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亲密无间到亲密有间,聊聊入园分离焦虑(下)--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三十八)
【观心阁会所】
1. 用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面对焦虑
孩子很喜欢玩游戏,大概在两岁多开始,就会发现孩子喜欢玩类似角色扮演的游戏了。比如自己来当故事中的某个角色,爸爸或者妈妈当另外一个角色,孩子会乐此不疲,玩了一遍又一遍。
当孩子在遭遇入园焦虑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样的角色扮演游戏,帮助孩子在游戏中释放不安、恐惧或紧张的情绪。有个很经典的角色扮演游戏,不少家庭中都有上演过,那就是“打针游戏”。孩子当医生,父母当要被打针的孩子,一遍又一遍的给父母打针,嘴里甚至还会念叨着曾经打针时,父母或者医生对他说过的话。其实,孩子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释放了她对打针的害怕和不安情绪。
刚入园的孩子,也会回来要求和父母玩这样的游戏。孩子当父母,父母当要送去上学的孩子。
我记得去年有一阵子,我们家孩子很喜欢和我玩这个角色扮演,他来做妈妈,而我来扮演他。他学着大人跟他说话的口吻对我说:我要去上班咯,你要自己去上学哦。要离开的时候,还会问我,我要走了,你会哭吗?我发现,当我回他我不会哭的时候,想想并不满意。而我也觉察到,我说不会哭其实并不符合现实情况,更多的是想利用游戏来引导他上学不要哭。这时,孩子也会不能很放松的进入游戏,所以,当我们跟孩子玩这样的角色扮演游戏时,值得注意的点是,抛下引导和操控的目的,完全的跟随孩子,让孩子来主导游戏,而父母更多的是去配合和尝试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
所以,那阵子孩子内心压力很大的时候,他会通过这样游戏的方式来一点点释放他的隐蔽的焦虑感。有时,他还会要求来扮演老师,我来扮演学生,通过这样的游戏方式,我还能了解到他在学校生活、学习的真实情况。
关于游戏的这个点,有不少妈妈们都看过“游戏力”这本书,对吧?这本书里说,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事情,我们和孩子之间是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过渡的。比如《游戏力》译者李岩老师,在书里分享了一个他如何使用游戏的方式安抚和缓解他女儿的入园焦虑的故事:
女儿是两岁八个月上幼儿园的。头三天的新鲜劲儿一过,第四天就在幼儿园门口上演了“生离死别”。这天晚上接她回家的路上,她就主动发起了“上幼儿园”的游戏,并且要扮演爸爸,而要我扮演她。假如按照我以前的思维模式,我一定会扮演一个“懂事”的小孩,在幼儿园门口“主动与爸爸告别,然后高兴地跟老师进去”。但是按照游戏力的原则,我就该扮演一个哭闹粘人的小孩,而且要演得比女儿的实际情况更夸张。这样能行吗?说实话,我当时心里实在没底。
我强忍着自己的担心,呆板地“哭着不让爸爸走”。相比之下,女儿的入戏能力真可以称得上天赋,因为她活灵活现地背出了台词——早晨我对她说的话:“宝贝,我一定会来接你的。等你吃完晚饭,我就会站在门口等你,然后咱们一起去游乐场。来,亲一下,我去上班了。”亲完我,她转身就走。
当然,游戏力不是速效药,并没有在第二天产生神奇效果。之后的三天里,这个主题不断上演,女儿轮番扮演爸爸、妈妈、和老师,而我当然一直扮演着哭闹的小孩。不过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之后的表演也就生动了很多。
第四天时,她突然决定扮演自己。我脑筋急转着:“我是否该扮演一个成熟的大人,利用这个机会再对她强化一些道理呢?”显然,游戏力不这么认为。
“我不要去上班!我会很想你的。”我虽然这样演,但心里依然忐忑不安:这样不是在加重她的焦虑吗?
“爸爸,你要负责去上班,我要负责上幼儿园。”女儿一脸坚定地说。
我喜出望外,但此时必须忍住兴奋,继续不情愿地说:“那我什么时候能来接你呢?”
