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鬄

  • 外文名

    tāo tiè

  • 释义

    传说中的龙的第五子,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 。

  • 出处

    古书《山海经》

目录
1涵义
2引申

折叠 编辑本段 涵义

饕餮,读音tāo tiè,是传说中的龙的第五子,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 。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后来形容贪婪之人叫:"饕餮"。在游戏、小说、漫画、影视作品中均有相关形象。

折叠 编辑本段 引申

饕鬄《左传·文公十八年》上有这么一段:"缙云氏有不才之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史记·五帝本纪》中有"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 "三凶"者即"浑沌,穷奇,梼杌",《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皡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逃务]."

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常的下唇。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摘要像鸟、像凤、像人。饕餮纹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0公分,现藏于美国西雅图书馆。西周时代,其神秘色彩逐渐减退。

古代饕餮纹文化

1、饕餮纹与宗教文化

如商代象盖 饕餮纹铜觥:器通高17.7厘米,由器身、足与盖所组成。盖面饰有饕餮纹,以细云雷纹衬底。器物的腹部饕餮饰纹。动物纹样具有宗教意义。商代时期的各类鼎上,均有饕餮纹饰样,鼎是先民用来祭祀的最常见而神秘的器皿,其宗教意义浓厚。

如北京平谷列家河出土的饕餮纹铜卣(商代):高27厘米,口径7.5厘米,腹部饰以饕餮纹,上下饰以连珠纹,祭祀用。

2、饕餮纹与酒文化

《说文》:尊为专供祭祀或款待宾客所用盛酒之物。唐·李白:"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尊"指的是盛酒具,相当于现代的酒壶。1912年在安徽潜山县出土的一件商代的饕餮纹铜尊,埋藏地下3000多年,仍青光熠熠,纹饰精美。,此尊高21.5厘米,口径19.4厘米,重2公斤。呈喇叭状,高颈、鼓腹、圆足,因器首饰以饕餮纹而得名。饕餮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的面形,商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图案多有变化。

又如牛首饕餮纹铜尊: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高 30.5厘米,口径28厘米,1982年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出土,为先民祭祀用具。其饕餮纹爵,在商代是五候级贵族才能使用的酒器,爵为饮酒器,前有饮酒的"流",中有杯,后有尾,一侧有耳,下有三足,"流"与杯的之间有柱,除能装饰外,还有饮酒时抵住鼻梁,有防止暴饮过量的作用。爵,西周早期以后逐渐消失。

3、饕餮纹与建筑艺术

在古代建筑材料中也通常用到了饕餮纹装饰。

如饕餮纹半瓦当:系古代屋顶防水建筑构件,用泥土烧制而而。1957年,在广安门桥南约700米护城河西岸,发掘出纹半瓦当,经考古工作者鉴定,系战国时期燕国宫殿建筑特有的殿顶防水部件。饕餮纹半瓦当为揭开北京城建城的悠久历史及高超的建筑艺术提供了有力证明。1972年又在宣武区韩家胡同处,也先后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饕餮纹半瓦当和兽面瓦当各2件。

另有战国饕餮纹瓦当:多为半圆形,图案浮雕比较大方,远视效果好,块面整体感明显。

4、饕餮纹与家具装饰:

现已出土的饕餮纹蝉纹俎,青铜制成,俎面狭长,两端形翘起,中部略凹,周身绕以蝉纹, 饕餮 纹等。我们可以从它的造型看到后世桌类家具造型及其装饰的身影。

5、饕餮纹与音乐:

商:饕餮纹大铙,高48.5厘米,天津市博物馆藏,此类单件大型铜饶,只能安放在特制的座架上演奏,即植鸣。

古代还出现过饕餮纹祖乙爵,香炉,纹禅 ,纹首蟠,纹直内戈,纹花瓢等。可见饕餮纹与我们的先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先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

