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2020全国Ⅰ Ⅱ Ⅲ卷文言文挖空练习、译文
整理订正:河北石家庄井陉县一中 张海霞
(学生版)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 )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 )书见( )修,修语( )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 )除丧( ),还朝,以( )判官告院。
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 )下,轼于其间,每因( )法以便( )民,民赖以安。徙( )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 )施行者以违制( )论( )。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 ),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 )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 )徐( )之。”未几( ),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 )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 ),迁( )中书舍人,三年权知( )礼部贡举。会( )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 )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巡铺( )内侍每( )摧辱举子,且持暖昧( )单词( ),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句式: )。轼恐不见容(句式: ),请外( ),拜( )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 ),易米以救饥者。明年( )春,又减价粜( )常平米,多作饘( )粥药剂,遣使挟( )医分坊( )治病,活( )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句式: ),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 )羡( )缗( )得二千,复发( )橐( )中黄金五十两,以作( )病坊,稍( )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 )三大敖,遂提举( )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 )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 )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 )浑涵( )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 )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教师答案版)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①于是,就
②总是,常常③专擅,独断专行)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于)礼部(状语后置句)。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转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欧阳修惊喜,殿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选举行,由皇帝主持)中乙科。后以(用)书见(谒见)修,修语(告诉)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使之)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之后)除丧(守丧期满,脱除丧服),还朝,以(凭借……身份)判官告院(任职)。
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一天天地)下,轼于其间,每因(凭借)法以便(使……便利)民,民赖(之)以安。徙(调任)知密州。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行手实法,不时(按时)施行者以违制(诏令)论(论罪)。(附:诏、制、敕的区别:只有一点就是圣旨因具体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措词所表达内容不同:1.“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2.“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3.“敕曰”有告诫的意识。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骄。)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①跪坐 ②座位 ③因犯……罪或错误 又:入罪,定罪 ④因为 ⑤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判断句)。”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不久),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凭借……身份)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银印红绶),迁(升任)中书舍人,三年权知(代掌某官职。权:①秤,秤锤 又:秤量 又:衡量
②权势,权利 ③权变,灵活 ④权且,暂且 又:暂代官职)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①闭口不说话 引:关闭 ②因冷而哆嗦)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之)得尽技(使技尽,充分发挥)巡铺(①宋代贡院内设巡铺所,纠察举人应试时是否遵守场规、有无舞弊情事。 ②防盗防火的哨所)内侍每(①每一,每个 又:每次,每逢
②常常 ③虽然)摧辱举子且持暖昧(模糊)单词(单一言辞)诬(之)以(之)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者所恨(被动句)。轼恐不见(①表被动②放在动词前,表对自己怎么样,译作“我”,宾语前置③通“现”,出现)容(被动句),请外(外调),拜(授予)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发生)。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文书),易米以救饥者。明年(第二年)春,又减价粜(tiào卖。注:籴dí,买)常平米,多作饘(zhān,稠)粥药剂,遣使挟(带着)医分坊(城中的住宅区)治病,活(救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判断句),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póu①聚集 ②减少 ③bāo衣襟宽大)羡(①希望得到,羡慕②剩余,有余③超过 引泛滥 ④yàn延请,邀请 ⑤yán通“埏,墓道”)缗(mín成串的铜钱)得二千,复发橐(tuó一种口袋 又用口袋装)中黄金五十两,以作(建造)病坊,稍(①小 引稍微,略微②逐渐,渐渐地 ③稍食:官吏的俸禄 ④通“梢”,树枝的末端)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①改变 ②经过,经历 ③抵偿 ④gèng另,另外 引:再 如:更上一层楼 ⑤更加 ⑥夜里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三大敖,遂提举(①提而举之 ②提拔,荐举 ③掌管)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岁课:①汉时,每年从太学中选任官吏的考试。②一年的赋税。③一年的劳绩。课:①试验,考核 ②督促 又学习或教授 ③征收又赋税 )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不久)得之(写文章的本领)于天(天赋),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他的文章)浑涵(博大深沉)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①鲜鱼,活鱼 引新鲜,新宰杀的 ②夭折,早死 ③xiǎn少 ④xiàn献)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