“我吃完晚饭,你就可以来接我。”
我假装还是不放心:“真的吗?那咱们拉钩儿。”
第二天在幼儿园门口,真实上演了头天的游戏:我粘着她,而她给我讲要上班的道理。最后,拉完钩儿,亲一亲,她自己就大踏步地跟着老师进去了。反而是站在门外的我,心里此时空荡荡的。
2. 给孩子的爱箱加满爱
孩子放学后的接园时刻,也很重要,甚至有些文章将这个时刻称为“重逢”。 这个时刻,不仅仅只是父母又与孩子见面了,而是更多与孩子在情感层面再次联结。这个点呢,《游戏力》书中有个“蓄杯理论”,我们可以参考:作者科恩博士曾在文章中说:”每个宝宝生来都带着一只空杯子。而为人父母的责任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往里面填满“爱”与“亲密”。当宝宝的杯子被填满时,他就是快乐的、安静的、清明的、乐于合作的。
相反,始终怀抱空杯子的宝宝,总是闷闷不乐、异常淘气,甚至连睡眠也很不踏实。“在孩子入园焦虑期的阶段,父母其实可以参考这个理论,因为孩子与家人分开一整天了,有的甚至还是被强行分开的,内心中对爱和亲密感的需求会有很大的渴望,当再次与孩子见面时,我们可以及时为孩子的爱箱提供爱的补充和滋养,与孩子重建联结。
从接园后一直到第二天早晨送园,这个时间段就是重要的“蓄杯”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一天没有见到家人、带着很多心理压力的孩子,有时会以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来释放他们的情绪压力。父母应尽可能在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通过持续不断地关爱性的举动,来帮助孩子修复心理上的伤痛,同时给予孩子积蓄能量来面对第二天的又一次“分离”。
我记得我孩子去年刚入园那会,他除了会在家人离开时哭一会,据老师反馈说,几乎是班里最懂规矩的孩子,甚至在很多方面是其他小朋友的学习榜样。而我根据他回家后的表现推测,他在学校虽然是很多方面做到甚至超过老师的要求,但是他的心里压力是不小的。所以,就在某一天我下班回家看到,一向知道画画要画在墙上专门的黑板上的孩子,那天他将家里画了个遍。地板上、整面墙、甚至画到了客厅,老人很生气也很不解,觉得该教育一下,而我深知,孩子正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甚至是发泄他的内心压力和紧张焦虑、甚至有对家人送他上学的不满情绪。
所以我并没有侧重去批评他的所作所为,而是更多的去倾听和关注他的感受,给他内心里缺失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因为只有让孩子感受到,不管他如何,他都值得被爱,不管他有怎样的情绪表达,都是被允许的。孩子所谓破格的行为才能被“治好”。
所以,父母带着一颗理解的心,去看待刚入园的孩子的一些特别行为,可能更能够给到孩子渡过这个时期的勇气和力量。
3. 孩子的分离焦虑引发了我们自身的焦虑
聊到这点,大多数的妈妈都会中招。孩子入园了,我们往往比孩子还要焦虑不堪,甚至痛苦纠结。有不少妈妈讲到这个话题时,说的都是孩子还没上学呢,就已经焦虑的开始做各种应对准备了;有的是孩子这几天好端端的上学去,却又开始担心好奇心过去后,分离焦虑来了怎么办?有的是正在面对孩子来势汹汹的分离焦虑,每每看着哭喊的孩子被抱进教室,自己内心痛苦不已,躲在墙角哗哗流眼泪、对孩子感到自责内疚的不在少数……
不瞒各位,我曾经也是这样一个苦情戏里的妈妈。而且以上所举的这些常见的情况,都在我身上发生过。我是一个有严重分离焦虑的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这些年里,令我最恐惧和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和孩子的分离。我记得在我孩子不到两岁的一次,我第一次离开他去成都上课,在离开前的一个月内,我做了我能想到的所有分离准备工作,所以离开的时候孩子是坦然面对的,快不行的人是我自己。我深刻的记得离开前我在卫生间里,全身颤抖到站立不住,得用双手支撑着洗脸台才能站稳,心跳快到难受,最后强忍着和家人说再见后,钻进出租车出发机场的路上,哭成了泪人。
现在说这段,已经能很轻松了。但是当时的那种沉重和惨烈,我依然能记得很清晰。举这个例子呢,就是想告诉大家,像我这样有严重分离焦虑的妈妈,如今也能比较镇定的应对孩子的入园焦虑了,给各位妈妈们一些鼓舞和安慰。
在孩子的身上,真是印证了那句话,妈妈的内心戏,孩子会一分不少的演给你看。因为我的分离焦虑,我孩子在转园到一所爱与尊重的幼儿园之后,他的分离焦虑期长达半年。这真是对我自身巨大的考验。
因为这几年一直都有在学习成长,我很早就知道自己有分离的人生功课,因为小时候经历过数次被妈妈突然抛下,半夜一个人在家等待妈妈消息的经历。所以在我生命深处,分离对我来说充满了恐惧、无助、痛苦和愤怒。正因为有这样痛苦的体验和经历,所以在和孩子面对分离时,我很容易就把自己小时候所压抑下去的那些感受投射给他,以为我离开或者送入园,对他来说,也会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我听过不少妈妈说到这点,虽然每个妈妈的过往经历不一样,但是自己有分离功课的妈妈们,很容易就将自己曾经的受害者形象投射给了自己的孩子,认定孩子正在经受我们曾经所经受的,也是一个受害者。
当我们一旦认定孩子正在经受苦难,而这个苦难又是我们自己一手创造的时候,我们就会止不住的内疚、自责。这是很多妈妈害怕面对孩子入园分离的第一道关卡。这些自责、内疚会让我们认定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
所以,如果孩子的分离焦虑引发了我们自身对分离的恐惧,真正能帮助到孩子的,并且成为妈妈完善自我的成长机会的,就是妈妈需要面对自己的分离功课,而不是像小时候那样,继续打压和否定自己的情绪。我没做妈妈之前,对分离的焦虑压的挺深的,当了妈妈之后,再加上体会过与孩子的分离,我才看见了自己曾经压下去的那些情绪。这股情绪被我压的又满又深,我这几年在怀众有在上王老师的心理疗愈的课程,主要就是在处理我的分离功课,当那些被压下去的情绪得到承认后允许,重新去体验那些儿时的经历时,每一次我都哭的翻天覆地。
每一次哭完,都会觉得身上沉重的包袱卸下了一点,也能更加清楚的看见自己是如何将自己压抑的东西投射给孩子。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坐在观众席看剧的人,看着剧里的主角是如何卖力的演戏的。只不过,这个看剧的人和演戏的人都是你自己。当你可以从你的剧目中走出来,就能更清明的看见一些真相了。
