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之八十七:《系辞上传》第九章古义另译
原文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译文
《易经》以阳爻一画(一)象天,故天数为一;以阴爻两画(- -)象地,故地数为二。一为奇数,推之则奇数三、五、七、九亦皆为天数。二为偶数,推之则偶数四、六、八、十亦皆为地数。天数为五个奇数,地数为五个偶数,五个奇数相加、五个偶数相加,就得到各自的和数。天数,五个奇数相加之和是二十五;地数,五个偶数相加之和是三十,天数二十五与地数三十相加,其和共为五十五。据此数理,天地乃是无心之变、有则可循;阴阳往来,当是自然而行,有据可察。
原文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译文
《易经》中演筮排卦,当循道有序而作,如水因势柔行,此理无所不适,故称之谓大衍。《河图》天地之数和为五十五,天数五居其中。居中不计,故大衍之数为五十;虚一不用,以象太极,为后续步骤之源,故其用蓍草之数为四十有九(策或根)。此乃“虚其中,所以四达而不悖;虚其始,所以百变而不穷”之义。
将四十九策(根)蓍草,信(随)手分成二部分,其多寡不定,全凭自然,以象征天地(阴阳)两仪。
从上方(左)蓍草中抽出一策(根),竖置于上(左)下(右)两部分之间,其义是:挂于太极分阴分阳之时,此其动显而变化之始。象征人得天地合一之道而为三才;象征阴、阳之变,且太极主持其中。
以四为单位,按组将左右或上下部分的蓍草分别按组分开数之,每组中的四根蓍草分别象征的是春、夏、秋、冬四时,四时为一岁,故四亦归一。
以四为单位,按组将上下或左右部分的蓍草分别按组分开数之后,剩下的余数,其分布规律必然是:左(上)余一,右(下)余三;或左(上)余二,右(下)余二;或左(上)余三,右(下)余一;或左(上)右(下)均无余数,各视余四。上下或左右余数之和只能是四或八,其分别加上象征人的一,余数之和得五或九,四十九根蓍草,去掉五或九,就剩四十四或四十策(根),首次归奇于扐,其余数若与阳历每月天数相比,平均相差约十二。归之于所挂蓍草的上下或两旁,以此象征阴历与阳历,一年相差的天数亦约十二天,归聚而闰。
由前知,阴历与阳历一年相差约十二天,积三年就得闰一月,积五年相差就近二个月,因此五年须再闰月。依据此理,所以将这两部分蓍草归尽之和,四十或四十四策(根)的两种状况,分别按上述四步(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再重复进行(在解读下一段中继续演算)。
原文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译文
由前知:得一爻,须“三变”,每一变须分四步: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爻,是以上述“三变”后的余数之和:36、32、28、24,分别除以4,分得9、8、7、6,而成的。故有“三变成一爻”之说。一卦六爻,故有“十八变成一卦”之说。须知此9为老阳,画阳爻;此8为少阴,画阴爻;此7为少阳,画阳爻;此6为老阴,画阴爻。老阳“9”(称“重”)和老阴“6”(称“交”)皆为变爻。(其详另文)。
有了上述基础,本章该段的原义,当是:乾卦六爻均是阳爻、变爻,是老阳,为“9”,其每一爻要筹措(9×4=)36策(根)蓍草,一卦六爻,故得一乾卦要筹措(36×6=)216策(根)蓍草。坤卦六爻均是阴爻、变爻,且是老阴,为“6”,其每一爻要筹措(6×4=)24策(根)蓍草,一卦六爻,故得一坤卦要筹措(24×6=)144策(根)蓍草。得两卦要筹措(216+144=)360策(根)蓍草,(再加上余数或四或八的平均数)就相当于一年的天数。
《易经》上下两篇共六十四卦,阳爻总数和阴爻总数分别均为192根。故得六十四卦要筹措的策(根)数是:192×9×4+192×6×4=11520。此乃象征天地万物之数。
原文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译文
占筮时,每变按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步骤,历经三变,所得七(少阳)、八(少阴)、九(老阳)、六(老阴)四数,方能得一爻,以表爻爻各具三才(天人地)之道。
因三变成一爻,一卦为六爻,故十八变(3×6)成一卦。六爻以表三才各有阴阳,十八变以表三才各各互具而无差别。
八卦是三爻卦,而三爻卦仅象征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日(离)月(坎)、山(艮)泽(兑),此八卦未尽万物情理,故曰“小成”也。南宋朱熹对此注释:“谓九变而三画,得内卦也”。
将象征天人地的三爻卦,重迭成六爻卦,上五为天位,四三为人位,二初为地位,即六十四卦中的八纯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进而将八纯卦变动为六十四卦或四千九十六卦(64×64)。它们彼此相触,或相因以相生,或相反以相成,其变无穷,则义类亦无穷。其每一卦,每一爻,皆足可断天下人事之吉凶、消长、进退、存亡。
此吉凶、消长、进退、存亡之道,隐于无,不能自显,惟有筮卦之辞,可将其理昭然于人,然筮卦之辞源于筮卦之数(大衍之数)的变化,而此爻卦之数的变化,又源自天地之数的变化,即阴阳的变化。当知人自身亦在阴阳变化之中,人能通过数的变化去感知阴阳(道之用)的变化,但是无法测定阴阳变化后面(道之体)的真相之究竟,故《系辞》作者称“阴阳不测之谓神”。如何去体悟这个“神”呢?这就要求人们效法天地,修养德行,用心体悟,面对上述变化该如何去趋避的潜在道理。若能如此思而行之,就足以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应对自如、迎刃而解,就足以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相辅相存、融为一体。
名为“大衍之数”在“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的变化,实为阳化为阴、阴变为阳之“道”,此道、此神,皆现于(佛家所说的)“灵知寂照”中,若无“净修内证”的功夫,是难以体悟到的!故冠以孔子之名嗟叹说:知道者必能知神,惜非常人所能做到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