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老街巷之(47)——韭菜弄
苏州老街巷之(47)——韭菜弄
韭菜弄成为网红,是因为东段的二十几米只有0.7米的宽度,被两边高墙夹逼,仅容一人通过,小雨伞也不能撑开。常有人来此打卡,体会一下据称是苏州最窄的巷子,善嬉笑幽默的人还以通过韭菜弄检验自己的身材胖瘦。最引人喜爱的这一段东指老城第二直河,河两岸柳枝依依,依然有临河人家的秀丽。
大部分人来找这处百度地图也没有标注的韭菜弄,的确是冲其窄的秀气。其实老城东南有一条名为“一人弄”的巷子,顾名思义,巷窄一人通过,在苏州是很有名气的,各种地图是有标注的。有一个苏州童谣,把发音含有一到十的苏州老地名编排一起,起首就是“一人弄”。不过论巷子的窄,一人弄还是没有韭菜弄窄。
实际上韭菜弄有一百多米的长度,除了东段以窄取胜的这一小段,往西渐渐宽了一点,并且不止一处的拐弯、分支竟在百米长的巷子里铺排开来。可见韭菜弄不但窄的妙,短小的巧,肌理也复杂的迷人。稍宽一点地方就有花草,空中晾晒着衣物,这才是真正的“抽空”,我原以为“抽空”仅仅是挤时间的时间概念,在苏州巷子的狭小空间里,这个词应该回归其“空间”的释义。走进一处分支的巷道,再折一弯,才是一处人家的宅第,真是大隐于市的居处。
总体东西向的韭菜弄,拐弯之后,中间有一段南北走向,短短几十米之间可见两处拐弯,两处分支,其中西向的两支直接成为韭菜弄的西出口,指向西大营门。这样短小复杂的巷子肌理,明显给人提示巷子曾经从大户分割为小户的历史。这是苏州巷子最普遍的历史信息,也许不仅仅是分割,其中也可能在分割之后再次重组,这都和历史大格局一样。这样的巷子本来不是天然的交通通道,只是在分割重组中形成的一条条不规则却也不算扭曲的分割线。
地名的官方解释对这类巷子的解释往往语焉不详,韭菜弄名字来源的说法就是巷内有荒田专种韭菜。什么年代?巷子里具体哪一处种了韭菜?不得而知。这样短而狭的巷子里,栽种韭菜容易,而栽种韭菜引人注目成为话题进而用为巷名却不一定容易。也有人说这最窄的一段如窄细如韭菜叶,这样的解释亦可。相比蒜苗和其他的菜叶,韭菜叶算是细长的。
这桃花坞一带在北宋梅宣义曾建梅园,苏轼有诗《寄题梅宣义园亭》:“不惜十年力,治此五亩园”,虽名五亩园,实则不止百亩,是文人借《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句意而已。同时代的章楶的桃坞别墅地广七百多亩。明代的唐伯虎在此置业桃花坞,如今在韭菜弄北不远,唐寅故居园维修一新。清末的“五亩园”虽已没有百亩之大,却成了昆曲绵延传承至今的福地。这些或官宦或文人,也有两者兼具,是桃花坞最重的记忆。不过,普通市民的记忆也有,除了这些园林大户,桃花坞年画的市民气息,说明桃花坞一带也在某个年代起聚集百姓民宅、商肆作坊。如今的桃花坞除了那些老宅故居隐隐提示这一带的历史,何以成为苏州的一个文化地标,更多是寻常巷陌样子。隐藏在桃花坞大街身后低调素面的韭菜巷,以韭菜为名,似是在叙说普通民生的苦乐年华。在早春冻土融化后就急急萌芽的韭菜,阳气十足,饱含汁水的叶片也显旺盛之相。刺激的味道一部分人不接受,却是大众春天里一道廉价的菜。韭菜更为平民化的特征就是割一茬长一茬,生生不息,“割韭菜”一词最适合用于普通百姓。恰如生命力旺盛的普通百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代一代芸芸众生,在桃花坞聚散,像韭菜弄这样鲜为人知,却从没有断过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