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姐休学哄我的那些曰子
本文作者:谭妙业
二姐比我大九岁,从记事起,我就像“尾巴”一样时时跟着二姐。父母在生产队劳作很忙,有些天二姐去学校念书还得领着我。我跟去了几天后,班里有弟弟妹妹的女生们像赶时髦似的都把弟弟妹妹领去了。每当上课时闹轰轰的,有的哭,有的叫,有的拦不住满地跑。为了照顾我,二姐上课学不好下课玩儿不成,终于有一天老师看不下去了,无奈地说:“这是学校不是托儿所,学生不能再带弟弟妹妹来上学了,家里实在没有哄孩子的,你们就休学一段时间,回家哄几天再来上学。”二姐只能休学半年回家哄我。
二姐在家更不得清闲,做六七个人的饭,还得喂猪喂鸡。每天上午领着我,挎着篮子,去村里的菜园子,用村里自印的菜票买一些白菜、葱、韭菜中午吃。
村里看园子的老人是早年从山西浑源县出来的,老人勤劳能干,把菜园子打理得整整齐齐,菜苗子长得绿油油水灵灵的。老人整天不是在拔草,就是手里拿着小锄头在不停地锄着菜。去了买菜的人就用老式的盘子秤给你称好,再把菜票接过去,装在他那黑布夹袄大襟底下的倒插子里。
村里也有一些不知什么原因不上学的小孩,他们在村里来回圪窜,不时悄悄地蹭到菜园边上,想拔个萝卜和蔓菁解解馋或者充一下饥。看园子的老人总是很尽责,不会给小孩们留下一点机会,因为那菜园子是全村人一年四季一半的口粮。夏季吃新鲜的菠菜和白菜,萝卜、芥菜、蔓菁是每家人秋天必腌的一大瓮咸菜,秋冬春三季每顿饭盐汤调莜面,再切一大盘咸菜就是辅食,每户要不是有那一瓮咸菜、不多的一点面和山药,根本不够吃。
老人不用质问馋嘴小孩儿们:你们要干什么?不许拔萝卜和蔓菁!更不必和他们解释:那萝卜和蔓菁还没长大糟蹋了可惜,现在糟蹋一两,秋天可能少分半斤。老人只用他那颇有震慑力的声音,洪亮地喊句方言:“呔!你刻哪七!”小孩儿们被喊得一愣怔,转身灰溜溜地跑了。
老哇含柴
曲花片片
买菜回来就张罗着做午饭,每天山药莜面调换着做,要么是擀饨饨、擀老哇含柴,或是做曲花片片,要么就是压饸烙焖点儿山药,下一顿不是山药鱼鱼就是蒸块垒。
块垒
不变样的是每天必须蒸一笼玉米窝窝。两笼莜面一笼玉米窝窝,还有一大瓷盆调白菜,是每天的午饭量。玉米面是我妈每天早晨出去劳动前给起上的,再把碱面和糖精放在一个碗里,让二姐做中午饭时用温水化开兑到起好的玉米面里。有时玉米面因炕凉或肥头少没有起好,二姐刚学做饭,也不会把碱面减少一点儿,每天都按我妈留下来的量全都兑上了,就会导致玉米窝窝蒸出来碱大口感不好颜色也不好,那时的玉米面本身就很粗糙,做不好就更难以下咽了。就成了人们苦中作乐调侃所说的,又吃了一顿“四环素片子”。
锅巴巴
玉米窝窝
那时的咸盐都是一些晶莹的大颗粒,除了带汤的饭能用整盐外,调白菜或别的饭每顿都得提前用铁钵子把咸盐捣碎了。接着洗菜削山药皮,再和面生火。生火的柴都是一些山上捡回来的牛马粪,先往灶火口上放一些引火柴,点燃后用火铲慢慢推到灶火里,一只手拉风箱,另一只手拿火铲再往上铲牛马粪。如果牛马粪有点潮,就会往外冒很多烟,烟薰火燎的很呛人。
铁钵子
二姐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儿,每天做那么多营生已经够苦重的了,还要时时替我操着心。我是时时捣乱,回回帮倒忙。有一次压饸饹,我非要和二姐一起压,俩人一起坐到饸饹床压杆上,二姐一只手护着我,另一只手还要拿个拍拍,低着头接饸饹。那饸饹床就在炕沿边上放着,一下没注意失去平衡,姐妹俩一起连同饸饹床掉到地下,二姐吓得直问我:“碰着了没?碰着了没?”确认我没碰着后,又看到被土污染了的一大截饸饹,又生气又心疼,重重地在我背上捶了两拳头。我哇哇地大哭,二姐也委屈地直抹眼泪。我们至今说起都会笑出眼泪。
木制饸烙床
父母每天吃过中午饭就去劳动啦,二姐喂了猪鸡后,又领着我挎个大箩头出去拔猪菜。到那地畔圪楞边上拔一些嫩沙蓬、扁株株、灰莱、胡什子。猪最爱吃的就是胡什子,叶嫩茎脆,有一股甜酸味,小孩儿们也经常折它的茎杆吃。现在人们喝的苦荞茶就是它的籽加工成的。
到了田间地头也有好玩的东西,二姐用青草给我编蚂蚱笼笼,用马莲叶子编草垛垛,还有一种最有趣的就是“串门门”。那是一种不知道是植物的种子还是花蕾,形状像一根黄豆芽,一个扁圆的头带一个弯弯的尾巴。摘四五个那样的东西,再把我的褂子脱下来两人用手揪成凹槽状,把那四五个放在凹槽里面用手来回揪着褂子,它们就排着队的走起来了,等走着快从一面掉下去的时候,再把它们调头放上去再揪褂子,它们从另一面又走起来了,特别好玩!