现代饕餮、饕餮纹文化

1、广告饕餮之夜

法国广告收藏家布尔西科先生,是"广告饕餮之夜"的创办者,是广告专业人士的盛会,它的大门是向所有人敞开的,业内人士可以从中看到,学到广告的创意表现手法,圈外人士也从中得到愉悦与礼堂享受。它的成功重要的是它为年轻观众提供了一个心情发泄的绝好场所,是一所欢快、理智的发泄,热而不狂。"广告饕餮之夜"为观众准备的就是一道广告大餐,就是要每位到场的观众吃饱。广告饕餮之夜环球展映进入第24个年头(1984年开始)。每到广告之夜,满街头戴面具,挥舞气球,连喊带唱的狂欢场面,饕餮在现代文化中也预示着心灵的放松,欲望的满足。

2、饕餮纹与雕塑艺术《起舞》的原型

北京市义安路与天桥北路交会上竖立着一座高大的青铜雕塑,它远看像古代的酒器,但细看其三足鼎立的形象仿佛是三个抽象的人物在跳舞,雕塑的名字叫《起舞》。其渊源即是市文管所的工作人员从两件青铜器--商代前期的纹爵所受的启发,进行艺术设计而塑造。现代还有饕餮纹设计的室内建筑设计等。

3、饕餮与教育

饕餮的历史传说告诫人们做事,索取应有节制。一个人把周围的一切东西都视作是自己的筹码,然后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种人很可怕,就如饕餮喜欢吃东西一样,他所追求的欲望广,标准高,所伤害的人也很多,是极其有害的。饕餮的象征意义是我们对后代进行德育教育的好题材。

饕餮、饕餮纹文化在中国产生的历史渊源久远,其文化影响在中国古代、现代乃至世界都十分深远。

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以为装饰.《吕氏春秋·先识》:"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强者夺老弱者,畏羣而击单,名曰饕餮。"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六:"绍圣初,先人官长安府,於西城汉高祖庙前卖汤饼民家,得一白玉奁,高尺馀,遍刻云气龙凤,盖为海中神山,足为饕餮,实三代宝器。"随着时代的变迁,商、周鼎上寓有治身治国寓意的饕餮纹逐渐被人们淡忘,后人对饕餮形象中贪吃的部分加以夸张,苏东坡就曾写过一篇《老饕赋》说:"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为饕餮增添了几分贪吃的可爱。时至今日,喜好美食的朋友被称做"饕餮族"。[1]

比喻贪得无厌者

饕餮性好食,故立于鼎盖。

古代鼎为最早的烹煮器

又说,贪食曰饕,故美食家俗称"老饕";贪财曰餮。 贪残者《魏书·桓玄传》:"取妾之僭,殆同六体,乃使尚书仆射为媒人,长史为迎客,嬖媵饕餮,贺 饕餮形象

同长秋。" 清唐孙华《发粟行》:"竟使官糈饫饕餮,诏书挂壁徒空文。"章炳麟《代议然否论》:"故令贪夫盈於朝列,饕餮贡於大庭。"

特指贪食者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而且他最讲究吃,他是个有名的饕餮,精于品味食物的美恶。""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是因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体吃掉,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

比喻贪婪

贪残《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居上无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无忠诚之节,而有奸欺之罪。"艾青《芦笛·马骞》诗:"它的饕餮的鲸吞,能使东方的丰饶的土地,遭难得比经了蝗虫的打击和旱灾还要广大,深邃而不可救援!"

贪婪地吞食

唐杜甫《麂》诗:"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清李渔《奈何天·伙醋》:"终不然闯席的任情饕餮,先来客反忍空枵。"聂绀弩《略谈鲁迅先生的<野草>》:"而人类的恶鬼则高踞在这些活的尸骨,死的生命上饕餮着人肉的筵席。"

相传为尧舜时的四凶之一

《左传·文公十八年》:"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吕氏春秋·恃君》:"鴈门之北,鹰隼、所鸷、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参见四凶词条。四凶者,以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比喻人而已。