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整理订正:山东肥城一中 王献斌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 就 )能语其要(要领;要旨)。嘉祐二年,试(应试 )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告诉,对……说 )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每日,名作状)下,轼于其间,每(每次,常常)因(借助)法以(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按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论罪)。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罪),若(如果)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暂且)徐(缓(议),搁置)之。”未几(不久),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代理)知(主持)礼部贡举。会(恰逢)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闭口,不说话)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经常)摧辱(摧折,侮辱)举子,且持(拿)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被)容,请外(外调,出京为官),拜龙图阁学士、知(主管)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交换)米以救饥者。明年(第二年)春,又减价粜(卖)常平米,多作饘(zhān稠)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交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囊)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没有)以岁课(考核)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学习)父洵为文,既而(接着,又)得之于天(天资),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只)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写下来)而诵之。其体(文章)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稀少)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整理订正:山东肥城一中 王献斌
(学生版)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 ),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 ),廷臣辄( )笺表( )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 ),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 ),自秘书少监除( )中书舍人,擢( )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 )以为盗。民讼( )诸( )府,不胜( )考掠( )之惨,遂诬服。安中廉( )知之,按( )得冤状,即( )出民,抵吏罪。
时上方( )乡( )神仙之事,蔡京引( )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 )寅( )缘关通( )。安中疏请自今招延( )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 );并言京欺君僭( )上、蠹( )国害民数事。上悚然( )纳之。已而( )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 )近天宁节,俟( )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 )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 )。上为迁( )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 )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 独断专行 ),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 ),第( )曲意( )奉之,故药师愈骄。
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 )王黼、童贯及不几察( )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 )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 )卒,年五十九。
安中为文( )丰润敏拔,尤工( )四六之制( )。徽宗尝( )宴( 举行宴会 )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 )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 )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教师答案版)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应试中选),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瑞征,祥瑞的表现),廷臣辄(就)笺表(上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写完),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不久),自秘书少监除(担任)中书舍人,擢(提拔)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捆绑)以为盗。民讼( 告状,诉冤)诸(之于)府,不胜(承)考掠(拷打 )之惨,遂诬服。安中廉( 访查,察考)知之,按(追究 )得冤状,即(立即)出民,抵吏罪。
时上方(正)乡(向往,崇信)神仙之事,蔡京引(推荐)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外戚)寅(攀附)缘关通( 勾结,串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聘请)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责任);并言京欺君僭(僭越)上、蠹( 动词,蛀)国害民数事。上悚然(惊惧状,形容震惊)纳之。已而(不久)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因为)近天宁节,俟(等)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探查)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祈求)。上为迁(官职变动,升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授予官职)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独断专行),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 制止,制裁),第( 只管)曲意( 违背本心)奉之,故药师愈骄。
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 结交)王黼、童贯及不几察(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不久)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不久)卒,年五十九。
安中为文(写文章)丰润敏拔,尤工(擅长)四六之制(体)。徽宗尝( 曾经)宴(行宴会 )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记述)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被,受到)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参考译文】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政和年间,天下人争相议论祥瑞,朝廷大臣动辄上表称贺,徽宗看了王安中的上表,称他为奇才。后来有一天,徽宗特地拿出三封诏令让他草拟,安中马上写成,皇上就在他的草稿后批道:“可任中书舍人。”不久,从秘书少监授任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中丞。开封巡逻的士卒晚上捉拿盗贼,盗贼逃走,有个百姓受惊出门与士卒相遇,士卒把他当作盗贼绑起来;百姓到开封府申诉,受不住惨酷的拷打,于是被屈伏罪。安中审察后得知实情,审理冤屈,立即放走这个百姓,让官吏抵罪。
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之事,蔡京向皇上引见方士王仔昔,朝廷大臣及外戚们都结交关照他。安中上疏请求从今召用山野道士,应当责令引见人担保;并且陈述蔡京欺君僭上、祸国害民的几件事。皇上惊觉地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再次上疏指责蔡京的罪行,皇上说:“本来打算马上实行你的上奏请求,因为接近天宁节,等过了此节,一定为你罢免蔡京。”蔡京探察得知,非常害怕,他的儿子蔡攸日夜在宫中侍从,向皇上哭诉恳求。皇上因此升迁安中为翰林学士,又升他为学士承旨。
宣和元年,授任尚书右丞;宣和三年,任左丞。金人来朝归还燕山旧地,朝廷谋求帅臣,安中请求前往。王黼向皇上赞誉他,皇上授任他为庆远军节度使、河北山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国降将郭药师任同知府事。药师骄横,府中政事都专断独行,安中无法制止,于是曲意逢迎他,因此药师越发骄横。
靖康初期,谏官弹劾他勾结王黼、童贯以及不纠察郭药师违反朝命,安中被罢贬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被贬任为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在随州居住;又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在象州安置。高宗即位,把他迁到内陆道州,不久让他自便。绍兴初年,复任左中大夫。其子王辟章任泉州知州,迎接安中前往,不久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安中作文章丰润敏拔,尤其擅长四六文体。徽宗曾经在睿谟殿举行宴会,命令安中赋百韵诗以记其事。诗写成后,徽宗欣赏赞叹不已,命令大字书写在殿屏上,凡是侍臣都用副本赏赐之。其被看重就像这样。
