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的怀念——缅怀敬爱的姥姥(上)
本文作者:崔克俭
姥姥苏连芝属虎,1914年3 月生在河北省廊坊市(当时为天津专区)永清县别古庄乡后刘武营村,外曾祖父务农为生家无余财,最值钱的财富仅为一条毛驴和一辆驴车。外曾祖父育有一子三女,姥姥上有一哥,下有两妹。姥姥的哥哥年轻时曾在北京做事,死后葬回老家。姥姥的大妹出嫁后不久去世, 姥姥小妹在2000年以后去世。姥姥和妹妹们都未上过学。 姥姥大约18虚岁左右嫁给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原天津地区安次县)大北尹乡永定河畔旁的窑上村的姥爷李万其,姥爷姥姥生有二女,大女儿李文秀即我母亲(1932年11月18日—), 小女儿李献茹即我老姨 (1935年阴历9月13日—)。
姥姥中年照片
姥爷主业种地还擅长手艺,是个远近闻名的画匠,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糊房屋顶棚和给有白事的人家糊制纸活例如猪马牛羊、马车、旱船、童男童女等出殡用品的手艺人。姥爷手巧,糊制纸活立体感极强,据说技术水平之高超,附近无人超越。姥爷手艺高脾气好又勤劳,家庭生活殷实。姥爷每到春节都给村里每个小孩免费制作过年的灯笼,好让孩子们年夜挑灯嬉玩增加年味儿。村里乡亲议论起姥爷姥姥都直竖大拇指。姥爷非常疼爱女儿,用自制的木头大梁的自行车驮着我年幼的母亲和老姨到十八里以外的京津铁路线(即现在的廊坊市安次区落垡车站)看火车。
然而,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却被突如其来的事件完全打乱了。兵荒马乱的1941年,32虚岁的姥爷被黑社会土匪误伤开枪打死。那年我姥姥才28虚岁,母亲10虚岁老姨7虚岁。姥爷和姥姥在村里人缘极佳,姥爷出殡时村里大人小孩都哭了,觉得姥爷这样的好人死得太可惜太冤枉。姥爷和姥姥是对恩爱夫妻,姥姥很长时间不能相信和适应姥爷突然去世的事实, 每到吃饭时姥姥就不自觉地向门楼张望,以往此时正是姥爷身穿汗衫肩扛锄头收工回家的钟点。现在只剩下姥姥母女三人相依为命,姥姥既要照顾女儿还要下地种粮维生。一次姥姥带着女儿们从外曾祖父家回来后发现自己家里的粮食和部分生活用品被人偷走,还有一次姥姥种的5亩黍子一夜之间被人偷割。母女三人生活之难可想而知。姥姥何时开始抽烟无从考证,姥爷的突然离世肯定对姥姥开始抽烟或增大剂量抽烟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困扰姥姥晚年的肺气肿哮喘可能从姥爷去世时就已埋下病根。28虚岁的姥姥今后的生活出路在哪里?带着女儿改嫁,女儿能否得到继父善待?把女儿交给我姥爷的弟弟弟媳,女儿能否不受委屈?外曾祖父劝姥姥不要改嫁,最好自己把两个女儿拉扯长大,等女儿们结婚后和她们一起生活避免两个幼女遭罪。思前想后母爱大如山, 姥姥听顺我外曾祖父的教诲和安排,自28虚岁守寡终身未再嫁,毕生为了两个女儿和女儿的后代做出了超出凡人的牺牲和贡献。
自姥爷去世后,姥姥无力单独完成家里的农活儿,外曾祖父就成了姥姥家最重要的劳力。外曾祖父信佛,脾气也好,时常教育后代“忍的忍,饶的饶,忍字就比饶字高”,我母亲80岁左右仍对此话记忆犹新不断念叨。外曾祖父每次赶着驴车到12里土路以外的姥姥家帮助姥姥从事各种农活和其他劳动,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同时养活两家五个女人的负担轻重不言而喻!整整十年如一日,一手托两家,风雨无阻不分昼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重任未酬人不走,外曾祖父就在我老姨结婚八天后离世,外曾祖父走而无憾。什么叫担当?什么是家风?什么叫血浓于水?大爱至简,外曾祖父给了世人和后代最好的回答。有了爱,冰峰可以融化,有了爱,高山就在脚下。正是父女之爱,母女之情使得姥姥母女三人度过了十年最贫穷最艰难的困苦岁月。外曾祖父是我姥姥母女三人的救命恩人和我们的优秀榜样。我写此文首次听到外曾祖父的事迹深受感动,计划于2018年的适当时间给外曾祖父上坟以表敬孝之情。
