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否基因的奴隶?

老子曾在《道德经》中指出,大自然是没有任何感情的,它不会偏袒任何的东西,世间万物在它眼中都是平等的。

虽然人类认同这种说法,但以人类目前在食物链中的地位,其实很难将自己摆到和其他生物平等的位置上去。

不说别的,就从生物分类中就能看出端倪。人类独占“人科”、“人属”,自己将自己和其他生物进行了明确且严格的区分。

问题来了,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生物比起来,真的是高高在上的吗?要想知道答案,就要从生命起源开始分析。

在距今30~40亿年前,地球上并不像现在这样“热闹”,陆地和海洋全部都是一片“死寂”,只有一些有机分子在海洋中漫无目的的飘荡着。

不知道浑浑噩噩多久,有机分子的体积和结构在外界力量的影响下开始发生变化。当然了,如果变化仅限于这些,那么现在地球上可能还是一片死寂,根本不会有生命繁茂的景象出现。

在某天,部分在海洋中游荡的有机大分子们,突然获得了一个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能力——复制自身。

拥有这种能力的大分子开始疯狂使用这种堪称“变态”的能力,它们在短时间内复制了极多个自己。

但复制并不能保持100%的准确度,随着复制数量和时间的不断增加,各种“错误”也在不断地累积着、聚集着,原本死气沉沉的海洋开始出现了不同群组。

就这样,不同的复制基因各自抱团,在海洋中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共生和竞争关系。毕竟复制不是无限制和无消耗的,这一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源。

竞争中,一些复制基因显露出比其他基因更优越的特点,比如复制速度更快、消耗更少等等,这些特点极大提升了它们在竞争中的优势。

长此以往,不具备这些特点的复制基因逐渐被环境和群组淘汰,只留下了那些具备这些特点的基因。而这个被动和主动淘汰的过程,其实就是后来进化论中提到的核心思想——自然选择。

随着复制中“错误”的不断增多,一些“错误”开始演变成具有改良作用的变异,这种变异使得基因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比如能够使用更好的结构保护自己的核心。

就这样,基因们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为了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这也进一步促使竞争变得激烈。

激烈的竞争和恶劣的环境,让基因们驾驭的“生存机器”构造越来越复杂、体积也越来越大。这是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积累过程。

那么什么是“生存机器”呢?精确答案早已给出,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个个鲜活的地球生物。当然了,同样也包括人类自己。从本质上来看,所有的地球生物其实都是基因的奴隶。

就像《自私的基因》中说的那样:肉体和心灵是基因创造的,我们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保存它们。

可能这个说法会让你觉得难以接受或者根本不相信,但不得不承认这就是无情的现实,此时正在看这段文字的你,不过是一块被基因操控的血肉。

其实基因的自私在很多地方能够得到体现,但需要注意的是,基因的“自私”和常规理解中的“自私”根本不是一回事。基因的“自私”指的是为了延续可以不择手段。

因为人类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所以不能很好的展示基因的自私性,而其他动物的一些行为却能够完美的体现,比如在帝企鹅推同伴的行为。

在南极,帝企鹅的数量非常庞大,许多掠食者隐藏在它们活动的区域水下。帝企鹅们也知道水下可能隐藏着致命的危机,所以只有当一只企鹅下水确定水下没有危险之后,其他企鹅才会跟着一同下水。

正是因为知道水下可能隐藏着危险,所以没有企鹅想做“探路人”,它们就会在岸边等待。而在等待的过程中,有些企鹅会直接将身边的同伴推下水,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基因自私性的最好表现。

或许有人会觉得好奇,这种推搡行为不是个体主观行为吗?怎么会和基因自私性联系到一起了呢?

其实个体行为就是基因控制的,毕竟生物的大脑、身体构造等等,全都是在基因的控制下形成的。从本质上看,基因是命令的发出者,而身体只是一个执行者。

此时新的问题出现了:既然基因具有自私性,为什么会存在保护和照顾这种无私行为呢?就像某些鸟类的幼崽在受到天敌威胁时,成年鸟会主动吸引天敌攻击,以保护鸟巢中的幼鸟。

可能站在人类的角度来看,成年鸟保护幼鸟是一种无私的行为,但从本质上来看,这还是基因自私性的完美体现。

因为幼鸟身体内有基因的拷贝,所以牺牲一个保护多个,对于基因的生存传播来说,是一件百利无一弊的事情。

到这里可能大部分人都想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类之间的感情,是基因的自私表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因为人类具有其他地球生物没有东西——智慧和意识。这两种东西赋予了我们和基因对抗的能力和资本。

就像生物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Clinton Richard Dawkins)所说,智慧和意识是对抗基因控制的关键,地球生物中只有人类拥有这个能力。

总的来说,如果做任何事情都遵循生物本能,那只会沦为基因的奴隶。而反抗它也非常简单,时刻用道德和智慧约束自己即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