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之八十七:《系辞上传》第九章古义另译

原文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译文

《易经》以阳爻一画(一)象天,故天数为一;以阴爻两画(- -)象地,故地数为二。一为奇数,推之则奇数三、五、七、九亦皆为天数。二为偶数,推之则偶数四、六、八、十亦皆为地数。天数为五个奇数,地数为五个偶数,五个奇数相加、五个偶数相加,就得到各自的和数。天数,五个奇数相加之和是二十五;地数,五个偶数相加之和是三十,天数二十五与地数三十相加,其和共为五十五。据此数理,天地乃是无心之变、有则可循;阴阳往来,当是自然而行,有据可察。

原文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译文

《易经》中演筮排卦,当循道有序而作,如水因势柔行,此理无所不适,故称之谓大衍。《河图》天地之数和为五十五,天数五居其中。居中不计,故大衍之数为五十;虚一不用,以象太极,为后续步骤之源,故其用蓍草之数为四十有九(策或根)。此乃“虚其中,所以四达而不悖;虚其始,所以百变而不穷”之义。

将四十九策(根)蓍草,信(随)手分成二部分,其多寡不定,全凭自然,以象征天地(阴阳)两仪。

从上方(左)蓍草中抽出一策(根),竖置于上(左)下(右)两部分之间,其义是:挂于太极分阴分阳之时,此其动显而变化之始。象征人得天地合一之道而为三才;象征阴、阳之变,且太极主持其中。

以四为单位,按组将左右或上下部分的蓍草分别按组分开数之,每组中的四根蓍草分别象征的是春、夏、秋、冬四时,四时为一岁,故四亦归一。

以四为单位,按组将上下或左右部分的蓍草分别按组分开数之后,剩下的余数,其分布规律必然是:左(上)余一,右(下)余三;或左(上)余二,右(下)余二;或左(上)余三,右(下)余一;或左(上)右(下)均无余数,各视余四。上下或左右余数之和只能是四或八,其分别加上象征人的一,余数之和得五或九,四十九根蓍草,去掉五或九,就剩四十四或四十策(根),首次归奇于扐,其余数若与阳历每月天数相比,平均相差约十二。归之于所挂蓍草的上下或两旁,以此象征阴历与阳历,一年相差的天数亦约十二天,归聚而闰。

由前知,阴历与阳历一年相差约十二天,积三年就得闰一月,积五年相差就近二个月,因此五年须再闰月。依据此理,所以将这两部分蓍草归尽之和,四十或四十四策(根)的两种状况,分别按上述四步(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再重复进行(在解读下一段中继续演算)。

原文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译文

由前知:得一爻,须“三变”,每一变须分四步: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爻,是以上述“三变”后的余数之和:36、32、28、24,分别除以4,分得9、8、7、6,而成的。故有“三变成一爻”之说。一卦六爻,故有“十八变成一卦”之说。须知此9为老阳,画阳爻;此8为少阴,画阴爻;此7为少阳,画阳爻;此6为老阴,画阴爻。老阳“9”(称“重”)和老阴“6”(称“交”)皆为变爻。(其详另文)。

有了上述基础,本章该段的原义,当是:乾卦六爻均是阳爻、变爻,是老阳,为“9”,其每一爻要筹措(9×4=)36策(根)蓍草,一卦六爻,故得一乾卦要筹措(36×6=)216策(根)蓍草。坤卦六爻均是阴爻、变爻,且是老阴,为“6”,其每一爻要筹措(6×4=)24策(根)蓍草,一卦六爻,故得一坤卦要筹措(24×6=)144策(根)蓍草。得两卦要筹措(216+144=)360策(根)蓍草,(再加上余数或四或八的平均数)就相当于一年的天数。

《易经》上下两篇共六十四卦,阳爻总数和阴爻总数分别均为192根。故得六十四卦要筹措的策(根)数是:192×9×4+192×6×4=11520。此乃象征天地万物之数。

原文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译文

占筮时,每变按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步骤,历经三变,所得七(少阳)、八(少阴)、九(老阳)、六(老阴)四数,方能得一爻,以表爻爻各具三才(天人地)之道。

因三变成一爻,一卦为六爻,故十八变(3×6)成一卦。六爻以表三才各有阴阳,十八变以表三才各各互具而无差别。

八卦是三爻卦,而三爻卦仅象征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日(离)月(坎)、山(艮)泽(兑),此八卦未尽万物情理,故曰“小成”也。南宋朱熹对此注释:“谓九变而三画,得内卦也”。