姥姥除了下地干农活,还从事各种手工劳动,那时廊坊地区是天然麻产区, 姥姥把麻杆收割后泡在水里沤然后剥下来最后纺成麻经(麻绳的一股),老姨自14虚岁起经常天不亮顶着星星出发背着麻经单程步行30里到廊坊镇最繁华处三角地销售,然后再步行30里天黑后顶着星星到家。娘生儿连心肉,儿行千里母担忧,莫叹家贫难糊口,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中间坐者为姥姥,左立者为老姨,右立者为母亲
姥姥待人热情,是村里有名的革命活动积极分子。抗战时期姥姥被日本鬼子打了两个嘴巴也仍不屈服,姥姥何年参加革命成为中共党员,担任窑上村妇女救国会主任详细内容无从知晓。姥姥曾为革命流血负伤, 1948年姥姥和其他干部一起驾着马车为村里领救济粮,因车翻姥姥被压在车下险些丧命,胯骨骨折很长时间才康复。 1952年老姨17虚岁结婚,老姨考虑到姥姥一人单独生活不便,加之当时永定河洪水要淹姥姥住的窑上村,村里住户必须暂时移民,婚后不久老姨把姥姥接来共同生活。姥姥在老姨家天天做鞋,做一双鞋卖2元钱,纳鞋底是个力气活,姥姥纳鞋底做鞋帮绱鞋样样精通。此时姥姥住在女儿女婿家很难继续与洪水退后的窑上村党组织保持联系,因为人们思想非常封建。一个寡妇跑来跑去参加窑上村党的活动易遭非议。 姥姥迫于压力不再回老家窑上村参加活动,无奈脱党。姥姥本意非常珍惜自己政治生命。姥姥一生坎坷劳累从未抱怨懊悔,唯此例外。我曾亲见姥姥和其他党员的亲戚朋友谈及党籍,深感无奈和内疚,姥姥说作为党员对不起党组织。
1948年母亲17虚岁结婚。婚后六年的1954年,母亲妊娠反应很大,精神和身体状况迅速恶化。姥姥立即赶到北京照顾我母亲。后来母亲病情越来越重,住进了地处王府井的北京协和医院。母亲已经弱不禁风,加上婚后生活极不如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拒绝治疗。姥姥白天给人家当保姆糊口,每晚乘车走路赶到协和医院开导和照顾我母亲,让我母亲往宽处想保住身体。开始并不见效。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知姥姥跑了多少天走了多少路, 双脚肿得非常厉害,用母亲原话讲肿得像狗脑袋那么大。 最后姥姥的一片苦口和一双肿胀的双脚感化了母亲,打消了她轻生的念头。 多少年后我亲耳听母亲讲过当时如果不好好活下来就对不起我姥姥,为了姥姥也必须活下去。母亲开始配合治疗慢慢恢复了健康,同年10月生下我姐。姥姥用自己的大爱给了我母亲第二次生命,也保住了我们这个家。人在干天在看,17年后的1971年,我姐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协和医院(文革时期改称反帝医院)护士学校毕业后分到妇产科儿科当护士,妇产科主任就是大名鼎鼎的专家林巧稚医生。 20年后的1974年姥姥急患消化道出血拉黑便危在旦夕, 按照医疗规定姥姥只能到附近条件很差的区级医院治疗。但作为协和医院工作人员的亲属,我们直接把姥姥送到协和医院享受即使现在也是中国最好的国家级医院的医疗条件抢救治疗,把姥姥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姥姥与协和医院的境遇貌似巧合实为善报。
