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会健儿们,你们都是妈妈的「神奇小子」!
本文首发于故事飞船 全文约3069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故事飞船公众号▲
为期两周的东京残奥会结束了
中国代表团摘得96金60银51铜
金牌数、奖牌数排名「断崖式」第一!
赛事间歇,小编无意中看到媒体采访运动员父母的报道——他们大多数不能亲临现场,但都招呼着亲友落座,守在电视机旁为孩子加油助威。
李豪妈妈在电视机前,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她的语言很淳朴,「不管成绩怎样,尽力就好。我现在最期盼的,就是儿子早点回家,吃一顿我亲手做的家乡菜。」
▲轮椅击剑男子佩剑个人赛A级决赛,李豪为中国队勇夺本届残奥会首金。▲
郑涛爸爸也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早些回归国内,煮儿子最喜欢的鱼给他吃。
▲「无臂飞鱼」郑涛在本届残奥会,获得4块金牌,并4次打破纪录。▲
程和芳的妈妈看到大比分定格在2比1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两年了,她大概有500天左右没回家了,我每天盼着她回家。」
▲程和芳获得羽毛球女子双打SL4级别银牌,羽毛球女子单打SL4级别金牌。▲
「无臂美人鱼」卢冬告诉记者,在来东京之前,爸爸妈妈就在电话里告诉自己要加油,不要有压力。「他们说,等我回家给我做好吃的,想吃什么都行。国外的东西还是有点吃不习惯。我是东北人,就喜欢吃炖菜,想吃炖排骨。等我回去,我妈肯定准备好了。」
▲8月27日,游泳女子50米蝶泳S5级比赛,卢冬为中国队赢得了第三金。▲
颁奖台上, 坚持亲「手」为自己佩戴奖牌的贾红光感动了很多人。得知儿子夺冠后,贾红光的父亲激动地说,「由于训练比较忙,贾红光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在视频通话时,他也会经常叮嘱儿子,一定要好好训练,给国家争光。」
▲东京残奥会迎来男子S6级100米仰泳比赛决赛,贾红光摘得金牌▲
在每一位残奥会运动员的运动生涯里,正是来自家人的这份挂念和信任,来自家庭的这份平和淡然,一点点构筑起他们的心理安全区,成为他们拼搏的能量来源。
01
在父母眼里,他们有着与身俱来的坚强。
我在整理材料时发现,残奥会冠军的父母接受媒体采访时,都会骄傲地表示,「孩子从小就特别坚强乐观」。
冯彦可父亲介绍,儿子幼年因故造成下肢重度残疾,然而从小自立自强。刚接触击剑时,每次回家手上都是老茧,得拿刀片往下刮,冬天手上裂的都是口子,这么苦,他也没想过放弃。
▲东京残奥会男子轮椅击剑佩剑B级决赛,冯彦可为中国队夺得残奥会第二金。▲
李豪的母亲于定琼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虽然右腿残疾,但儿子性格一直很开朗,从不自暴自弃,从小性格就乐观向上。」
李豪2岁时因车祸右腿截肢。出院后,因为买拐杖要五六十元,家里当时经济条件不好,李豪爸爸就自己砍树,给儿子制作了一副拐杖。
为了学会拄拐杖走路,李豪右胳肢窝下面长出了老茧。李豪妈妈回忆,「刚开始总是摔倒,摔倒了又站起来,不知道摔倒了多少次。」
▲轮椅击剑男子佩剑个人赛A级决赛,李豪为中国队勇夺本届残奥会首金。▲
被网友们亲切称为「无臂美人鱼」的卢冬在6岁时因为一场车祸失去双臂。在母亲的鼓励和帮助下,小小的孩子学会了用脚学习、吃饭、写字、梳头、洗衣服,能够独立的生活。
▲8月27日,游泳女子50米蝶泳S5级比赛的领奖台上,冠军卢冬主动蹲下与两位选手亲切留念。这一蹲,蹲出了中国高度。▲
「孩子从小就特别坚强乐观」,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为人父母的坚定和信念。
这些父母之所以坚定地支持孩子选择体育的道路,因为他们深知孩子个性坚强又从不缺乏毅力,认定的事就能坚持,必定也会有所成就。
反过来,来自父母的这份坚定又成就了一个个奥运冠军。
02
为了纯粹的热爱
残奥会不仅是为残障人士提供一个实现梦想和自我价值的平台,更是要一同点燃世界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注,用爱与尊重帮助他们抛开辛酸,做回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李豪妈妈于定琼直言:「残疾人需要帮助、也需要社会的关爱。」而作为母亲,于定琼从不把李豪特殊化、标签化,「我没把他当残疾人,在我们家,我就把他当正常人(健全人)对待。我相信他,他能做好他自己。」
李豪弟弟李金杨表示,面对别人异样的眼光,小时候的他还常常替哥哥委屈和愤愤不平。后来他发现哥哥并不在乎,依然积极乐观,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的态度也感染了他。
卢冬在平时和普通女孩没有什么不同,她会化妆、弹琴、写书法......卢冬希望人们把残障人士看成普通人中的一个,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
卢冬表示,「被当作励志榜样挺好,怜悯的目光也可以忍受,但我们并不特别。我们也爱吃,爱玩,爱闹,可以自嘲可以玩笑。只有当你们把我们看做人群中普通的一个,分割彼此的屏障才能被打破。给你们比个心。」
他们虽然身体上有所缺陷,但我们没必要强调差异。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他们对体育纯粹的热爱。
卢东选择游泳是因为游泳让她变得更为积极乐观。
东京残奥会乒乓球女子团体TT6-8级冠军王睿选择乒乓球是因为,「打球的时候,我常常忘记自己的残疾,抢球就像一种本能,你不试就不知道够不够得着。」
4届残奥会、获得6块奥运金牌的香港「神奇小子」苏桦伟选择跑步是因为,「我很喜欢跑步时风吹过脸颊的感觉」。
2016年在巴西里约残奥会游泳冠军宋懋璗退役后,继续帮助其他热爱游泳的孩子。
四川凉山喜德县,14岁的杨文忠从小喜欢游泳,外出务工的父亲出于安全考虑,为他在院子挖了条迷你泳道——一条不长的土坑,铺上塑料膜蓄水。宋懋璗得知此事后,从杭州赶到凉山,不仅帮忙拓宽泳道,还指导杨文忠正规训练。
这些比赛背后的守望相助、为梦想努力的样子,也很可爱动人。
03
家永远是避风港
父母们看到了孩子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与执着 ,因此,为了不影响孩子备战,他们忍住了心疼的泪水,忍住了思念。
程和芳妈妈回忆说,她有一次来贵阳的训练基地看望女儿,看到女儿训练到脚流血浸湿袜子,但仍然坚持不懈。「很心疼,作为母亲我也只能默默支持她。这一直是她的梦想。」
李豪的母亲说,每当自己想念儿子的时候,都会拿出他的奖牌看一看。
东京残奥会盲人柔道女子63公斤级铜牌获得者王月的母亲表示,为了备战这次残奥会,三年内王月只回过两次家,「不管成绩如何,妈妈的首先条件就是你把自己保护好,不要把自己伤了碰了。」
他们不言自己的心疼与思念,因为他们知道,竞技体育的压力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作为家人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卸掉一点担子,让他们轻装上阵。
这就够了,因为家永远是孩子们的避风港,安全的,温暖的,安宁的。
欢迎残奥会健儿们们回家!
今日互动话题:点亮「在看」并来文末留言,说说残奥会上最令你动容的时刻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