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散原创:征文展示】王散木作品 | 在古城凤凰邂逅先贤

西散原创主编手册——梅雨墨香

西散原创大型采风征文活动唯一官方发布基地

2021“我心中的凤凰”大型征文展示(035)

在丹桂飘香的中秋节前的一个下午,我们来到湘西凤凰古城。

让人们知道并向往凤凰古城,首先应该感谢两个人:第一位是出生于凤凰古城、第一个把凤凰古城推向世界的沈从文,他的一篇《边城》被译成三十六种文字在世界传播,让无数人首先知道了“凤凰古城”;第二位是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是他向全世界说:在中国最美的地方是“凤凰古城”。

“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句最美的情话出自中国最会写情书的人——沈从文先生笔下。只有小学文凭的沈先生何以写出如此优美的词句?完全得益于先生的故乡风景、风情,这里青山环抱,林木葱郁,一湾碧水穿城而过,房屋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这里有高山流水意韵,有不绝于耳“哗哗哗,汩汩汩”的流水声……因而在沈从文的笔下,就有了青山秀水,有了烟雨朦胧,有了人间烟火,有了似水柔情……

记得沈从文在他的《从文自传》第一篇《我所生长的地方》中这样写道:“一个好事人,若从二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去寻找,当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叫'镇筸’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中,安顿下三五千人口。这地方又名凤凰厅,到民国后便改成了县治,名凤凰县。辛亥革命后,湘西镇守使与辰沅道皆驻节在此地。地方居民不过五六千,驻防各处的正规兵士却有七千。”通过沈从文诗一般优美的叙述,我们知道凤凰在地理上是一个三省边城,在军事上是一个边塞要冲,在规模与构成上是一个民族小镇。

古城全部是青石板小街小巷,漫步其中,就如同走进了戴望舒笔下的《雨巷》,韵味悠长。沿街的老房子一律青砖黑瓦、飞檐翘角,颇具历史的厚重感。沿江的建筑则是清一色的木质吊脚楼,古香古色,如诗如画。

走在青石板路上,低头看见脚下的青石板已经磨平,它见证了古城的历史;抬眼看着碧水缓缓流淌、绿树倒影水面上,好似穿过去就能抵达另一个平行世界。水里叫不上名字的水草随波摇摆,好似在跟鱼虾嬉戏。抬头看天,天格外的蓝,还有几朵逍遥自在的云朵飘浮着,一会儿变成棉花糖,让人垂涎欲滴;一会变成小猫小狗,让人迫不及待的要去亲昵摸一摸……

斜阳西下,桥边岸畔不少妇人正在用木槌洗衣,啪啪声随着水波荡漾开来。顽童脱个精光,在水中嬉戏,也有姑娘家把身子浸在浅水处享受流水轻柔的抚摸。岸边更有不少写生的学生,也为小城增添了一道风景。在落日完全隐入到山的后面时,沿江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渐次亮起了大大小小红灯笼,模样相似的灯笼,在徐徐的夜风中轻轻摆动,与空中的疏星朗月交相辉映,美轮美奂,亦幻亦真。沱江水静静地流淌着,它用温柔的双眼抚摸着两岸灯火通明的店铺和悠闲散步的人们。

到凤凰古城,参访沈从文故居,应该是来这里旅游者的必到之处。因为绝大多数人知道凤凰,了解凤凰,都是从沈从文开始的。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诞生在这里——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四合院里。这是一栋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清晚期建筑,分为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左右配以11间古色古香的厢房,给人一种精巧秀丽的感觉。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飞檐矗立的屋架和灰色牢实的墙体融为一体,显得十分协调,苍老陈旧的板壁和剥蚀脱落的门窗,显示出房屋的陈旧与古老。

故居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是曾任清贵州提督的沈从文祖父沈宏富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沈从文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5岁时走出凤凰,踏上了坎坷的人生旅途。他在旧军队里当过兵,漂流在湘西沅水流域,19岁闯入北京,过着饥寒交迫的流浪生活。通过勤奋刻苦的努力,先生在文学、考古学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

