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太极拳说十要》有关松沉的心得体会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太极拳说十要》中的第三要和第五要中指出,要“松腰”,要“沉肩坠肘”,本人理解就是“松”及“沉”。首先是“松”,练拳时全身放松,所有的关节、肌肉均放松。特别是要松“腰胯”。因为“腰胯”为一身之主宰,“腰胯”松了,两足才有力,下盘才稳固,腰腿之力才能相连。下面是学习《太极拳说十要》有关松沉的心得体会。
 杨澄甫宗师常说,“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还说,“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处必于腰腿求之。”本人多年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也深有体会,所有动作皆由腰胯带,就是腰胯先动,四肢才动。如出右拳,不是手先动,而是腰胯先动。
  要认识松“腰胯”,首先应懂得什么是放松。
  要放松首先从身法上要做到肢体柔顺,不僵滞,周身非常协调;在呼吸上做到和畅自然,不短促,不气喘;在面相上不紧张;在动作上自然和谐,不是参差不齐。能注意这几方面并尽量做到,就初步达到太极拳放松的要求。僵滞、短促、紧张、参差不齐等,都是练习太极拳不能放松的表现。
  怎样做才能达到松“腰胯”呢?
  首先要弄清楚太极拳的腰在哪里,才好讨论腰如何来主宰。太极拳家所说的腰,应该包括人体躯干肋下胯上部位。具体从医学角度上来说,应是腰椎至尾椎这个范围,包括腰椎、骶椎、尾骨、双髋关节、骨盆及其附着的肌肉、神经、血管等。要松腰胯,具体做法是先“顶头悬”,因为腰椎上接胸椎及颈椎,是上下一条线的主要负重部位,能顶头悬,这条线就能放松,上下就能无形中被拉长。接着配合呼气、沉肩胛、松落胸背肌肉、松腹,使气落丹田、沉于骶髋,再贯于两脚心。因脊椎拔长,腰部松活,也使周身关节和肌肉放松,腕、肘、臂、胸、腰、胯、膝等也无一处无放松,无一处留有丝毫之拘滞之力。从而使两足有力,下盘稳固,并产生腰腿之力相连之感。
  其次是意念上要放松。
  意念上不放松,就是紧张,初学太极拳时很容易紧张,思想上紧张,动作上就僵硬。所以练习太极拳时要做到思想上不紧张,要顺其自然,这样意念上就能放松。要做到松,不仅要有老师指导,自己也要不断学习、练习,细心揣摩。但要注意松不等于软弱无力。人体的各部位活动是对立统一的,有张有弛,有时候是分散的,通过放松,使肢体各部位成为一体,节节贯串,劲力由脚而腿而腰而肩达于手指。意念上的放松,还要依赖于一开始学练太极拳,一定要先按照规则要领去进行,按照规则要领把动作做得规范标准,加上多练,力求熟练,动作熟练了,脑海中就不会因忘记动作顺序、进退顾盼而慌忙,而注意是在意念上,以意来领动作,自然就有了太极味了,自信心也增强,临场也不会心跳加速了,自然就能达到内外都放松了。但有时静时很放松,一动起来某些地方就紧张了。这就需要处理动中求静问题了。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在运动中求静不仅是技术要求问题,也是意志修养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逢练拳,从起势开始,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要自然稳静,找灵感。候稳静之后才动作,并在动作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之稳静分散了。
  三是沉。
  沉是建立在松的基础之上的。能松然后才能沉,能沉然后才能坠,能坠然后才能有力。能松、能沉、能坠,则力能贯之。多年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深深体悟沉的意义重大,逐渐认识这套传统杨式85拳必须做到“逢转必沉”。我觉得这四个字是反映传统杨式太极拳区别于其他各式太极拳的又一独特风格。“逢转必沉”突出了沉劲,不只是表现在某一拳架动作上,而是贯穿在整个套路的全过程之中。其中“逢转必沉”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性表现。练传统杨式太极拳必须打出沉劲,如果打不出沉劲,那也打不出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味道。如传统杨式85拳中的“倒撵猴”一式,这个动作就是“逢转必沉”,发沉劲的典型拳势。此外还有单鞭、云手、搬拦捶、野马分鬃、搂膝拗步、转身蹬脚等等,凡是有转身的动作,几乎都有下沉的身势。另外,传统杨式85拳中另一最明显的技术:“实脚转”也有别于其他太极拳。“实脚转”也是一种沉劲。实脚转身时,首先注意收沉实腿之胯,膝盖随沉胯稍后移,使小腿垂直于脚面,减轻膝关节的压力。身体重心,着力点由实腿涌泉穴微微向脚跟后移,这样不仅有利于实脚碾转,而且小腿垂直时,由于腰胯微收沉后坐,由实腿的大腿承担大部分体重,也有助于分散减轻膝关节的压力,不至于产生膝关节韧带劳损。
  前面重点谈了学习《太极拳说十要》中的松与沉的体会,其重点还是在于“松”字上。杨澄甫宗师常在练拳场中不断地强调松。可见松之重要。
  松为第一要义,松功之要,重在精神。真正做到无思无虑无杂念。要以先天意气之功,将全身各关节,节节伸开,并以意气贯注其间,这样才能得到伸筋拔骨之功效,才能通过松练出沉劲。松是沉的必经阶段,反过来说,沉劲又是对松功效果的检验,松得越好,沉的就越好。有了松沉劲,出手才有穿透力。
  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说十要》,是学习传统杨式太极拳必读之理论,它论述言简意赅,解释清楚易懂,是理论经典。《太极拳说十要》中的“虚灵项劲”“含胸拔背”“分虚实”“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等不能截然分开,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因此,“十要”中的每个要领都不能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比如“含胸拔背”动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受到“虚灵顶劲”动作质量好坏的制约,头“悬”不起来,则拔背拔不起来,“含胸”也难做好。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0)