其他释义

复姓南朝梁世祖赐武陵王纪姓饕餮氏。见《梁书·武陵王纪传》。 神曲神曲中的七宗罪之一,饕餮就是浪费食物,或是过度放纵食欲、酗酒或屯积过量的食物。但丁的观点是"过份贪图逸乐"。

引申涵义

"饕餮"的本义是贪吃,但是在现代餐饮业中,饕被引申为"会吃",例如在广州周记茗点居(茶楼)的月刊《老饕美食》中,"饕民"一词便是那些爱吃、会吃的食客的专属美称,而不少美食者也欣然自称"饕民"。 可以组词为: 饕餮盛宴:有很多吃的的宴席。 饕餮视觉:视觉上有极大的享受。 类似的词语有:饕餮大餐、饕餮美食、饕餮之夜、文化饕餮、数码饕餮、广告饕餮等。 在领域名词后面加上饕餮形容本领域的盛会、沙龙等。如后三词。

编辑本段史料记载

《辞海》中记载:饕餮

是"传说中的贪食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辞海》在解释饕字时说:饕即"贪,《汉书·礼乐志》:'贪饕险'颜师古注:'贪甚曰饕。'特指贪食。" 《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狠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改)。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神异经》所谓"《春秋》言",即此。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宋罗泌《路史·蚩尤传》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说,殆亦饕餮。 《左传》谓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而《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玄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蚩尤姜姓,亦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传》),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相传饕餮是蚩尤败给炎黄二帝后被斩下的首级身首异处集怨气所化,有吞噬万物之能,被黄帝用轩辕剑所封印(喻剑上龙纹),并由狮族世代看守(守门石狮)。又《山海经·北次二经》所记"狍鸮",郭璞注以为即《左传》之饕餮。 《神魔志异·异兽篇》:神州极南有恶兽,四目黑皮,长颈四足,性凶悍,极贪吃。行进迅疾若风,为祸一方。蛟龙水兽的一种,头有一对角,全生寒气围绕,多数呈青白色,长数十丈,性时而温和时而暴躁,腾空而起激起数丈水浪,威武无比。 《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编辑本段相关问题

一是饕餮是一种"恶兽",而不是鱼蛇蟒鳄,不属于鱼类或爬行类 《辞海》中还有附有商周鼎上的饕餮纹。你只要看一看就可以认出那个凶恶的猛兽像谁,非常像狼的正面像,也是圆眼吊睛,凶狠无比。 二是饕餮甚贪食 这个特征鲜明地指出了狼的特性。"极贪食"是草原狼的最突出的特性之一,天下再没有比狼更贪食的动物了。不信可以让人去问老牧民,天下最"贪食的恶兽"是谁?回答肯定是狼。人所共知,"贪"就是狼性的代名词。董仲舒说秦"以贪狼为俗",也把贪与狼相并列。中国人形容贪食总是用"狼吞虎咽",而且还把狼排在虎之前,狼比虎更贪食。形容贪心都说"狼子野心",不会说"虎子野心"。 由于饕餮具有"恶兽"和"甚贪食"这两个狼的特征,而且饕餮纹又像狼。因此,传说中的饕餮很可能就是狼,或是从狼演变而来的神兽。

三是饕餮成为商周鼎的主要纹饰,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 宝鼎是华夏民族在青铜时代的立国之重器。在周朝,"一言九鼎"的"鼎",是象征至高无上王权的神器和礼器,也是祭天祭祖的祭器。鼎在华夏先民心目中处于民族"图腾柱"的地位,因此,只有属于民族的图腾才有资格登上如此崇高的地位而被镌刻铸造在宝鼎重器之上。 这一现象又反映出两个问题:其一,到商周时,华夏民族是龙图腾,炎帝黄帝族祖先的图腾崇拜遗风可能还继续存在。因为,周起源于西戎,而西戎大多是崇拜狼图腾的游牧民族;其二,当时的"龙"可能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尚未真正成为华夏民族的民族图腾。否则,象征王权的宝鼎就一定会以龙作为主要纹饰。而且当时,周天子也还没有坐龙座,那时还延续着炎黄游牧遗风:席地而坐。 周鼎上的纹饰主要由饕餮纹和云纹所组成,以饕餮为中心,云纹环绕其周围。显然,饕餮神兽在天上,从云层里探出头,俯看人间。它的身体则藏在云里。不知是否有蛇身或龙身,但是如果在饕餮脑袋后面续上龙身,那就与后来的标准龙相差不远了。所以,我认为,在狼图腾和龙图腾之间可能还有一个饕餮图腾的过渡阶段。饕餮既有狼的性格,又有后来龙的狰狞面目。

