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里尔克到鲁米:“在我来到这个世界的地牢之前,我一直和你在一起”

#1105#

天才少女蒋方舟发了条微博。一张照片,照片里是文艺青年们心目中经久不衰的温柔情痴,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两个句子。句子里说:“我们都在坠落,这只手也在坠落,大家都得了一种无法抵抗的坠落症。但是永远有一个人以温柔的双手,把所有人托住,坠落因此失败。”她配文写道:“所以爱并不是两个人一起顺着生活的惯性水往低处流,而是catch me when I fall吧。”

完全没有出乎意料,它被解读为爱情诗。这也是二十几岁时的我,对里尔克几乎唯一的解读方式。许多年里默默观察太多他的拥趸,对他这一类的诗,多半都划归爱情。对于见仁见智的文学作品,种种解读倒也都无可厚非,其中或许并无对错,但,一定有理解的层次浅深,它与个人世界观的展开面成正比。

譬如二十岁。 “挖去我的眼睛,我仍能看见你,堵住我的耳朵,我仍能听见你;没有脚,我能够走到你身旁,没有嘴,我还是能祈求你。折断我的双臂,我仍将拥抱你——用我的心,像用手一样。箝住我的心,我的脑子不会停息;你放火烧我的脑子,我仍将托负你,用我的血液。”读到这一首,二十岁的我,满心满眼是里尔克对恋人莎乐美噬骨煎心的苦情与忠贞。十年后再读,全篇只见无关情欲的“信念”二字。不是别的,而是与宗教相关却不限于宗教的那一种信念。

信念,当然也有一部分评论者察觉到这个层次。这并不难,简单了解里尔克的生平就能知晓这是一位基督教徒,何况他1898年的《基督降临节》、1905年的《祈祷书》,这样信仰昭彰的作品。

以下试图谈一谈的,正是这个层次。

关于里尔克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奥地利诗人。诗歌界的风云人物,他的诗曾深受诗歌爱好者的喜爱。早期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1897年遍游欧洲各国,其后,他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写作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抗议,对人类平等互爱提出乌托邦式的憧憬。

但是在谈论这个之前,需要先来达成一个共识。

当年熟悉里尔克的朋友,或者里尔克自己,曾说他“绝对不是一个基督教徒”。我想我能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让我们先回到“宗教”这两个字的原本含义。字典当中,宗,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教,教育、教学、教化。人类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这是“宗教”二字本身的含义。简单明了指出,宗教的实质是教育,所以“信仰”绝不是指各种门派和偶像崇拜。所谓信仰,无非真善美慧。

里尔克说自己绝不是基督教徒,他想要说的其实是,自己并非某个偶像或者团体的门徒,也不感兴趣各种门庭差异所带来的冲突与争斗,他所信仰的,是真正的宗教:爱。不是男女相互占有的狭窄欲爱,而是广博深远的慈悲之爱。

所以如果对于宗教与信仰的基本实质,能够认同上述这一点,那么接下来所要说的,你一定容易理解。

不谈那些枯燥复杂的文学流派,更不是要讲述宗教起源论之类,想要说的是,关于“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哪?”这样近乎无解的人类原始连问,竟然能够在诗人的作品中窥见端倪。

“你”是谁?

我不是在问你是谁,而是想聊聊里尔克诗中有些“你”是指谁。

“在世间万物中我都发现了你。”

“我的看不见的风景中最美的部分,是你使我为看不见的天使所认识。”

佛经当中常见“法身,自性,真如,智慧,佛”这样的词。这五个词,是同一个含义的不同表述。“上帝,真主,真理”,也是同一个词。关于佛与上帝,古往今来多理解为数千年前证悟真理的那两位圣人。如果深入研读过经典,终究会发现,佛与上帝,并非在世之时、涅槃之后供人瞻仰礼拜的具体人物与塑像,而是指宇宙的真实面貌和自然规律,也就是通俗所说的真理。这样的表述似乎过于抽象,简单地说,一切使你觉悟的事、物、瞬间,就是佛与上帝、智慧与真理。基于这一点,你就找到了读里尔克的门径。

“是你使我为看不见的天使所认识”,这“看不见的天使”,是人类本来具足的圆满智慧中无数细小的智慧,譬如在慈悲心的指引之下,消解一段恨意,自心当下便与慈悲这“看不见的天使”同在。