故居里面陈列着沈老先生的文稿,以及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照片,从稚气的少年,最终成长成了一位儒雅的学者。故居里还陈列着沈老先生用过的物品,有折了腿的藤椅,也有听过的唱片……我在先生的书房徘徊良久,似乎看见先生的少年,趴在这个宽大的书桌上,握着那支用秃了的毛笔一笔一划地写字,我和先生有了心灵的交流。作为一个文人,有一间书房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故居马头墙装饰着鳌头,精致的镂花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从人文角度上讲,沈从文故居更是一座蕴含深厚、永远掘取不尽的文化殿堂,它是沈从文用心血凝结的永不坍塌的文化丰碑,也是古城凤凰一抹永不褪色的风景。

沈从文出生于多民族聚居的湘西凤凰,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这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先生早年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多部小说,此后,先后在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出版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著述。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选诺贝尔文学奖,因早逝了几个月与诺奖失之交臂。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惘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来凤凰的游览者游完先生故居,都会择机去凭吊先生的墓地。沈从文墓地位于沱江畔的听涛山上。这墓地没有普通坟地的样子,没有土馒头似的坟墓,也没有普通介绍逝者生卒年等字样的墓碑,但却比无数普通坟地隆重得多。游者双目所及,首先见到的是那块长条形石碑,上书:“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那是画家黄永玉给他表叔沈从文题写的。还有一棵大树,一方天然的五彩石,五彩石两面都刻有文字,均由沈从文侄女婿、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镌刻。五彩石正面刻着临摹沈从文手迹、沈老自己富有哲理的语句作墓志铭:“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五彩石背面,刻有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沈从文妻妹张充和与其先生撰写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四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连起来是“从文让人”。这就是沈从文先生墓地。赤子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也是一种幸福。

在这里有必要交代一笔:凤凰古城不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这在《边城》里,明明白白地写着:“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女主角翠翠生活的地方叫茶峒。沈从文曾在茶峒古镇的石壁上,题写了“边城”二字。在那里,至今仍有拉拉渡。我们的湘西之旅还专程去了茶峒,通过拉拉渡坐船到渡口对面看了三省交界的风景。

在凤凰古城主城区,与沈从文故居一条小巷之隔,便是陈宝箴百年老宅,占地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如今开辟成了凤凰古城博物馆,展出有大量私人藏品,以及陈宝箴世家的生活遗迹。陈宝箴是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他并不是凤凰人,只是在此任过凤凰厅道台。这老宅,便是他家曾经的住宅。曾经在凤凰生活过的陈家,四代人中出了五位杰出人物。可见凤凰古城是多么地幸运。

陈宝箴祖籍江西,他的政治生涯却是从凤凰开始的。任凤凰厅道台一年后来官升湖南巡抚。陈宝箴做了大官,对后人则立下“永不为官永不置产”的家规。所以他的后裔没有做官的,倒是出了几位文化巨匠,如近代诗坛泰斗陈三立、近代画坛领袖陈师曾、一代史学宗师陈寅恪。陈宝箴的曾孙陈封怀是庐山植物园创始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宝箴世家“一门四代五杰”在《辞海》里享有5个独立辞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耀眼的文化世家。1995年上海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影响历史的家族》一书,编选了世界有代表性的15个著名家族,其中外国10个、中国5个,陈宝箴家族占其一。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2009年5月到凤凰进行文化考察,参观陈宝箴世家后赞叹:“像陈家这样诞生了多位文化巨匠的家族,在中国无二。这个展馆是凤凰文化的亮点。”

陈宝箴的后裔向展馆捐赠了家族历史文化遗产、遗物、遗照、图片、著作和文献。在佑铭居,一个玻璃展柜里有两张狼毛皮。馆长雷雨田告诉我们,这是光绪皇帝赐给陈宝箴的。当年光绪皇帝赐给大臣狼毛皮,是让大臣冬天乘轿上早朝用来御寒的。光绪皇帝一次就赐给陈宝箴8张狼毛皮。狼毛皮通常用来一张垫背、一张护膝,也就是说陈宝箴有4副狼毛皮可供坐轿子。陈宝箴在任湖南巡抚期间,推行湖南新政,支持光绪皇帝“戊戍变法”,被光绪皇帝称为“新政重臣”。

