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4日 星期一 第13版:颍韵

李善雨

  太和县旧县镇的老人们都知道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途经太和旧县夜渡沙颍河的情景。
  1947年8月13日,刘邓大军在天上有敌机轰炸,地面有国民党军队追击的情况下,跨过黄河,穿过黄泛区来到旧县。当天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的指挥部就安在旧县三官庙西李秉献家中,坐阵指挥大军强渡沙颍河。当时沙河正在汛期,水面宽,流速急,人不能趟水,用船渡不但慢,而且浪大旋涡多,有危险,搭浮桥成了唯一的选择。
  那时太和还未解放,旧县属国民党占区,当时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国民党政府(县、区、镇)人员,大肆造谣宣传,什么“共匪来了,烧杀、抢劫,共产共妻”等,加之反动会道门的帮凶,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有的富豪和怕事之人就带着财物逃之夭夭“避难”去了。另一种情况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在成立不久的中共太和县委和县民主政府的领导下,正面宣传,组织民众,在沿街和路旁举行欢迎仪式。虽做大量工作,可广大群众还都有些恐惧和观望。但时间不长,群众在思想认识上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开始主动捐面、油、盐等,积极送木板(门)并参加搭桥。
  是什么样的因素和动力能起到如此之快的变化呢?情况是这样的:在刘邓大军未到旧县的前几天,中共太和县委和县民主政府及当地的地下党员和积极分子就开始宣传、筹集战勤物资,尤其是给军队“号”房子(当时给部队住的房子,先定下来叫“号”房子),这一举动和方法与国民党军队和联防区有着天壤之别。
  刘邓首长还
  定了几不准:1、不
  准住商业经营场所,如
  商店、饭店、行所、旅馆等,绝不允许扰乱商人做生意。2、要严格尊重民规民俗,不准住清真寺、祠堂等,不允许干扰吃斋、念经念佛。3、不允许住老百姓的主房,只能住(睡)在老百姓的院子里,也不允许在老百姓家吵闹、高声喧哗和赤膊。4、借东西要还,毁了要包赔,包括搭浮桥用的木船和家用门板。要说明的是,街面生意场上的门及家庭大门和主房的门都不借用。一律借用小门和旁门,并且要多商量,不准强派。
  旧县西门路北李家胡同住着几户回民,他们家都住有刘邓部队。有二十多人住院内,白天除了吃饭就睡在院里树下,夜间搭桥过河(白天有飞机侦察,只能夜间搭桥,白天拆掉),吃饭都到路东王老头家。因为王老头是汉族,军锅就支在他家里(当时部队有条件吃些猪肉)。王老头老两口无儿无女,靠卖水为生,院子不大,栽有一棵无花果树,两间小屋。一开饭,院里蹲不下,就蹲在胡同里吃,用的碗筷都放在王老头家。在王老头家每天开饭前,都要给老两口端些饭菜。部队走时,还送给王老头一个绿瓷缸和一个瓷碗。后来王老头见人就说这是刘邓大军送给他的,他用到老死。
  此令实施不久,当地群众就讲从未见如此好的部队,群众信服了,从观望到大力支持。
  原计划只在朱小店渡口搭一座浮桥。第二天的下午,人们把船自动开到指定的地点,在王渡口又增加一座浮桥。沙河两岸的造船木工主动参与架桥,这样就架起了两座浮桥。本来计划五六天渡完,只用了三夜时间刘邓大军就顺利渡过了沙颍河。刘邓大军离开旧县时,把所有住户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水缸里都打满水,不欠老百姓一分钱。旧县老百姓做了很多军鞋等物送给刘邓大军,有住过部队的人家,分别时有人哭了,送好远。
  刘邓大军跨黄河、过黄泛区,千里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的严明纪律和实际行动,使国民党反动派及反动会道门的谣言不攻自破。刘邓大军在旧县的一切表现使人们清醒了,觉悟了,一些青年人当时就报名入伍,随军南下。旧县人民由于受刘邓大军的影响,都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很多人成了淮海战役支前工作的骨干。旧县还出现了家属劝自己在国民党军队当兵的人起义投诚。由于刘邓大军在旧县的影响,后来解放太和县城、支淮战役、土地改革、反匪反霸等一系列工作,都涌现出很多积极分子,使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刘邓大军从太和旧县出发挺进大别山已经70多年了,但是这份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亲如一家人的情谊将永远铭记在旧县人民的心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