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图解建筑史第三季-11| 宫殿建筑(一)
建筑画图题总是画不准确?
对建筑画图只会死记硬背?
没有完整的建筑史图册的画图逻辑?
为了解决大家的困境,几凡推出了“0元图解建筑史第三季——建筑画图题专项课程”,以专题的形式,手把手带教,带你真正了解建筑史图册的画图逻辑,让你不再惧怕“画图题”,让你能够画起建筑历史图来得心应手。
0元图解历史第三季
“第十一讲"
宫殿建筑(一)
No.1
宫城规划思想演变&平面布局与序列
1.周:“六宫六寝”制与“三朝”之制
聂崇义《三礼图》中的“周代寝宫图”示意
周代,皇室的组织制度已经确立起来,皇宫的设计自然要适应这的要求。《周礼.天官冢宰》就有“掌王之六寝之修”及“以阴礼教六宫”。
2.春秋战国与秦汉:不断尝试、创新,也有继承
汉长安城平面
春秋战国时,多国各自营建宫城,形式不一,不全都按照周制来。秦统一后写仿六国宫室,反传统而创新,汉代“览秦制,跨周法”,长乐、未央两宫分立。自秦汉后建立起两种宫殿计划:1、周的“三朝制”,在中轴线排列建筑物;2、秦汉后建立起来“东西二宫”,两宫分立。
“前后三朝”和“东西二宫”的分别主要在于以“实”或者“虚”作为中轴线,它们目的都是表达以皇帝为中心的思想。
3.三国魏晋南北朝:两者兼有
曹魏邺城平面
大动乱与大交流的分裂时代,综合历史经验,视国力规模、用地、传统而定,两者兼有。经济性凸显,北魏洛阳城把“面朝背市”改成“前朝后市”。曹魏邺城也是摆脱了在中轴线上布局的形式,另成一种严谨又灵活的平面。
4.隋:横向发展,规模扩大
大兴城平面
隋宫的布局是一种“三朝”与“两宫”合体的制式,表现出皇宫平面布置的伸延由“一路”、“两路”而发展至“三路”,继而“多路”。向两翼横向发展也就是这时的宫城的一个特色,建筑规模的扩大,很自然就要求向两个方向同时发展。
5.唐:大明宫之盛唐气象
大明宫平面
唐代在城东北角的隋代禁苑另外兴筑了大明宫。大明宫和城市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关系, 它并不作为都城的一个中心,不斤斤计较“王者必居于中土”。
大明宫是和龙首山的地形相结合而设计的一座宫殿。设计大胆而灵活,一定程度反映出唐代文化的本质, 处处表现出一种勇往直前、兼收并蓄的气概。这种精神大概是一种国力达到甚 为兴旺的时候才有的表现,其他时代是难以与之相比拟的。在制式上,“含元殿”就是大明宫的“门”,如清宫的午门, 由于地形的关系,大胆地改变为“殿”。殿前是一条长长的阶梯“龙尾道”,在建筑造型上所产生的效果是“台门”所不及的。
6.宋:“前三朝,后三朝”
汴京宫平面
宋汴京宫城规模不大,也没有什么创新之举,它是由唐节度使治所改建而成。整个设计是“命有司画洛阳宫股,按图以修之” 的仿制品,因此史家和建筑师对这座宋宫都没有重视。
宋徽宗时代对建筑宫殿苑围颇感义趣,其成绩是落在个别的单座建筑和室内设计上,在总体规划上未见有突出的表现,这和宋代的国力有关。
汴京的宫城位于“阙城”(旧城)之西北,并不位于城市的中心。这是因为汴京本来就不是都城,宋代建都时只是扩建,原有的城市形制就对布局产生了局限。
总的来说宋代经济发达,而宫殿营建在历朝代中存在感比较弱。但宋代的皇宫创立了“前三朝,后三朝”之制,明清宫殿的设计也就沿用了这个制式。
7.明清:皇宫与城市成为一体
故宫平面
明清的皇宫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重建起来的。元大都是一个新建的都城,是一个以皇宫为中心的城市,因而为明清的皇宫设计打下了一个完善的基础。明代的皇宫设计成功的地方主要还不是建筑群的布局,而是令皇宫和整个城市取得呼应,产生了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结合。
虽然,自古以来,宫殿建筑和新城建设都作为同一的计划去考虑,但是不论哪个朝代的皇宫计 划都不及北京城那样,二者之间的关系简直就成为了一体, 整个城市是以宫城为主而组织起来的。
No.2
单体宫殿建筑发展特征
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
茅草盖顶,夯土筑基。二里头宫殿开创中国宫殿建筑的先河。它表明华夏文明初始期的大型建筑采用的是土木相结合的“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
单体殿屋内部已可能存在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建筑组群已呈现庭院式的格局;庭院构成已突出“门”与堂”的主要因子,形成廊庑环绕的廊院式布局。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许多特点,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渊源。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秦咸阳宫
从秦咸阳宫殿遗址的发掘来看,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而不是庭院式建筑。“台”与整个建筑设计相结合的,夯土的台是作为“建筑体量”或“构造部分”而存在,并不是纯然是一个 用来放置建筑的“台座”。这一.来,平面配置和空间组织就转换成了另一种方式,属于“整体集中式”的建筑了。在建筑上,秦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代,一方面“写仿”六国宫室,一方面又反传统而开创自己的制式,建立起与“周制”不同的“秦制”宫室来。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唐含元殿复原鸟瞰
自秦始。唐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第一殿,是举行元旦、冬至、大朝会、阅兵、受俘、上尊号等重要仪式的场所。殿前空间广阔、深远。基址高出平地15.6米,雄踞于全城之上,“终南如指掌,坊市俯而可窥”。含元殿在大明宫内所处的位置,相当于太极宫的承天门,其作为大朝会的功能性质也相同,按说这里应该建门,但因龙首岗地势的高起,不适于建门,因地制宜地由门改殿,并由此开创了外朝三殿相重的布置方式,对后来的宫殿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故宫内景
隋文帝营建新都大兴宫,追周礼制,纵向布列“三朝”:广阳门(唐改称承天门)为大朝;大兴殿(唐改称太极殿);中华殿(唐改称两仪殿)。唐迁居大明官,仍沿轴线布置含元、宣政、紫宸三殿为“三朝”。
宋同设“三朝”,但由于地形限制,三殿前后不在同一轴线上。
明初宫殿比拟古制,除“三朝五门”之外,按周礼“左祖右社”,在宫城之前东西两侧置太庙及社稷坛。永乐迁都北京,官殿布局虽一如南京,但殿宇使用随宜变通,明季朝会场所几乎遍及外朝各重要门殿,“三殿”与“三朝”已无多少对应关系。
No.3
不同时代的宫殿发展趋势
唐大明宫与故宫平面对比
一、规模渐小。汉长安长乐、未央两宫占地分别为6.6及4.6平方公里:唐长安大明宫为3.3平方公里;明北京紫禁城(宫城)仅0.73平方公里。
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官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汉未央宫、唐大明宫台殿池错综布列,富有园林气氛,不似明清故官森严、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