陈师曾是民国初期名闻中外的国画大师。傅抱石认为“陈师曾是这一代中最伟大的画家”。吴昌硕称其“一代骄子,朽者不朽”。梁启超把陈师曾的逝世喻为“中国文艺界的大地震”。陈师曾出生在凤凰,所以画坛大师黄永玉说:“在凤凰我最多算老二,因为前有陈师曾。”走进陈师曾的槐堂,但见他的自画像两侧,各悬挂两幅艺术精品。一幅齐白石画的《散原先生像》颇引人注目。散原先生即陈三立,是陈师曾的父亲。齐白石为什么给诗人陈三立画像?这里有一段故事:齐白石曾在陈师曾的启导下,改变画风,遂有“衰年变法”。齐白石对陈师曾说“君无我自进,我无君则退”,成为画坛佳话。1935年,陈师曾夫人到齐白石住所,请他为公公陈三立画一幅肖像。此时齐白石已73岁高龄,体弱眼衰,见是陈夫人托付,满口应允,但绝不收钱。过了两个月,陈夫人去取画并向齐老先生道谢。齐白石说他已40年没有画过工笔肖像画了,这次着实费了大力,戴两副老花镜,画了许多天才完成。画拿回家,都说画得好,陈三立本人看了也很满意。这幅画几年前在一家画刊上登载,引起画坛轰动。国人仅知齐白石擅画花鸟鱼虫或大写意山水,不知老先生的工笔肖像画也这么好。

在陈氏家族中,陈寅恪最为国人所熟悉。三联书店出版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让许多人得知陈寅恪的学术生涯和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他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影响远远超越学界之外。寒柳堂里展示了一部分陈寅恪的手迹和著述。雷馆长向我们讲述了一件鲜为人知的往事。2001年,黄永玉从一本书上获悉陈寅恪死后30余年,骨灰仍未落葬,便写信给陈寅恪女儿陈流求,询问是否为经费所困,表示愿意资助。在得知欲葬庐山而尚未落实后,黄永玉请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毛致用出面,与江西省政府联系,并于翌年春陪同毛致用到南昌、庐山落实此事。黄永玉还手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刻于墓碑之上,将陈寅恪这一千古绝唱昭示天下。

熊希龄故居位于古城北门内文星街熊家巷,一个普通的旧式四合院内,房屋明清建筑风格。窗户上井字棂花图案显出图画效果,一窗一景致,一图一风韵。家具上都有精致的雕花或绘图,院外的墙上挂着蓑衣,使人感受到一种古香古色古朴古韵的苗族情调。清同治八年(1869)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熊希龄诞生在这里。

故居大门两旁悬挂着“一生赤诚爱国盼中华振兴;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人”对联,天井内的门楣上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毛致用题写的“熊希龄故居”,左右为蔡元培先生为熊希龄辞世所题“宦海倦游,还山小试慈幼院;鞠躬尽瘁,救世惜无老子军”挽联,联语高度赞扬了先生一生勤政爱民、关注民生的高尚品德。

客厅正中间桌上摆有熊希龄的半身塑像,上面墙上悬挂有熊希龄遗照,两旁悬挂熊希龄亲手所书对联:“意气销磨群动里,形骸变化百年中。”对联出自白居易的《晏坐闲吟》一诗,意为:盛年时的意气风发都消磨尽了,匆匆流年飞逝,也苍老了我的容颜;对于后人来说,即使是流年飞逝容颜苍老,精神和成就也不曾被时光磨损丝毫。

厅内挂有毛主席、周总理和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对先生高度评价的匾文。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在熊希龄故宅双清别墅与爱国人士谈话时说:“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1965年3月,周总理在全国政协常务会议上说过:“熊希龄是袁世凯时代第一流人才,是内阁总理。”民国二十五年(1936)8月5日熊希龄主持二次全国慈幼大会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题词:“濯濯佳禾,滋培秀实;拱把梓桐,养成百尺。恻隐之心,惠鲜之德;宏此仁施,保种强国。”

小小四合院面积并不大,但那一张张泛着岁月痕迹的黑白照片,一段段记录着历史的文字图片,将熊希龄的传奇一生重新组合构建,演绎出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在他文晦蹈略之中。芸芸众生中,又有多少人能像熊希龄这样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人生呢?