比如,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内在小孩,他是一个独立于你之外的,有着自己感受和思想的真实孩子。当我们不去投射我们内在东西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做到清楚的感知孩子当下所经历的情绪是什么?程度如何?他真实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帮助?我们可以在多大范围内,尽可能的给到孩子所需要的支持呢?做不到的部分,我们该如何面对和处理,才是对自己和孩子的尊重,等等。
可能有些妈妈会说,我小时候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分离创伤,可是我还是会被勾起很多的情绪,是怎么回事?这也许有可能是孩子入园分离过程中的某些片段或关联的场景,引发了你曾经经历过的类似经历,比如你可能会想到,孩子在学校可能会被老师凶啊、或者害怕孩子在学校交不到朋友啊、或者就是你见不得孩子悲伤难过的哭泣。因为这些都会让我们认为自己不够好,是个不好的妈妈。但当我们把这些会勾起我们情绪的事件看作是一种了解我们自身的线索,这就会成为疗愈和成长我们自己的契机,这也就是我们一起和孩子成长的意思。当孩子入园过程中的某个行为引发我们内心的动荡时,我们先不要急急忙忙的打压下去或者扔出去给孩子,我们可以做的是跟这份感受在一起,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是什么,听听看我们在害怕担心什么?这份害怕担心似曾相似吗?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经历让我们体验到了这些不舒服的感受?我们甚至可以去找懂得倾听的人来陪伴自己,在安全的环境下去经历那个情绪,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让情绪随着文字流动出来,这些都是很好的能够去了解自己的方式,我们自己的情绪需要被自己看见、理解和接纳,新的经验才会在情绪的松动中产生,最终愿意去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
这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这里面有我自己走过的弯路摸索出来的经验总结,也有我现在还在帮助自己继续学习成长的工具、技巧的分享。这次的分享更加的侧重妈妈们的心态。有句话是,孩子是照见父母内在的一面镜子,孩子是来引导我们完善自我的天使。未来和孩子共走的时光中,必定还会有比入园还更加不容易的经历,没关系,只要我们愿意抱着一颗成长开放的心态,相信所有的际遇都是来让我们变得更好、更完整的礼物。
前三十七期的微信群分享文字稿可点击以下链接: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一个人在战斗,但其实是三个人在斗争——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
我们都一样,我们都无罪,我们都在爱中--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六)
根轮和顶轮之间就是我们在人间修行的道场--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八)
当我们知道为何的时候,如何就不是问题--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十)
生命那么短,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十二)
借由认识你的性来认识你自己--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十三)
在关系中看到自己(上)--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十五)
在关系中看到自己(下)--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十六)
孩子叛逆,父母应该怎么办--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十七)
了解二孩相处之道,让同胞关系更融洽--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十八)
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父母该怎么办?--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十九)
怎么避免孩子出现重大心理问题--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二十)
警惕!别让标签毁了你的孩子--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二十一)
这样听和说,和孩子真正心贴心--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二十二)
沉迷游戏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解析--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二十五)
帮助孩子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好习惯--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二十六)
欢迎来到一年级(家长篇)--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二十七)
欢迎来到一年级(孩子篇)--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二十八)
时间去哪儿了?(2)--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三十)
大自然与孩子—长颈鹿书房户外课里的故事与自然疗愈--怀众官方微信群微课分享文字稿(三十一)
文字整理:嘉佳
文字校对:情子
文字编辑:Bonnie
音频整理: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