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丨第三回 · 借才他邑附籍政策出台 染疫西宁知县朱宽殒命

第三回

借才他邑附籍政策出台

染疫西宁知县朱宽殒命

西宁大湾古建筑

话说朱宽安排杜英负责监督筑城工作,杜英深感荣幸,决心尽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杜英离开县署,立即赶到筑城现场开展工作,在此暂且按下不表。

却说庞嵩完成改拨工作后,下一步工作就是组织考生参加西宁县建县后的第一届童试。在明朝,三年一届的童试在每个县产生多少名生员(秀才),即学额多少,是由朝廷根据各县的文教发展、人口多寡等实际情况分配到各县的,比较固定。象西宁、东安这种新建小县,学额大约是8名。大县学额大约是十二三名。两广总督凌云翼对西宁县的教育和科举很关心,专门上疏朝廷,为西宁县争取到第一届生员的学额为25名,比大县还多一倍。他在奏疏中说:西宁“一方间气久储未洩,必有名世之士出于其间,请破格广收人才,以充作养蒙。”①皇上下旨:同意凌云翼奏请,同意西宁县第一届童试录取生员25名。但从已进行的县试来看,全县考生才几十人,按照25名学额,参加府试、院试考生人数必须大幅度增加。西宁县人口稀少,考生更少,如今已是万历六年的年底,明年省学政将前来罗定州举行院试,怎么办呢?

这里,山人有必要给看官解释一下童试。童试即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的府、州、县学成为生员,即俗称的“秀才”,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考取举人的乡试资格,称“科举生员”。县试在各县进行,一般由知县主持,每位考生要有5名同考的考生互相具结证明,有本县廪生作保,才能参加县试。考生通过县试后可以参加府试,府试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通过县、府试的考生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第三阶段的院试。院试由主管一省儒生事务的学政或称学道主持,因此院试又称道试。通过院试的童生就成为了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下跪,官府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有一定名额;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不过明清的入官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入学后经过省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考举人。成绩特佳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属一种荣誉。

一日,庞嵩与从外州县改学来的生员一起到文昌江边游玩,但见秋水一弯,清澈见底,锦鳞游泳,沙鸥翔集,帆影参差,渔歌悠扬,真如世外桃源一般。庞嵩完全陶醉于其中,竟完全把如何解决童试参考人数的事给忘了。不想此时却有一位生员主动与庞嵩说起此事:“庞先生,本县参加首届童试的考生人数不足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了吗?”庞嵩说:“哎呀,你不说,我都忘记了。还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你有什么建议?”这位生员说:“何不借才他邑,让文化发达地区的考生以附籍身份参加我们西宁县的童试?”这位生员看见庞嵩不拒绝,随即举例说:“嘉靖七年(1528年),两广总督王守仁平定广西思田州之乱,上疏明廷,请求允许移民士子在思田州附籍入学。他在奏疏中说:'可听从各府、州、县学的生徒意愿,凡自愿来田州附籍入学的考生,都让他们寄名在田州。’王守仁的请求获得了朝廷同意。”见庞嵩听得很认真,继续说:“借才他邑已有成功的先例,西宁如果仿照他们的做法,让其他地方的考生以附籍身份前来参加童试,何愁参考生人数不足?”听到这里,庞嵩听豁然开朗,连声称善。当晚,庞嵩过访朱宽,朱宽正在县署的知县办公室阅读塘兵②送来的布政司札文,是关于都城巡检司的。札文略曰:

都城巡司在西宁县北即古都城县,明洪武十年(1377年)置,旧属德庆州,在州西70里。成化十九年筑城,周30丈。今割属西宁县,离西宁城50里,隔河与封川地方为界,建有城垣、校场,设施完备。都城地属冲要,上接广西梧州,下达肇庆,所负治安责任尤重也,当加强管理,仔细盘诘奸细及贩卖私盐、犯人、逃军、逃囚,无引、面生、可疑之人,常加提督焉。