玩好了,再快速地把一大箩头猪菜拔满回家,赶在大人劳动回来之前把晚饭做好。睌饭要么是玉米面锅巴巴,要么就是莜面熬糊糊。有一天我二姐正熬糊糊往锅里撒面了,我二表姐放学路过我家门前了,边往回走边吆喝我二姐:“巧叶子欢欢儿做饭啊!讲习所跟前挂起影布啦,演电影呀!吃了赶紧看电影个来!”二姐开门伸出头问:“演甚电影呀?”“唱呀(创业)!”“到底是演电影了,还是唱呀?”“啊呀!捏电影名字就叫个《创业》么!”两个人说完,一个家里头一个院外头,都哈哈大笑起来……
那时候村中的讲席所里也经常排戏唱戏,有村里的年轻人也有专业队的年轻人一起唱。每当有戏的时候,村里的孩子们就说:走哇!看戏个来,讲席所又唱呀。
有时晚饭后,要是我妈不用去生产队加班的话,二姐也会领我出去玩儿。我们的村子很大,当村一条沙土路,是中旗通往二号地公社的一条马路。马路北边的人家叫“上头村”,马路南边的人家叫“底下村”,我们家住在上头村的西北圪梁梁,比较偏,全村和二姐同龄的姑娘有十几二十个,可她们不常来玩儿。
二姐就领我去村里的亲戚家串门。去我二姑家、表姐家、婶子家,去的特别多的就是我大表哥家。大表哥家住在马路北边上,村子中间,他的大女儿大板子和我二姐同龄,我比他三女儿三板子大一点,我们经常在一起玩儿。表嫂子性格随和爱说爱笑,不仅我们爱到她家玩,村里的人们叼空都爱去她家串门,炕沿边上坐满了人,就连锅头的风箱板上也会跨上两个人。
有时我们也会相跟着大板三板,去我婶子家找我娥叶姐玩儿。婶子家紧靠路南在村子东边,属于底下村了,有村里几孔为数不多的窑洞。窑洞特别的构造,加上婶子打扫得干净整洁,小屋显得特别温馨。
一进门首先看到的是上圆下方的木制窗户,上糊着雪白的麻纸和红绿草帘纸对称的图案,还贴着娥叶姐巧手剪的各种精美窗花,下面的几块玻璃也擦得净明瓦亮。拱形的屋顶和两面的墙壁浑然一体,全刷得洁白。屋子南面一盘小炕烧得热乎乎的,后炕上盖窝垛整整齐齐。挨着炕头这面地上是方方正正的锅头和水缸。一只大红柜正好靠北面的墙摆放着,屋子里的陈设已把地一周占满了。地面用黄泥抹得平平整整,那窑洞虽不大,但看着特别舒适。
婶子的隔壁住着金秀一家,每次去婶子家,必然会见到金秀,她也是二姐的玩伴之一。婶子家和金秀家中间根本没有院墙,两家人相处得却非常和睦,就连院中的猪鸡吃食时也不会互相哄抢,能和谐相处。
一直到了后秋天,学生们的农忙假也快结束了。生产队里的人们还在忙着碾场、脱谷之类的活儿,每天更要加班加点。快开学了,二姐的老师去了我们家好几趟,让二姐开学一定要去上学,并和我父母说明二姐的底子很好不用蹲班,直接升学就行了,但不能再误课了。
嫂子看到二姐很渴望再去学校念书,就揽下哄我的重任。一边带一周岁的侄女,一边还要劳神费力地哄着我。这下二姐才能重返学校,又去读书。小学毕业之后二姐顺利地考上了初中,三年初中后却没有考上高中。有时候我一个人在想:是不是当初二姐休学半年耽误了学业,才导致从此以后的务农生活……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1972年出生于内蒙古察右中旗二号地乡三号地村,现居呼和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