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继胜先生《陇西古今楹联选》
2020年第151期||总第582期
一脉相承 生生不息
——读杨继胜先生《陇西古今楹联选》
王长华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焚膏继晷,搜先贤遗墨灼灼耀其华;
缀珠串玉,集古今楹联蔚然成大观。
杨继胜先生花费二十几载光阴,搜集、挖掘和整理出的《陇西古今楹联选》,在庚子金秋,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该书收集了陇西自明清以来,至民国三百多年间的近千副楹联作品,作品大致可分为:名胜联、题赠联、哀挽联、喜庆联等几大类,其作者多为饱读诗书的翰林进士、贡生举人和社会贤达,作品内容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座谈会现场
甘肃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家安先生评价说:“杨继胜先生遍访乡间遗稿,在有限的条件下,相继油印出版《陇西楹联钩沉》、《陇西名胜古迹联》两部重要的地方楹联资料,并且数十年来,杨先生初心不改,搜罗、校雠也日多,遂有今日之书稿付梓。陇西联脉,就是这样一脉相承,近两百年生生不息。这是陇西之幸,也是陇原之幸。”(《陇西——甘肃楹联文化重镇》)
王家安先生认为,陇西深处甘肃楹联文化成长的“聚合圈”内,受到关陇文化的影响,楹联方面代有名家。
座谈会现场
王家安先生还历数陇西几位楹联大家,计有:王了望、陈长复、武尚仁、王海帆、蔡建邦……
他认为,“甘肃楹联有史以来真正的第一个大家,就是王了望。”“比他稍晚时的陈长复,则更是险些被历史所泯没的一颗明珠。”“他较早地提出了楹联文学的‘性情观’,即这两行文字的存在已不仅是普通的世俗应酬,乃是文人发自内心的性情创作。”
而且,陈长复《题莲峰山大五台夷齐祠》的218字长联,比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长联”的孙髯翁180字的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长联,早了半个多世纪。
向省市县档案馆赠书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刘太品先生评价说:“陈长复在短暂的生命里能达到如此之高的对联艺术水平,更让人感到惊叹。他的联语大气包举,意象瑰奇,其笔调酣畅淋漓,貌似嬉戏游戏间却每见惊人之笔。”
而在咸丰二年中进士,历任武英殿协修、国史馆纂修、嘉禾县知县、岳池县知县、广安州知州和广安府知府等职的陇西人武尚仁,其最引以为豪的手笔,是《题池州华蓥山宝鼎寺》的222字长联。“其中可见乡人陈长复长联挥洒自如之影,亦可寻孙髯翁大观楼联气象跌宕之姿,乃是融汇所长,酣畅淋漓,成一家之言。”
到武尚仁后,陇西楹联文化亦随之全国同步,迈入百花齐放的繁盛之期,这时出现如王海帆、蔡建邦、裴仰贤、侯树衔、李朝栋、刘文炳、刘炳青、莫沛霖、杨池亭、曲星宅、阎士璘、牟凤鸣、、罗经权等一批地方联家,呈现出陇西楹联文化的珠光宝气。其中,如王海帆、蔡建邦,更是继承前贤余脉,成一家气候。
同乡人刘文炳在王海帆乡学课卷上批语“才如海蚌怀珠,气如天马行空。”
李开渊先生《景西堂楹联钞存序》里说:蔡建邦“情托于寸草春晖之间,郁积于胸,常放浪于山林水渚之际,烟霞形骸之外,以舒其怀也。”
从明末清初的王了望,到几随民国而殁的王海帆、蔡建邦,再到续接文脉的中华民国第一位文学博士、享誉海内外的罗锦堂先生,陇西楹联文化代有高峰,传承有序。这一传承,绝非巧合,而是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
向省市县图书馆赠书
而杨继胜先生,正是在先贤文脉的基础上,将楹联这一文化传统,继承之,并发扬光大之。
兹略举两例,以窥全豹。
首先看他的《题仁寿山联》:
仁且智,赖古今贤哲精心构出:柳毅传书,南柯太守。宪伯文存四库,了望笔舞八法。读子忱红楼、漓云诗草、海帆佳句、锦堂华章。新篇岳飞悲壮,狭义淘金王。莫辜负,威远楼晨钟怀义武、携手同登临,东忆封衡灵宝,西怀王德武功,南吟金銮妙曲,北唱桂玉弹词。襄武人杰多彦俊,愿英才朝朝继起;
寿而康,将天地毓秀随意拈来:桃花晚照,牡丹飘香。祭祖寻根千载,浴佛盛会十方。访碧岩绿珠、昌谷孤冢、首阳清圣、洛浦渭流。旧社太白遗风,汪氏树丰碑。应珍惜,文峰塔暮雨润楞严。漫步共欣赏:春游翠屏晴岚,夏邀暖泉静幽,秋观保昌霜叶,冬晀桦岭霁雪。巩郡地灵添胜迹,让奇葩处处竞开。
仁寿山长联
上联历数陇西历史上先贤佳构和现当代文人著作,下联罗列陇西新旧八景,古今结合,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承接前贤,又出新意。
而上下联合计228字,则又超越前贤,创出了长联的又一次纪录!
更为可贵的是,杨继胜先生踵武先贤,抒发“性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的《仿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以讽麻将客》一联,则是联语世界中的又一朵奇葩:
百余张麻将摆在眼底,华灯高照,喜洋洋酣战方开,看东抛白板,西掷红中,南摸发财,北打幺鸡。雅男靓女,何妨场场光临。趁兴趣勃发,排列就一字长龙。更杠上开花,添些票子彩头。莫辜负:四围长城、万事皆休、九九归一、三更醉眼;
数万元赌注压在心头,举牌沉思:叹芸芸赢家何存?想母盼儿归,妻望夫还,友劝朋改,子要父爱。积习难返,费尽移山心力。再变本加厉,料不到朝赢暮输。便倾家荡产,都付灰飞烟灭。只落得:几载铁窗、半幅破衫、两行清泪、一枕黄粱。
这是杨继胜先生发挥中国文学传统中“刺”的社会功用的典型体现!
王长华,甘肃陇
西人,中国报告文学
学会会员,甘肃省作
家协会会员,甘肃省
杂文学会会员,现供
职于一家媒体。
题 签:魏新河
执行编辑:程 遥 微信号:gslxcys
编 委:静悟斋 微信号:wbz201611
投稿邮箱:11cys@163.com
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内容,均系作者原创,且经作者授权,其它任何媒体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依法追责。特此声明。
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长期征集文学、书法、绘画、摄影原创作品,欢迎惠赐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