相关推荐

  • 技术探讨 :杨氏太极拳“闪腰”到底要不要“拉肘”

    文/ 檀训亭 近日,在网上看到有位名家在教练杨氏太极拳白鹤亮翅转左搂膝拗步,右手下落时还有一个"拉肘"的动作.作为杨氏太极拳的传承者,不敢苟同.回忆杨家师父授拳的情景,又仔细看看老 ...

  • 杨澄甫式太极拳简介及视频

          杨澄甫式太极拳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其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随着时代发展的要求,杨健侯将其中 ...

  • 杨振基宗师谈如何学拳练拳教拳

    太极拳的江湖太大了,人海茫茫,像我们这样热爱太极拳的人,此生能够遇到杨家真人--太极宗师杨振基师父,真是三生有幸!通过接触.学习.得到宗师的教诲,深刻领会.认识杨家太极拳.只可惜宗师在世时,没能刻苦用 ...

  • “如何做一名合格人民教师”--学习《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心得体会

    ​     通过一下午的教育学习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新的认识.身为一名新任职的体育教师,通过对<纪念白求恩>和<为人民服务>的学习我感受到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 向白求恩学习那种 ...

  • 太极拳松沉十五法

    太极拳松沉十五法

  • 太极拳的松沉劲

    我师爷李雅轩先生谈到松沉时说:"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无论练拳或推手,总要以脚下松沉稳固踏实为第一,否则一切全谈不到.千要紧,万要紧,是身 ...

  • 太极拳这样练,很快就能体会到“松沉”

    "松",是太极拳练习中最核心的一项要领,而"沉"是太极拳的运用中最基本的法则. 练太极拳时,如果放松不下来,身上就会有僵劲,一旦身体僵硬,就会出现运转不灵,做不 ...

  • 太极拳是用盆骨来打人的!十二种松胯状态的练法与用法!

    推荐阅读 经典原创文章:鹅梨帐中香的前世今生 近代太极拳重要人物杨露禅,教了吴全佑功夫,是为吴氏太极拳之始,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吴全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 ...

  • 练好太极拳松沉15个方法

    练好太极拳松沉15个方法

  • 为什么有韵味的太极拳总强调松沉?

    打太极拳需要放松,就像赛跑需要速度.跳高需要弹跳.推铅球需要力量一样.说白了,太极拳是一种在放松状态下进行的运动. "通者不痛,痛者不通",放松就是使肌肤关节处处张开,周身通经活络 ...

  • 太极拳的松沉劲是这样练出来的?受益匪浅!

    放松是要神松.意松.气松.形松.松的意思是松展.松柔.松沉.松通.松空.松开.而不能松懈.松瘪.一定要在静中松.在松中静,在松中沉.在沉中松,松要松得透,要一松到底.逐步达到通.空.开.通就是上下通. ...

  • 练太极拳如何让气息松沉到脚底?

    郑曼青前辈说:"周身轻灵,其根在脚." 在练太极拳时,能把劲力.气息松沉到脚底,其实就是太极拳的一种高级练法,如何做到呢?郑曼青前辈告诉我们:"松沉为连贯性动作,松得几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