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新解』以升降中焦为定法——《温病条辨》加减正气散用方浅释

  藿香正气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能芳香化湿,解表和中,能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运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湿郁三焦,随湿邪化寒化热之不同以及所伤脏腑经络之各异,共设五种正气散加减法,师古而不泥古,对我们学习颇有启迪。

  1.一加减正气散,苦辛微寒法  由藿香、茯苓皮、大腹皮、厚朴、杏仁、陈皮、神曲、麦芽、茵陈等组成。用于“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等证。

  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湿邪外感,日久不解,由上焦传入中焦,阻滞中焦气机,致脾失升清胃失和降,故见脘腹胀满、大便不爽等。治疗当升降脾胃气机,兼以清热祛湿。因无风寒表证,故减去紫苏、白芷等散寒解表药,去甘草之壅滞则无留恋湿邪之虞,不用桔梗因邪在中焦恐其引药入上焦,药过病所。方中藿香芳香化浊,理气和中为君。厚朴、陈皮燥湿理气,神曲、麦芽健脾和胃,化积除胀,诸药共为臣药。气机之升降除依靠脾胃之斡旋,亦有赖于肺气之肃降、肝气之宣发,故佐以杏仁肃降肺气,茵陈疏肝理气,合茯苓皮、大腹皮以利湿清热,四药俱为佐药。本方以恢复脾胃气机为法。

  2.二加减正气散,苦辛淡渗法  由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皮、木防己、大豆黄卷、通草、薏苡仁等组成。用于“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等证。

  湿邪留注经络,经气阻滞,不通则痛,故见身痛。脾为湿困,清气不升,水湿偏渗于大肠则见便溏,胃气不舒故脘闷。舌白、脉象模糊亦提示湿邪偏胜。治疗以祛经络之湿邪为主。藿香芳香化湿、醒脾和胃为君。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功能利湿健脾、舒筋除痹、清热排脓。大豆黄卷清解表邪,分利湿热,兼除湿痹,《本经》谓其“主湿痹,筋挛,膝痛。”木防己祛风除湿,通经活络,诸药共为臣药。佐以陈皮、厚朴燥湿除满,茯苓皮渗湿健脾,合通草清热利尿,“利小便之所以实大便”。二加减正气散以祛经络之湿为主,所选加诸药长于淡渗利湿兼能除痹,标本兼治,两擅其长,这是本方特点。

  3.三加减正气散,苦辛清热法  由藿香、茯苓皮、厚朴、陈皮、杏仁、滑石等组成。用于“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诸证。

  湿邪侵袭人体,因湿土同气,多传入中焦脾胃留恋不解,其寒热转化又有化热与化寒的不同。即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若中气实之人感受湿邪则邪易并入阳明胃经,转化为湿热证,若中气虚之人感受湿邪则易并入太阴脾经,转化为寒湿证。正如《薛生白湿热病篇》所谓:“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本方适宜“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之证,用于湿郁化热的早期阶段,且湿重于热。由舌黄知湿已化热,湿热郁蒸,胃失和降故见脘闷,中气不虚故太阴脾经症状不明显,无腹胀、便溏等,病情进一步发展,则见身热、汗出不解等症状。治疗当针对湿郁化热的病机采取分解湿热的方法,湿去热孤,诸证自解。以藿香醒脾和胃,芳香化湿为君。臣以杏仁利肺气,开水之上源,气化则湿热俱化;滑石味辛淡而性凉,归胃,膀胱经,善清湿中之热,助膀胱气化,合茯苓皮健脾利湿,兼能泻热。佐以陈皮、厚朴调理中焦气机。本方与三仁汤均有宣畅三焦气机,清热利湿之功,区别在于三仁汤用于湿温初起,邪在上焦,而本方用于湿温日久,邪入中焦,郁而化热,湿重热轻,治疗重点在于畅中、渗下分解湿热。

  4.四加减正气散,苦辛温化法  由藿香、厚朴、茯苓、陈皮、草果、楂肉、神曲等组成。用于“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诸证。

  因中气素虚,秽湿入里,脾气受困,脾失健运,日久则易形成饮食积滞,甚至可聚湿生痰,内外合邪,缠绵难愈,变证丛生。舌白滑,脉右缓亦为脾虚气滞,湿困中焦之征。治疗重点在于运脾消积,温化寒湿。正如吴鞠通所云:“以右脉缓之故,知气分之湿阻,故加草果、楂肉、神曲,急运坤阳,使足太阴之地气不上蒸手太阴之天气也。”方以藿香为君,芳香化湿,醒脾和胃。臣以草果、楂肉、神曲,其中,草果辛温燥烈,功能燥湿温中,祛痰截疟消食,善除寒湿而温燥中宫,为脾胃寒湿主药。楂肉酸甘,健胃补脾,消食活血。神曲健脾消食,理气化湿,解表。三药共奏健脾燥湿、消食化痰之功。佐以陈皮、厚朴理气燥湿,茯苓健脾利湿。温阳健脾,不给湿邪以停聚之机为本方特点。