熊希龄虽然出身在一个三代从军的军人世家,但其父很早就让他在沅州府芷江县求学。据传,他“闻一知十”,9岁时,私塾先生出一上联“栽数盆花,探春秋消息”,熊希龄立即应答“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中举后,新科举人作画以言志。一时间,牡丹、芙蓉、金菊,纷纷争奇斗艳。熊希龄却画了一幅不起眼的棉花,题词“此君一出天下暖”,四座皆惊。因为禀赋出众、好学深思且勤奋过人,他被誉为“湖南神童”。他14岁中秀才,21岁中举,三年后便高中进士,并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此时的熊希龄本可以前途无量,但他却参加了湖南新学,担任时务学堂总理,也就是校长。他招聘变法派的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人任教员,时务学堂成为维新变法的前沿阵地。他还创办了湖南的第一份报纸《湘报》,以此来推动变法维新。

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他因偶然原因晚到京而逃过一死,却受到“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严厉处分。谪居七年,只能读书兴学,在办实业、积累资产的同时,也成为当时难得的西学通和财务专家。

后来他受到湖南巡抚赵尔巽的器重,以参赞的身份随清廷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在立宪运动中,熊希龄沟通于清政府大员袁世凯、端方、赵尔巽和立宪派首领梁启超等人之间,想以立宪变革替代革命。

武昌起义后,他先是担任唐绍仪内阁财政部长,不久因与外国银行交涉借款遭质疑被迫辞职。调任热河都统。第二年,经国会选举通过,熊希龄被任命为国民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也是中华民国第一任真正民选的总理。他组织内阁,包括梁启超、张謇等名流,因此被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期间,制定了民国第一部宪法。

在民国初年的那一段时间里,党争激烈,谁在台上执政都是很难的,时间都不会长,熊希龄在台上仅半年多时间,被迫辞职卸任,退出政坛。辞职后的他厌恶政治,唯愿在“闭门终养”中度过余生。如果真这样,他就只能是一个失败的政客了。但1917年河北境内大雨连绵,山洪暴涨,五大河溃漫,灾民逾六百万。这一突发事件翻开了熊希龄人生绮丽的新篇章。

熊希龄积极加入了顺直救灾。他感慨“出仕十余年,从未直接为民做事”,出任京畿水灾河工督办,为赈济灾民、根治水患费尽心力。此后在筹赈五省旱灾、筹赈湖南兵灾水患,以及救济京师贫困老弱,组织世界红十字会,他都积极参与,建树甚多。当然最重要的是成立香山慈幼院。

他看到持续战乱和天灾,使许多幼弱儿童无家可归,更遑论教育,于是他动用各种资源,征集善资,建立香山慈幼院。他以自己的人格精神和工作实绩,得到公私各方支持。他自任院长,收养了许多无家可归的孤儿。他邀请蒋梦麟、胡适、李大钊、张伯苓等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帮助慈幼院办教育。他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体制,曾拥有婴儿教保院、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职业学校等多种慈善实体。

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将个人所有的资产全数捐献社会,在北京、天津、湖南开办十二项慈幼事业。总计大洋二十七万五千元,白银六万二千两,且全部说明收入来源。如果大家对这笔资金数量没感觉的话,可以参考一下当时的物价,当时一元可开一桌酒席,三元可为住家保姆一月薪资,可知他捐款之巨大。这种倾家资全部付与慈善之行为,古今均属罕见。

