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童心不一定有好心,有好心是好人,但不一定是"好的人”。好人不一定好报。"好的人“最终一定有善报。但前期可能并非如鱼得水。什么是"好的人"呢?在《善的脆弱性》里,玛莎·C·纳斯鲍姆对"好的人"进行了定义,他不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好人“,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好人”,甚至也不是康德所说的"好的意志“的道德行动者。《善的脆弱性》里指出,要真正成为一个"好的人”,也并非那么容易。要做好各种各种的准备。"要有一种对于世界的开放性、一种信任自己难以控制的无常事物的能力,尽管那些事物会使得你在格外极端的环境中被击得粉碎,而陷入那种环境还不是你自己的错。”好心办坏事,就是指那通常意义上的"好人"。热心助人,善心待人,但是遇到了短视眼,不领情。而这往往又多是不可控因素。因为你无法自主去选择。所以要不光做"好人",更要做“好的人”。好的人,其实拥有每个人所拥有的善恶两面,善恶本就同体同源。所谓外在的善,即金钱、荣誉和名声。不也是平常的恶吗,即贪婪、浮名和虚荣。现在的儿童即从前少年,当今少年即从前青年,成熟期都提前6至8年。上个世纪说初中时期是"危险期“,如今小学四至六年级,就可能会有心理、情绪和情感以及带来的不良行为。当今的社会,正处于多元的转型期,善恶难分,(道德两难不在其中)。价值观混乱。正处于告别断奶期不久的儿童和少年,或老实厚道,但已是不多。这不多的部分,潜在的"好的人“就会被孤立、打击和排挤等根本的恶所包围。善的脆弱性好不过一株良好的植物。尽管比金子还要珍贵。每次到苏北出差,听出租车司机和家长都讲,当地职校技校墙头外,丢的两样东西最多,一是烟头,二是避孕套。经常见到约摸13至15岁的青葱少年,个个嘴里叼着烟卷,跟小火把一样冒着火星。口里还“你妈X“的互相对骂。一群女孩还取笑一个女孩因为没处男友说是"没破处“,"一定是没人要”。如此环境,真是让人担心。有眼光,有远见,对孩子成长有识见的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转走。花钱托关系找人也在所不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事关人一辈子的大事。一点也耽误不得。让孩子到有利于他(她)成长的环境中去,任何的、所有的投资都值得。回报是无穷的,不可估量的。呵护爱惜孩子,其实是保护孩子始终葆有一颗童心。
作者简介:陆文龙,曾用名冰夫,老刀。独立学者,诗人,教育学博士,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诗文发表于《诗刊》、《秋水》(台湾)和《散文》等报刊。作品被选入《中国爱情诗萃》、《中国散文精品选》等。诗文注重哲意,追究思辩,蕴涵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