  5.五加减正气散,苦辛温通法  由藿香、陈皮、茯苓块、厚朴、大腹皮、谷芽、苍术等组成。用于“秽湿着里,脘闷便泄”诸证。

  《温病条辨·中焦篇·寒湿》说:“伤脾阳,在中则不运、痞满,传下则洞泻腹痛。伤胃阳,则呕逆不食,膈胀胸痛。两伤脾胃,既有脾证,又有胃证也。”秽湿入里,两伤脾胃,脾失升清,水湿并走大肠则便泄,胃失和降则脘闷。治疗当调和脾胃,温化寒湿。方取藿香化湿和胃,为君药。苍术辛苦而温,功能燥湿健脾,祛风散寒。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两药共为臣药。佐以厚朴行气除满,燥湿消痰。大腹皮下气宽中,行水。茯苓利湿健脾。谷芽健脾开胃,和中消食。本方着力于调和脾胃,恢复其升清降浊之职,如此则无内外合邪之虞,辅以祛湿则诸症自愈。

  五个加减正气散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以升降中焦为定法”的立方之旨。湿温病病机为湿温之邪,蕴结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故五方均用藿、朴、苓、陈以化湿、行气、健脾,并随证施以辛凉、辛温、甘温、苦温、淡渗、苦渗之品,即一加减调升降,二加减宣经络,三加减利湿热,四加减运脾阳,五加减和脾胃。加减正气散方的应用也体现出湿性黏滞,湿邪致病易阻滞气机,以及湿邪兼证较多的特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0)

相关推荐

  • 吴鞠通一加减正气散的作用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组成医案方解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配方组成]藿香梗二钱厚朴二钱杏仁二钱茯苓皮二钱广皮一钱神曲一钱五分麦芽一钱五分绵茵陈二钱大腹皮一钱 [用法]水五杯,煮取二杯,再服. [作用与功效]芳香 ...

  • 一加减正气散

    一加减正气散,中医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二.具有芳香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主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 歌诀一加正气藿苓陈.曲杏麦芽腹朴茵.升降失司便不爽,脘连腹胀服之 ...

  • 《温病条辨》——五加正气散

    一加减正气散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藿香梗6克,厚朴6克,杏仁6克,茯苓皮6克,广皮3克,神曲4.5克,麦芽4.5克,绵茵陈6克,大腹皮3克. [主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大爽. [用法用 ...

  • 『古方新解』升降散合清震汤治耳鸣案

    升降散方出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由蝉蜕.僵蚕.大黄.片姜黄四味药组成,有升清降浊,清解郁热之作用.清震汤方出刘河间<河间六书>,由苍术.升麻.荷叶三味药组成,具升清降浊,清化 ...

  • 『古方新解』半夏泻心汤之阴阳升降失调论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脾胃病常用经方.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之剂,治疗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证.但"辛开苦降"究竟指什么?什么是寒热错杂?如何更深入地认识其病机? 对此方病机认识以 ...

  • 『古方新解』陈潮祖详解真武汤

    陈潮祖(1929-2018),四川省宜宾人,著名方剂学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奠基人,其代表作<中医治法与方剂>刊印90余万册,该书问世后迅速被日本.韩国翻译出版,流传海外,陈老在著作 ...

  • 『古方新解』芍药汤解析

    笔者去年曾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过一篇名为"行气调血芍药汤"(见2018年6月20日学术版)的短文,对比了芍药汤与葛根芩连汤,并分析了芍药汤行气调血治疗湿热兼气滞血瘀 ...

  • 『古方新解』参苓白术散可治疗多种疾病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组成:莲子肉去皮一斤(500克),薏苡仁一斤(500克),缩砂仁一斤(500克),桔梗炒令深黄色一斤(500克),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75 ...

  • 『古方新解』茯苓四逆汤——仲景时代的“破格救心汤”

    <伤寒论>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 ...

  • 『古方新解』再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 ...

  • 『古方新解』柴胡剂的衍变过程

    柴胡,有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之功,而本品更长于疏解半里半表之邪,故张仲景视柴胡为治疗少阳证之要药.他在<伤寒论>一书中,用此品先后制方数首(共制方八首),开柴胡剂之先河.小柴胡汤可推许为柴胡 ...

  • 『古方新解』山药在儿科中的应用

    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 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说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都未发育成熟,生理功能不完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越是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