朱宽见庞嵩来访,即放下札文。庞嵩开门见山道:“朱大人,首届童试考生问题,必须借才他邑,出台科举附籍政策方可解决。”并举广西思田州为例说明。朱宽一听,击掌称好。说:“这个政策不能仅仅用在科举上,更要运用到分田制里工作上,要充分发挥科举附籍政策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外地有钱人家前来西宁购买田地,愿意入籍更好,不愿意入籍,也可作为附籍,让他们的子弟参加童试。”

看官,科举附籍政策有何吸引力,竟能撬动更多的外地有钱人家前来西宁购买田地?这其中的原因且听山人慢慢道来。明朝对于参加童试的儒生有以下5个要求:一、身家清白。二、本籍报考。三、无匿丧之举。四、无枪替之弊。五、廪生保结。明朝各县生员的录取名额,即学额,是由朝廷分配到各府、州、县的,童试只允许本县籍的儒生报考是一项基本原则。异地报考被称为“冒籍跨考”,为条例所严格禁止。西宁县允许附籍儒生参加本县童试,无疑让“冒籍跨考”合法化。“冒籍跨考”实际与当今高考移民性质一样。举个例子说,湖南考生在湖南参加高考,成绩为650分,有可能只能上个211大学,但如果他冒籍广西甚至西藏等落后地区,在当地高考和录取,这个成绩很可能达到清华、北大的录取线。明朝乃至清朝,文化发达地区的一些儒生,如果在本地参加童试没有竞争力,是很希望能够到文化落后的地区参加童试的,这些来自文化发达地区的儒生,竞争力当然在文化落后地区的儒生之上,因此比较容易考上生员,进入县学。因此借才他邑,让“冒籍跨考”合法化的附籍政策,对于有子弟参加童试的有钱人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朱宽对附籍的要求是:必须在西宁县购买了田地。但能够满足这一条的人也不多,考生人数不足的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庞嵩只好变通使用这一政策。只要父亲或者哥哥改拨到了西宁县学,由他们的父亲或者哥哥作担保,也可以作为附籍儒生参加西宁县的童试。在庞嵩这一变通下,西宁县第一届童试的考生生源问题立即得到解决。

万历七年(1579)春,西宁县建县后第一届童试录取了25名生员,其中有伦在孝、朱昌期、黎兆麟、梁伯鸾、岑世泰、胡盛傅、邹伟、朱润、关要、胡天锡、张文光、区见龙、彭应奇、邓宗善、吴尧臣、卢象熊等人,新录取的生员与改拨到西宁县学的30位左右生员一起,西宁县的生员人数就达到了50多人。虽然其时学宫还没有建成,但他们每天跟着庞嵩讲经论道。很快就在西宁县形成了浓厚的士大夫风气,西宁新县的文化因此而兴起。是年秋,吏部任命的西宁县教谕雷伸到任,庞嵩不宜再给生员们讲学,他在西宁县的所有工作也圆满完成,于是回到庞寨定居。72岁的庞嵩每日在连城河畔流连,在书房里著书,日子过得极为潇洒。直到76 岁去世前,才由次子庞一德陪同回到弼唐村。

却说是年春末夏初,朱宽走完了全县九个都、十五个图的所有乡村,对全县的气候、田地、风俗等情况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他在县册作了如下记录:
    县城这片土地,山峦重重,山间积聚起来的阴阳之气极不协调,于是就形成了瘴气,让很多老百姓患上了疟疾。大抵是因为这里温暖干爽的空气不足,充满阴冷潮湿的空气所致。温暖干爽的空气与阴冷潮湿的空气互相抗衡,使得山间一日之间,气候发生多次变化。暑热熏蒸,使人感到很热,吹风下雨,使人感到寒冷。本地谚语说:“急脱急着,胜如服药。”说的就是气候随时变化的情况。忽然间狂风震撼,把屋顶的瓦片掀掉,把树木吹断,江河波浪翻腾,人们叫这风为“飓风”。有时天上的云团暗到像青黑色的颜料黛,接着雨水非常快和猛烈地降落,好像冰雹一样。转眼间,又刮起了西北风,人们叫这种风为“石尤风”。冬季天上有红色云朵,半夜却变得十分寒冷,地上的尘土被吹起,树上的枯叶被击落,人们叫这风为“搅霜风”。调和阴阳的办法,是应当防御狂风,躲避暑雨,宁愿少吃一点,也不要多吃一点,宁愿多穿一点,也不要少穿一点。即使在夏天晚上睡觉,也应该盖被子。进入西宁县的境内,踏上西宁县的土地,应该小心预防这些。如今县城和乡村,在平坦而宽阔的土地,人口密集的地方,偏邪不祥的情况越来越少,只有边远的山区,早晨的雾水干了,但寒冷的天色还没有收起来,太阳才偏西,寒冷的北风已经一阵急似一阵地吹起来了。野草树木的汁液蒸发起来,成为了含毒的雾水,偶然间沾湿了这些雾水,往往就会发病。夏季雨水持续不断,西江洪水暴涨,寒气袭人。九月桂花盛开,山岚气随之弥漫,烟雾蔽天,太阳升到很高的时候雾才散去,即使是县城,也是这种情况。