言文
整理订正:福建省福鼎四中 张良勇
(学生版)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 )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 )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 )导谓( )曰:“选官欲以( )汝为( )尚书郎,汝幸( )可作诸王佐( )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 )计( ),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 ),是( )所不愿。”遂为郎。累( )迁( )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 )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 )毅,付( )廷尉。彪之以球为狱(案件、官司)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 ),不肯受( ),与州相反复( )。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 )彪之应有赦不( )。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 )意尝谓非宜( ),何者?黎庶( )不达( )其意,将谓( )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 )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 )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 )阙( ),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 ),群臣疑惑,未敢立嗣( )。或( )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 )。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 )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年幼),令温依( )周公居摄故事( )。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 )让( ),使万机( )停滞,稽( )废( )山陵( ),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 )不行( )。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 ),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 )营( )医药。太元二年卒( ),年七十三,即( )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教师答案版)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洁白 )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任命,授予官职)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堂伯)导谓(告诉、对……说)曰:“选官欲以(任命)汝为(担任)尚书郎,汝幸(有幸)可作诸王佐(辅官)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不值得)计(计较),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越级提拔),是( 这)所不愿。”遂为郎。累(多次)迁(调动官职、升官)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到……去)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拘捕)毅,付( 交付 )廷尉。彪之以球为狱(案件、官司)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处理),不肯受(受理),与州相反复(书信往返 )。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询问)彪之应有赦不(通“否”)。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意尝谓非宜(合适),何者?黎庶( 百姓 )不达( 明白 )其意,将谓(认为)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即使)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 因为 )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 困顿 )阙(缺乏),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 皇帝、皇后、太后去世),群臣疑惑,未敢立嗣( 继承人 )。或(有的人)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处理、处置)。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当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年幼),令温依(按照,依据)周公居摄故事( 先例,旧例 )。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坚决)让(推辞,辞让 ),使万机( 当政者处理的各种重要事务 )停滞,稽(拖延、耽误)废(荒废)山陵(皇帝陵墓),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 于是,就)不行(没有实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病重,严重),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用来)营(买)医药。太元二年卒(去世),年七十三,即(就)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参考译文】
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当时人称他为王白须。最初任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做朝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不值得计较,应当在合途的时候任职,至于破格提拨,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做了尚书郎。多次升迁,担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于是周矫堂兄周球向扬州府告发。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拘捕谢毅,交付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没有爵位,不在廷尉职责范围以内,不肯受理,这件事在州里颠过来倒过去。穆帝发出诏令命王彪之收处谢毅。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当时人把他比作西汉廷尉张释之。当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国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他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大赦,我认为不合时宜。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每逢郊祀必定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就听从了他的意见。永和末年,多发传染病。按旧例,朝中大臣之家有传染病,家中传染三人以上的,即使自身无病,百日内也不得进宫。此时,文武百官多称家有时疾而不入朝理事。王彪之又进言道:“瘟疫之年,没有哪一家不传染。如果因此就不入宫,那恐怕连近侍也无人充当,皇宫将会空无一人了。”朝廷听从了王彪之的进谏。等到简文驾崩,群臣犹豫不定,没有敢立下继承人。有人说,这件事应该当由大司马来决定。王彪之严肃地说:“国君驾崩,太子应当即位为君,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如果事先在大司马的面前询问,那么一定会被责备的。”于是朝廷的议论才平息下来。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因为孝武帝年幼而下达命令,令桓温沿袭周公代替周成王摄政的旧例。命令已经公布,王彪之说:“这些不同寻常的违背天命的事,大司马一定要再三辞让,如果导致政务停顿,耽误先帝陵墓的修筑,我不敢遵奉命令,谨将诏书密封归还。”于是事情也就没能实行。王彪之被加封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命。病重后,皇帝派黄门侍郎探病问候,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就赠以光禄的官职,谥号是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