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狡辩 轻松驳之(五)‖ “舟次”变“登岸”,西江变洚水!
满目兵戈后,西来岂胜游。
箐林皆置堡,洚水始通舟。
预恐官租逼,常怀歉岁忧。
请从渤海治,致盗独无由。
对于区大相这首《舟次洚水口》(其一),只读过初中,但自以为学问在中山大学教授陈永正之上的云城云安某文史“专家”,在他的《某氏有关云浮程溪之谬论一览》中是这样解读的:
区大相画像
“满目兵戈后,西来岂胜游。箐林皆置堡,洚水始通舟。”内容大意为:“满眼的战乱之后,我西来洚水口又岂能快意地游览呢?山间竹林里陆续设置村堡,而洚水河也能通行舟只了。”这是作者停舟洚水口之后,登岸看见洚水一带村景后所写,“满目兵戈”就是指明万历四年的罗旁战事,战事结束后,万历五年就设置了东安县,所以洚水口两岸开始陆续设置了村堡,人们也敢在洚水河上行舟了;此前洚水一带只有佃农,但经常受到山瑶(山猺)的洗劫、杀害,所以当时德庆州官府在洚水口设置了降水埠,武装镇守,以防瑶人。明嘉靖《德庆州志·兵戎》载:“埠三十六……已上三十六埠(含降水埠)俱坐落本州一带江道,嘉靖二年以后陆续设立,以打手、民壮、旗军守之。”而自罗旁战事后,原本嚣炽的瑶乱被彻底平定,洚水河流域沿岸相继设立村堡、墟市,直达县城,人们可以在洚水与县城之间任意行舟,而这一幕被区大相看见,就记录在其诗文中,这才是符合区大相整首诗表达的意境。
齐鲁书社《区太史诗文集》
这位只读过初中的云城云安文史“专家”是根据什么判断诗中所写是“登岸看见洚水一带村景”的?诗中哪一字、哪一词、哪一句交代了诗人离舟登岸了?
这位云城云安文史“专家”多次说山人读史天马行空,究竟谁才是天马行空!明明是写“舟次”所见,在他的眼里,却变成了“登岸”所见!这究竟是因为他的水平在陈永正教授之上的缘故,还是因为他只读过初中的缘故?
“罗旁战事后,原本嚣炽的瑶乱被彻底平定,洚水河流域沿岸相继设立村堡、墟市,直达县城,人们可以在洚水与县城之间任意行舟”。这位只读过初中的云城云安文史“专家”的言外之意是,洚水与县城之间不能通舟,建县后通舟了。但他能告诉我们上述记载是出自哪一本《东安县志》或者其他史书的吗?
山人可以断定,这位只读过初中的云城云安文史“专家”根本说不出来!因为他不读、也读不懂旧志和古籍,只会捏造历史,只会长年累月在百度和网上抄袭别人的文章!
因为不读、也读不懂古籍,所以他根本不知道“满目兵戈后,西来岂胜游。箐林皆置堡”,写的是西江,而不是“掘头河”洚水(南山河)!
西江(来自网上)
光绪二十五年《德庆州志·旧闻志第九·纪事》:
(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夏五月,作游渔舟,移戍所。
先是,江道梗绝,募壮士于北岸筑垒戍守,而贼多乘夜渡江劫掠,有司乃以列栅于贼常出没之区,遂移戍南岸水口,舟以守之,自是江道通行。
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卷之八·艺文志》何维栢《建西宁县治碑记》:
罗旁盘踞千数百里,世称为盘瓠氏遗种,顽犷喜斗,四方波贼,鼓道剽掠,舟途梗阻,岭西乡落,每罹荼毒,所由来远。
“满目兵戈后,西来岂胜游。箐林皆置堡,洚水始通舟。”写的是这样一种情况:罗旁大征后,区大相乘船逆西江而上,来到德庆州段,看见大征后的满目疮痍,很有感慨,已没有什么游兴。他看到大征前壮士在北岸竹林修筑的堡垒,了解到正是因为有这些堡垒,西江才通航,西江支流包括洚水的船只才可以进入西江!
洚水(来自网上)
由于东安洚水是一条不通舟楫的西江支流,是一条“掘头河”,所以区大相诗中的“洚水始通舟”,已证明其诗中所写的洚水,不可能是东安的洚水(南山河)!
综上所述,区大相《舟次洚水口》(其一)写的是西江所见。只读过初中的云城云安某文史“专家”说是写登岸所见,说万历五年东安建县后,在洚水口两岸开始陆续设置了村堡,人们也敢在洚水河大柑石前河段行舟了。完全是因为他水平太低,天马行空地把“舟次”曲解为“登岸”了。同时也因为他不读、也读不懂古籍,却惯于捏造历史,把西江当作洚水了。
本系列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