西宁土著人口很少,人口来自四面八方。但这里山川的灵气雄朴,就像世界还处于蒙昧状态之中,天地还未形成一样。习俗崇尚简约朴素,器皿用具不作雕饰。境内山多田少,老百姓可以打柴获得收益,对于西宁县的百姓,打柴与耕种都是重要的谋生途径。这里出产黄藤、青麻、姜、芋等,但都不能成为盈利的商品。只有靠挑柴卖钱然后买回食盐和其他日用生活品。西北部各乡村接近广西苍梧县,老百姓性格很淳朴,而且毅力坚韧,不喜欢打斗,但遇到小小的怨恨,就服食大茶药,通过轻生来诬赖他人。东南部各乡村接近罗定州,老百姓性格大多凶猛、残暴,喜欢寻事、打官司。

县里的山峦密密麻麻,很少平原,所有的城镇、乡村,都星罗棋布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之间。老百姓没有其他技艺,多数是努力耕田。田地有六个等级:县城和附近的田地,叫做洞面田,比较平坦,相对广阔,水源长期充足,土地肥沃,一年种植两熟或三熟,粘、黄降粘、香秔、西粘等品种都适合种植。瑶族、僮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田地,叫做山埇田,泥土坚硬瘠薄,一年两熟,适宜种植降粘、赤粘等品种。山间低洼泥泞的地方,叫做湴埌田,也是一年两熟,适宜种植的品种与山埇田相同。又有叫做大造田的,泥土潮湿,一年一熟,适宜种植赤粘、白粘、须稻等品种。西江边上的田地,经常被洪水淹没,叫做低水田,土地肥沃而且宽广,所有稻谷的品种都适合种植。临江的土地,不能作为水田,民间称之为地面谷,撒种时裸露土地,不用浸水,适宜种植大小麦、荞麦、油菜、落花生、甘薯、甘蔗等作物。又有叫做畲田的,凡是没有田地的贫苦人,在山崖峭壁间,割草砍树,焚烧草木的根和茎,肥力沁透泥土后,逐渐改用土木灰,种上山稻。李德裕诗中“五月畲田收火米”,指的就是这种田。也有在这种田地上种薯类、芋头等作为杂粮,一年到头辛勤耕种,只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当泥土瘦瘠不能耕种了,就到另外的山头开凿田地,在这种土地上种植,不用动物骨煮汁拌谷物种子进行种植,也没有水源灌溉,全部依靠雨水的滋润。

朱宽在西宁县的工作勤勤恳恳,扎扎实实,政绩有目共睹,上司多次向吏部推荐他,吏部也准备提拔他为户部主事,待三年任期届满赴任。正当朱宽在3年任期的后期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朱宽开始觉得头痛、心慌、胸闷、气胀、身体疲劳。刚从德庆州到西宁城悬壶的郎中胡为祎把过脉,看过舌苔,说是湿气积重而已,以祛湿茶饮之,但病情不见好转,反而一日比一日加重,竟出现发热、发冷、腹泻、呕吐、颤抖等症状。幕僚急忙从德庆州请来最有名的郎中冯君悦医师,冯郎中一番望闻问切,知道得的是瘴疫,不禁跺脚,说:“为什么这样晚才找我?如今已回天乏术矣!”瘴疫究竟是何病?竟会如此致命?所谓瘴者,乃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多为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冯郎中按医书开了一方,以尽人事:

苍术1钱半,半夏1钱,厚朴7分,陈皮7分,枳实7分,桔梗7分,川芎7分,升麻7分,柴胡7分,木通7分,黄连5分,黄芩5分,木香5分,甘草5分,生姜3片。

连服三剂,丝毫不见有效,病情反而加重,第四天,朱宽已处于弥留状态。入夜,即逝于西宁家中。时万历七年秋8月初三。朱宽妻子抱住丈夫尸体嚎啕大哭,痛不欲生,即时昏厥,众人按人中,灌姜汤,好不容易才把她救醒。随后,仆人把朱宽遗体从卧室移至大厅,在大厅设立灵堂,供幕僚、百姓前来上香、吊唁。朱宽妻子和9岁的儿子披麻戴孝,整日跪在朱宽遗体旁。到了中午,从德庆请来的南无佬来到,在大厅叮叮咚咚地做起了法事。外省读者对南无佬可能不甚了解。“南无佬”乃粤语,指的是中式丧葬礼仪中为先人超渡的民间道士。“南无”是粤语对梵语(Namo)的音译。广府中的大多数人对佛教和道教混淆不清。误将民间用道教仪式在丧礼做法事或其他拜神活动的民间道士称为南无佬,实际上梵语音译“南无”二字常出现于佛经中而非道教经典中。南无佬执行的仪式偏向道教的斋醮科仪,严格来说南无佬并非真正的道士,是广府人对民间从事丧礼法事服务的人和其他穿着道袍主持民间拜神仪式的人的总称。德庆请来的南无佬做法事非常专业,没有任何偷工减料。在做法事过程中,朱宽的妻子和儿子不时要按照南无佬的要求,或跪或拜或跳火盆,不一而足。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到了第四日,朱宽的妻子竟然因悲痛过度而突然去世。儿子突然失去了父母,当然悲伤,但9岁的儿子对失去父母后的不幸还没有深入的预判,加上有家里的仆人关怀,似乎并不十分悲伤。头七满后,按计划,仆人和朱宽的儿子就要启程送朱宽夫妇二人的遗体送回老家桂林。这天一早做过法事,已是巳时,仵作抬着朱宽夫妇的灵柩从南门出城,在此等候多时的百姓,看见灵柩来到,刷的一声全都跪下了,黑压压的一片,随即便是哭声一片,场面十分感人。灵柩出城后,向着罗旁水口而去,南无佬沿路抛撒纸钱,偶然间也敲响或吹响手中的法器。仵作抬着灵柩来到罗旁水口,南无佬在水边按程序做完法事,仵作灵柩抬到停泊在西江边的船上,望广西桂林方向溯流而上。但万万没有想到,一个月后,从桂林传来消息,说朱宽9岁的儿子路上被父母尸体残存的瘴疫感染,回到桂林后不久也去世了。西宁人听说,莫不扼腕而叹息,说朱宽一家三口,勤于政事,因为劳累过度而捐躯,西宁百姓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万历十三年(1585),西宁县百姓要求吴道远知县把已故知县朱宽的事迹详细报告省里的藩台和臬台③,请求把朱宽列入西宁县名宦祠供人祭祀。藩台和臬台批复“同意”。这是后话。未知朱宽知县去世后,西宁县的情况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注释

①这段话的意思是:这里的间气储存了很久,没有泄漏,一定会出现杰出的人才,请求允许破格广收人才,充实县学,进一步培养。间气,亦作“闲气”。旧谓英雄伟人,上应星象,禀天地特殊之气,间世而出,故称。

②塘兵:清代的一个兵种。清代绿营兵的防区主要分营区与汛地。比汛地狭小者曰塘,驻防于塘的士兵为塘兵。专供传送文报、巡更查夜差使,不足以御敌。

③藩台和臬台: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承宣布政使主管一省的财政、民政。提刑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事务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郁南县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到清朝宣统三年(1911)的一段历史。书中以今存的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4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434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