熊希龄在民族大义面前也是一个大写的“人”。“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将慈善事业与抗日救亡紧密联系起来,以自己的一系列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抗日救亡乐章,直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浴血奋战,他致电军方,要“集社会资力,共商抚恤遗族办法。凡殉难将士之父母、兄弟、姊妹、妻子之抚恤,均为设法照料。其无父母之子女,则尽收入各慈幼院及其他孤儿院为之教养,以慰忠魂而励将士。”认为这是“国人后死者之责,决可使其放心瞑目也”。

长城抗战,他率长女及救护队亲临前线,臂缠红十字会袖章,白髯飘飘,慰问演讲,激励士气。淞沪战起,他从青岛迁沪,设立临时伤兵医院四所,难民收容处八处,医治伤兵八千多人,收容难民两万余人,日以继夜,劳心劳力。

及至南京沦陷,熊希龄方离开上海,到香港仅一周就因旅途劳顿,加上国都沦陷的刺激,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结束了他从湖南神童到内阁总理,从维新变法到抗日救亡传奇的一生,享年68岁。

熊希龄逝世时,库无钱银,身无长物,丧葬费全靠遗孀毛彦文借贷,棺柩暂厝于香港,直到1992年他的遗骨才归葬北京。在归葬仪式上,曾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雷洁琼代表中央讲话,充分肯定了熊希龄的历史功绩:“熊希龄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在旧中国奋斗了半个世纪。他的一生是忠于慈善教育事业的一生,是追求光明与进步的一生。”

游历归来,我的至深感受是:凤凰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凤凰的风景是民族的。一个小县聚居了18个民族,可能全国都少有。那座全国保存最完好的黄丝桥古石城,二万多平方米的小圈子里,住了一百来户人家,却有八十多个姓氏,分属多个民族。而众多少数民族独有的节庆活动,真使人心驰神往:苗族的还傩愿、赶秋、四月八,土家的文武茶灯、阳戏等,经几百上千年的交汇融合,都既保留了民族的质地,又与异地同族习俗明显不同,引人入胜。

凤凰的风景是世界的。因为沈从文,许多人不顾长途跋涉的劳累,把凤凰作为他们的终极目标,就是一种对美学的真谛、对文学的归依、对艺术的认同、对历史的评判问题的直接应答。或者到准提庵看看黄永玉精心创作、才情洋溢的二十幅巨型壁画,面对四壁的旷世佳作,细嚼那些智慧与幽默共生的题跋,道德感染扑面而来。这里展露了凤凰人对传统的继承、对文化的吞吐、对世界的思考、对未来的憧憬。这是民族的风景,更是世界的风景。


作者简介:王散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东莞创作基地秘书长兼编辑中心主编,中华世纪文化出版社编审,广东人民出版社东莞编辑中心编辑。信阳师院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山大学MBA高研班兼职教授。作品被收入国内外多种选本。曾获得《人民文学》奖、《安徽文学》奖、大众散文奖、中国散文学会散文创作华表奖等省以上奖项百余次。2018年获全国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理论奖)。

西散原创主编:梅雨墨

微信:18055447185

(0)

相关推荐

  • 【秋游凤凰古城】/ 刘芳

    秋游凤凰古城 刘芳 早在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中,就对凤凰城那青青的石板街道,静静的沱江河水,临江而建的吊脚楼群,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物,还有高亢嘹亮的苗族山歌,酸辣美味的米粉,--有了一定 ...

  • 阅读悦读丨江剑鸣《沱江晨雾》(散文)(下)

    阅读悦读丨江剑鸣<沱江晨雾>(散文)(中) 文/江剑鸣 [作者简介]江剑鸣,中学教师,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199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乡土散文为主,出版 ...

  • 【散文】张爱平/凤凰一夜的倾城之色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01 抵达凤凰古城时已是傍晚时分,办完酒店入住手续,天色已暗淡下来.一行六人当中,只有文友小冯是湘西本地人,他自告奋勇当向导,哥几个求之不得,立马化作他的跟屁虫,万事由 ...