自1954年始,姥姥绝大部分时间都和我家一起生活。母亲1954年生下我姐,1957年生下我,1960年生下我妹,1963年生下我弟。母亲自1952年从河北廊坊入京一直到1978年,大部分时间从事临时工补贴家用无暇看顾孩子,我们四个孩子全靠姥姥一手拉扯养大。我们家7口人就住一间12平方米小屋,父亲在家门口搭制一间七八平方米小屋。一到雨天姥姥必须把煤球炉子搬进屋里烧水做饭。姥姥做饭很好吃,能粗粮细做。所有人都喜欢吃姥姥做的饭,特别是在那个缺油少盐的时代,能把饭菜做得有滋有味如此之香更显难得可贵。按手艺讲姥姥的烹饪水平比很多饭店的厨师高得多。由于父母收入仅够吃喝,我们就穿姥姥和我母亲缝制的衣服和布鞋。姥姥先打出浆糊把旧布头破衣服弄成整片层层粘在案板背面放到外面晒干,再把晒干后的一整层厚布剪成若干片用来纳鞋底和缝制鞋帮,把买来的条绒布剪成鞋面和鞋帮缝在一起,最后把鞋帮绱在鞋底上。最大的体力活是纳鞋底和绱鞋帮,需要的工具包括锥子,大针,甚至小钳子都要用上。布鞋最大好处就是吸汗,不像胶鞋塑料鞋烧脚。现在有钱人专门花高价买布鞋穿,我们当时没钱买胶鞋,只能穿布鞋,反而提前了“高消费“。只是苦了姥姥和母亲,针针线线不知浸透着姥姥和母亲多少汗水。我妹上小学时家里买不起书包,姥姥和母亲就把父亲发的劳动布手套拆开拼缝成一个书包,既好看又结实,一用就用到了我妹小学毕业。姥姥自己穿的大襟衣服永远是自己裁自己缝,衣服不肥不瘦很合身,熨烫得干干净净非常得体,姥姥还是一个穿戴非常整洁的人,姥姥喜欢穿的白色袜子永远洗得一尘不染,很有职场风范。除了穿衣吃饭的其它家务事,姥姥也是里里外外一把手。当时家里炉子烧的是易碎的煤球,平均每买一百斤煤球就会碎出30斤煤面,姥姥就把煤面掺水和在一起拍成大饼贴在外面砖墙上,煤饼干了以后取下来砸成小块燃烧。姥姥是我家事无巨细的生活大总管。
我妹生于1960年全国连续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名叫克服,意为克服困难,我妹是喝姥姥喂的米粥糊长大,从未吃过奶粉鲜奶,除了最奢侈的一次家里开工资后买了一盒糕干粉以外,顿顿米粥糊口。现在也很难说清喝粥糊与智商高低有什么关联。我妹长到5岁6岁时常常在盛夏给坐板凳的姥姥扇蒲扇解暑,姥姥高兴无比。上学前姥姥总觉得女孩叫克服有点男性化不妥遂改名克荣。上世纪60年代初期口粮不足家家经常将菜和面混合在一起吃,姥姥认为孩子处在长身体的时期再苦不能苦孩子,再饿不能饿孩子,基本顿顿给6岁的我姐三岁的我和一岁的我妹吃纯粮食不搞瓜菜代。我们吃纯粮的代价只能是姥姥和我父母吃糠咽菜。姥姥喜欢吃北京小吃炸糖耳朵,我妹小时候一次专门给姥姥买了4个,姥姥说不吃留给了我妹。我妹误以为姥姥不爱吃,自己就一口气4个全吃,一下吃伤了多少年都不敢再吃糖耳朵。其实姥姥是舍不得自己吃,把好的吃穿全留给了孩子们。
母亲1963年3月10日生下我弟9天后,我弟晚上高烧不吃奶,父母束手无策,姥姥当机立断抱起孩子和我父亲一起去永定路医院看病。永定路医院诊断后无力医治建议立即乘公共汽车到北京儿童医院治疗。我姥姥和我父亲乘坐38路末班车到了礼士路站,38路公共汽车司机知道事情来龙去脉后,主动要求其他乘客下车后直接把汽车开到礼士路北面的市儿童医院。多好多善良的汽车司机!医生诊断皮下坏疽当夜立即手术。幸亏抢救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从儿童医院出院后正值3月下旬春寒时节,姥姥连续20多天每隔一天就抱着我弟步行单程6公里远到永定路医院换药。可以想像49岁的姥姥抱着将近满月的我弟步行往返12公里该有多累。我弟的第2次生命全靠姥姥的辛劳所换。十年前姥姥救了母亲和我姐,这次救了我弟。姥姥大慈大善功德怎量?
该文作者1957年出生于北京,是察右中旗人的亲戚,现从事进出口贸易工作。
【本期幕后】
策划:敏敏
编辑:敏敏
校对: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