兽面纹所指称的神兽的真正名称与原型早已沉埋在不可复现的年代之中,后人因其面相凶恶、神秘、恐怖,有些又口含人首,故赐名为饕餮。饕餮原是《左传》中用来形容贪财贪食之不仁不义者,近世学者已指出把兽面纹命名为吃人的饕餮纯是牵强附会,有悖于商周的社会文化状况。 因为面相凶猛恐怖,又行饕餮恶名,此兽在中国文化与艺术演变中的踪迹几乎无从寻觅。西周中期,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但是,与饕餮纹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几种动物纹样,如龙、虎、凤、龟等,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都大量出现在官方与民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艺术表现源源不绝的主题。特别是龙,在青铜器时代,多数也都拥有与饕餮纹相同的凶恶面孔。若论神秘、威武和地位,龙在青铜时代远逊于饕餮。然而,龙后来却登上了中国文化与政治象征的最高宝座,"饕餮"这一青铜时代的至尊,却已然踪影难寻了。

编辑本段饕餮纹饰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纹更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远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出现。不过,"饕餮纹"这个名称也并非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纹面具高21.0公分,现藏于美国西雅图图书馆。该纹饰通常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

饕餮纹到底指称什么?历来争论纷纭,迄今尚无定论。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像山魈;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而在诸纹饰中,以饕餮纹为虎形的认知最广。许多从事原始文化与艺术研究的学者认为,饕餮纹是虎纹的夸张、变形。 在古代,虎亦为很重要的通天神兽,巫师乘虎的造型在后世文物中多有出现。而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在"龙凤"崇拜之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龙虎崇拜的阶段。龙虎斗图案造型在东周至西汉时代大为盛行,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虎相斗图最为精美,气势不凡。古人认为虎为阳兽,"云从龙,风从虎。"龙虎相斗表示阴阳交合。在汉代,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天文中东、西、南、北四官。至少,在中国历史早期,虎的地位不在龙之下。然而,古籍中对虎的神通的描绘显然难与饕餮在青铜器上的显赫地位相比。 传说龙生九子,其第五子叫饕餮(tāo tiè),是上古一种凶猛且残忍的魔兽,喜食人,食量大。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饕餮其实就是当时社会黑暗一面的具体表现。而人们也很愤恨奴隶制社会的压迫,以饕餮来寄托自己的感情,饕餮也就越来越被人们熟识

。把饕餮比喻成吃人的奴隶制社会,这是古代饕餮文化最重要的含义。 由于饕餮是凶猛的魔兽,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少数民族当作附身符。把它的图纹刻在器具、食皿上,认为这样就可以借助饕餮强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兽所吞噬。后来就这样逐渐取代了原本吃人残忍的一面,成为了神兽。 现在来说,饕餮的主要含义是食文化的象征。 饕餮纹的一般特点: 饕餮纹图案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特色。饕餮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较鲜明,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商代的饕餮纹在吸引人们注意力方面是特别有效的。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饕餮纹的思想体现:

饕餮纹的重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以中心统一四方的"和"的观念,有一种"对立而不相抗"、"容纳万有使之规范的气魄"。饕餮的浑然整一形象暗含这一种中心化原则,饕餮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动物组成暗含着包容融合原则,作为构成成分的动物变化显示了包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正如五行和八卦可以按很多方式排列,可以化为多种具体指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