居清晨起身,以扫帚轻扫些微云气,清幽无比。在这样的境界中,任何的微弱声音,都转化成有趣的音符:“松扉欲启如鸣鹤,石鼎初煎若聚蚊”,松木所做的门,开合犹如鹤鸣,石壶煮茶,声音若夏日蚊群啸聚低吟。
虽然无声,冬院别有景致可赏。一是雪。雪后园林应更好,雪与院的气质相符,要赏雪非院子这样的居所不可,“匀飞密舞,都是散天花,山不见,水如山,浑在冰壶里”,“帽压半檐朝雪,镜开千靥春霞。小帘沽酒看梅花,梦到林逋山下”。
二是冬树。除了南方,大多数院子里,冬天已无成林的绿树及怒放的百花,植物只余萧瑟白树。宋朝僧人释慧晖在一首偈颂里吟道:“春色千林花正开,秋潭万水月犹明。夏热绿杨影满地,冬寒白树覆前庭。”四句话道出四个季节院内园中可赏的景物。冬寒白树,固然可指白雪覆盖之树,也指冬天落尽叶子,枯立庭中的苍白之树。
大诗人陆游晚年写过一首《园中》“霜凋榉柳枝无叶,风折安榴子满房。冬日园林元自好,老人怀抱自多伤”,他称赞冬日园林本来就十分美好的原因,也无非是眼前因霜凋零后的无枝柳树,以及被风吹落的石榴子。
玉堂清接禁城阴,庭树萧萧夜气森。
院静风回霜柝近,檐虚星映雪阶深。
窗含残烛摇空影,鸟警寒枝杂众音。
咫尺天南云缥缈,瑶坛应候翠华临。
明·袁炜《冬夜院中斋宿》
袁炜这首诗,把冬树的独特味道写得更为具体。冬天庭院中的树,呈现出来的“萧萧”的气氛,加上“夜气森”再加上风霜积雪,更显得幽深异常,夜间窗内烛火摇动,屋外寒枝上头有三两耐寒之鸟,啼鸣数声。这样的场景,在古人庭院里司空见惯,如今已成难觅的清静美好。
树虽然在冬天凋零败落,其实只是藏起生命的化现,而用一种最为内敛含蓄的生存方式出现在院子中。这与居住其中的主人气质相符:选择一种远离嘈杂,自求清福的生活方式。
似无生机,似有生机,冬日恰可反观内思。著名花间派词人冯延巳写过一首《清平乐》:“深冬寒月,庭户凝霜雪。风雁过时魂断绝,塞管数声呜咽。披衣独立披香,流苏乱结愁肠。往事总堪惆怅,前欢休要思量。”深冬时节,望着庭户中的霜雪,在寒月下,听闻风声、雁声、塞管数声,更显清寂,一个人披衣,思量往事,愁肠乱结。
冬至,春将至
阴律随寒改,阳和应节生。
祥云观魏阙,瑞气映秦城。
验炭论时政,书云受岁盈。
晷移长日至,雾敛远霄清。
景暖仙梅动,风柔御柳倾。
那堪封得意,空对物华情。
唐·裴度《至日登乐游园》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出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其实,在中国,古人有无数诗词歌赋,表达出同样的意思。而且,中国人对时节的变动细化到每个月、每个节气上。
冬至,表面意思是冬天到了,也有冬天之至、冬天之极致的意思。古人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天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因此,这一天也成了白昼由短变长的开端,也更明确地向春天进发。
唐朝诗人裴度《至日登乐游园》就传达了这样的观察和心绪。诗中说,这一天开始,长日一天天地到来,大雾逐渐收敛,天空持续清澈,物候将渐渐转暖,梅花不久将率先开放。归结起来,这一天“阳和应节生”,中国人信奉否极泰来,这一天既然是寒夜最长的一天,阴气至盛,阳气也由此开始,逐渐旺盛起来,春天确实也就指日可待。
宋朝著名女诗人朱淑真在《冬至》诗中也说:“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与裴度观察完全一致。
古人有在家院内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红楼梦》曾写过:“明儿不是十一月初一日么?年年老太太那里必是老规矩,要办‘消寒会’,齐打伙儿坐下,喝酒说笑。”所谓“九九”,就是指冬至日后,再过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将彻底过,一遍涂消寒图,一遍数着时日,感受着时光的安静流逝,春天也就到来了。
除了消寒图,古代文人还有许多方法,在冬日院子里寻求静居之外的温暖趣味——
一是温酒。最出名的冬日饮酒诗当属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纯白的雪景图中,点缀上绿色、红色;夜晚的寂冷,被一杯新醅温酒的浓浓暖意,瞬间冲破,冬日的意趣一下子鲜活起来。这样的情景,唯有发生在寒冬,才显出特别的美好。
二是读书。宋朝诗人卷刚中说“暖甚一窗日,三冬宜读书”,三冬既静,自然适合在静坐读书中获取无尽的乐趣,尤其是白日之间,虽然清冷,日光透过窗纱铺在书桌上,仍觉微微暖意,此景正宜读书。
三是宴乐。“兽炉香雾辟寒气,翠幙妓围回暖风。起絮撒盐酬唱外,清歌妙舞笑谈中”,虽然是严冬,但并不影响歌舞之乐在院中延续,宋朝诗人邓深这几句诗就描绘了这样一幅冬夜清歌妙舞图,寒气辟除,宴乐回温。冬天越安静,这样的乐趣越难得;歌舞越美好,越凸显冬日的深沉寂静。
其余,点灯对弈、雪中嬉戏、冰上滑行,种种冬日独特的乐事,不一而足。冬天虽然岑寂,但只要有人生活,只要人悠闲地住在院落中,仍是有如此多的趣味,“幽居渐喜三冬近,竹几蒲团雪夜长”,在这样的趣味中等候春天的归来,生命何其从容。
更不用说江南、华南院子,冬天本身就是春天的前奏,“半垄石田多种麦,一冬园树尚开花。海天日暖鱼堪钓,潮浦船回酒可赊”,“择胜前朝锡雅名,不多花木四时荣”,“海国寒轻,江南春早,小梅已漏芳妍”……南方春早,冬春界限模糊,更能使生活乐趣自然一脉相承。
今天是2020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冬至,愿你心生暖意,不惧寒夜长。
- End -
来源丨网络,庭院生活编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觅一处山水 悦一缕时光
寻一方庭院 度一场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