将象征天人地的三爻卦,重迭成六爻卦,上五为天位,四三为人位,二初为地位,即六十四卦中的八纯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进而将八纯卦变动为六十四卦或四千九十六卦(64×64)。它们彼此相触,或相因以相生,或相反以相成,其变无穷,则义类亦无穷。其每一卦,每一爻,皆足可断天下人事之吉凶、消长、进退、存亡。

此吉凶、消长、进退、存亡之道,隐于无,不能自显,惟有筮卦之辞,可将其理昭然于人,然筮卦之辞源于筮卦之数(大衍之数)的变化,而此爻卦之数的变化,又源自天地之数的变化,即阴阳的变化。当知人自身亦在阴阳变化之中,人能通过数的变化去感知阴阳(道之用)的变化,但是无法测定阴阳变化后面(道之体)的真相之究竟,故《系辞》作者称“阴阳不测之谓神”。如何去体悟这个“神”呢?这就要求人们效法天地,修养德行,用心体悟,面对上述变化该如何去趋避的潜在道理。若能如此思而行之,就足以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应对自如、迎刃而解,就足以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相辅相存、融为一体。

名为“大衍之数”在“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的变化,实为阳化为阴、阴变为阳之“道”,此道、此神,皆现于(佛家所说的)“灵知寂照”中,若无“净修内证”的功夫,是难以体悟到的!故冠以孔子之名嗟叹说:知道者必能知神,惜非常人所能做到的呀!

(0)

相关推荐

  • ”孔子演八卦“精解

    有朋友发信息,让我揭秘一下<易经>里面孔子演卦的部分. 对于是否在朋友圈讨论孔子,我内心是有些纠结的.一方面,不少朋友是喜欢孔子的:另一方面,我是极其讨厌孔子的.让喜欢孔子的人看到我寒碜孔 ...

  • 易经的成卦原理?大衍之数?卦、爻是怎么来的?烧脑,慎入

    [中国人是这样想的]系列问答 085 [系辞 上传](七)易经的卦.爻是怎么得出来的?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le余数)以象闰,五岁再闰, ...

  • 《周易•神农图》传奇之七:一切真有天数?藏在数后的卦被发现

    纯干货,革命性发现,数学性结构,从不复述前人,不可证伪,易学本易,尽在神农易(图)采风系列发文--<周易·神农图>传奇系列.本篇揭秘八卦和数的神秘关系,与伏羲先天学和文王后天学通通无关. ...

  • 六爻配六兽扑克

    红桃配太阳,见奇数为乾卦,A.3.5.7.9.J,分别匹配甲子.甲寅.甲辰.壬午.壬申.壬戌.见偶数为兑卦,2.4.6.8.10.Q,分别对应丁巳.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 方片奇数配离卦,偶数 ...

  • 大衍蓍法之郭朱之战

    郭雍,字子和,号白云,河南洛阳人.生于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卒于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去世,卒年八十四岁.<宋史>列入<隐逸传>.郭雍一生隐居湖北长阳,以平 ...

  • 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九章、第十一章

    [系辞原文]   [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 ...

  • 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一章

    轻松学<易经> <系辞上传>:第一章 [系辞原文]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 ...

  • 初读之五十七:《系辞上传》第六章古义另译

    原文: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其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 ...

  • 初读之八十二:《系辞上传》第八章古义另译

    原文: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 ...

  • 初读之二十二:《系辞上传》第二章古义另译

    原文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译文: 1.古之圣人,乃指闻声知情.通达事理,具杰出睿智.能大而化之,受万人景仰之君子. 2.圣人是通过" ...

  • 初读之三十一:《系辞上传》第三章古义另译

    原文: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 译文:<彖辞传>的卦辞,是依据卦象.爻象来解释卦义(不涉及爻义),并裁断其吉凶的.:<小象传>的爻辞,解说 ...

  • 初读之四十二:《系辞上传》第四章古义另译

    原文: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译文: <周易&g ...

  • 初读之五十三:《系辞上传》第五章古义另译

    原文: "一阴一阳之谓道". 译文: 1."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一",其内涵似为合一.致一.归一之义,反映的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终极,在其各 ...

  • 初读之六十三:《系辞上传》第七章古义另译

    原文: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译文: 1.孔子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