  • 凤凰情思

    凤凰是湖南西部的一座小县城,地处偏远,但知名度却颇高,人们都是从哪里知道凤凰的呢?有人说,是在沈从文的书里,有人说,是在黄永玉的画里,有人说,是在宋祖英的歌声里······,我就是从小说<边城& ...

  • 景致记录: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古城

    湖南凤凰古城能有如今的名气,大多得益于沈从文. 说它人杰地灵,一点也没有错. 如果说凤凰古城,地杰人灵,那也是没有错的. 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务院总理熊希龄,就诞生在凤凰. 此外,还有两位国民革命军少将陈 ...

  • 真的是一个去了还想去的古城!

    组 诗  凤凰古城巡礼  黄亚洲 凤凰古城夜景   古城的每一片黑瓦,都幽幽的亮 每一片,都是玉雕的 五层吊脚楼映在水里,成了十层   沿江的每栋楼,都是广寒宫的色泽 嫦娥走动,穿着苗家服装   沱江 ...

  • 【西散原创 • 征文展示】黄大荣作品 | 醉美凤凰

    西散原创主编手册--梅雨墨香 西散原创大型采风征文活动唯一官方发布基地 2021"我心中的凤凰"大型征文展示(051) 我于凤凰的向往,缘于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

  • 【西散原创 • 征文展示】范诚作品 | 枕着沱江入梦

    西散原创主编手册--梅雨墨香 西散原创大型采风征文活动唯一官方发布基地 2021"我心中的凤凰"大型征文展示(002) 初秋的凤凰,暑热渐渐退去.秋风吹拂中,气候变得清凉起来.秋阳 ...

  • 【西散原创 • 征文展示】陈诗悠作品 | 梁思成夫妇做客芸庐

    西散原创主编手册--梅雨墨香 西散原创大型采风征文活动唯一官方发布基地 2021"我心中的凤凰"大型征文展示(072) 1937年12月9日中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带着两个孩子,和 ...

  • 【西散原创 • 征文展示】夏桐柏作品 | 听涛沱江,凤凰幽情长

    西散原创主编手册--梅雨墨香 西散原创大型采风征文活动唯一官方发布基地 2021"我心中的凤凰"大型征文展示(078) 相传天方国(古印度)神鸟"菲尼克斯"每满 ...

  • 【西散原创:征文展示】李虹作品 | 初到凤凰古城

    西散原创主编手册--梅雨墨香 西散原创大型采风征文活动唯一官方发布基地 2021"我心中的凤凰"大型征文展示(008) 老公单位组织旅游,去湘西凤凰古城,要求自带家属. 早上六点钟 ...

  • 【西散原创 • 征文展示】李勇作品 | 一城两人一凤凰

    西散原创主编手册--梅雨墨香 西散原创大型采风征文活动唯一官方发布基地 2021"我心中的凤凰"大型征文展示(022) 爱生活要从爱旅行开始,这是儿子术一经常说的话.在旅途中感受生 ...

  • 【西散原创 • 征文展示】田敬文作品 | 凤凰,一个诗意美丽的地方

    西散原创主编手册--梅雨墨香 西散原创大型采风征文活动唯一官方发布基地 2021"我心中的凤凰"大型征文展示(023)      湘西最美是凤凰. 凤凰,仅仅听到这个名字,就足以让 ...

  • 【西散原创 • 征文展示】易尤凤作品 | 在凤凰咀嚼爱情

    西散原创主编手册--梅雨墨香 西散原创大型采风征文活动唯一官方发布基地 2021"我心中的凤凰"大型征文展示(028) 凤凰正如她的名字,一个美丽又神密的地方."水光潋滟 ...

  • 【西散原创:征文展示】龙秀作品 | 梦萦凤凰城

    西散原创主编手册--梅雨墨香 西散原创大型采风征文活动唯一官方发布基地 2021"我心中的凤凰"大型征文展示(027) 我爱旅游,崇尚自由,喜欢脚一抬便是天南地北.笔一挥就是江湖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