“在世间万物中我都发现了你”,如果在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春去秋来,甚至流水清音中得到启示,譬如于死亡中理解世事稍纵即逝,富贵烟云过眼,也就难以落入追名逐利的枉然,也就发现了“你”。

他的作品中太多这样的“你”,指的正是无处不在的真理和智慧。

如果仍然难以理解,或许我可以为你介绍另一个人。

这个人,是13世纪波斯著名的灵性诗人鲁米。鲁米在波斯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与菲尔多西、萨迪、哈菲兹齐名,有“诗坛四柱”之称。关于“你”是谁,他的诗,更为纯粹直接。

“我捂住嘴,用一百种沉默的方式对你说话。”

“当我说出你这个字,我的意思是,一百个宇宙。”

是的,如你所见,他说,“你”,是指整个宇宙、大千世界。

我是谁?

了解诗中那些“你”是谁,再来追问“我是谁”就容易许多。我是说,在名字、身份、种族、性别之外,我究竟是谁,真正的我是什么。你会发现,在鲁米的诗中,这个天问的答案清晰明了。

“我不是这身体,也不是这灵魂,

不是稍纵即逝的影像,

不是概念、思想、精神意象,

也不是情绪和心智的迷宫。

我是谁?

一个没有起源的意识,

不是诞生于上天,

也不是诞生于这尘世。

我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

一颗在神圣自我的皇冠上的宝石,

一颗在天空中闪闪发光的恒星。”

我,不仅仅是这具肉身,在“我”的肉身之中,有灵魂,在灵魂的终极之处,是恒常不灭的真理,“我”的本源,正是那个无生无灭的真理。

所以你可能会发现,“你”的本质是真理,我的本质也是真理。这便是佛法当中所阐述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陀与上帝,是那个已经觉醒的我;我,是尚在迷惑颠倒中的未来觉醒者。他们是我的未来,我是他们的过去。

“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他因此惋惜地质问。

我为什么在此地?

“构成这世界的是我们对空无的爱。”

“你的任务不是去寻找爱,

而只是寻找并发现

你已在内心构筑起来的

一切反抗它的障碍。”

这两段诗里的“爱”,天差地别。前者是欲望,后者是真理。如果你读过一些宗教经典,不难接触到一个共同的表述,那就是无论哪一种宗教都在揭示: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由内心所投射在外界的影像。“构成这世界”的,是人们心中的种种私欲,它本质是“空无”的。譬如大到战争,小到个人之间的争端,无一不是源于各自心中累积的嗔恨。这一点或许让你无法同意:遥远的战争与我有何干系?这其中深刻迂回的逻辑,可以先放一放。重点是这些聪敏过人的写作者,竟发现了“世界并非生来如此,是我们自己玩坏了它”。

那么我来这里做什么?

回归爱。这个爱,不是指欲望之爱,而是对一切人事物的接纳。遭遇屈辱,正是因为自心难以接受屈辱,它因此一再重现,直到它在你心中如水消融。

是什么障碍我回归这种爱?

是“你在内心构筑起来”的那些东西。那是些什么?是冲突,占有,对立,偏见。如果能够在心中放下这些,人就回归到爱,成为爱本身。

“一切工作都会结束,除了爱。”这是此生唯一的任务。

我与世界,是什么样的关系?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

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

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

望着我。

这首《沉重的时刻》,在里尔克的作品中,知名度恐怕常年居于前五。

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有一首诗引在全书开始之前。用这首诗,来解读《沉重的时刻》,简直严丝合缝。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

每个人都是欧洲大陆的一小块,

那本土的一部分;

……

任何人的死亡使我

有所缺损,

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

所以千万不必去

打听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一切人的欢喜悲痛,是我终将到来的欢喜悲痛。我与这个世界,正是这样的关系。

归宿是什么?

“所有人都生活在异乡,所有的故乡都杳无人迹。”里尔克说的异乡,是指我们从来就未曾真正认识本来的自己。生活的表面熙熙攘攘,而那个真正的精神内核,却无人抵达。

“我是你迄今没有用过的四羽箭。”你从来没有发现和认识过“我”——天然存在于你内心、而不是任何人强加给你的真理。

鲁米接着说:

“在对和错的观念之外还有一个所在。

我会在那里与你相遇。

当灵魂在那里的草地上躺下,

世界就满溢得都没法谈论。

观念、语言,甚至彼此这个词,都没有任何意义。”

在这个黑白相间、善恶交织的世界之上,确有一个纯粹完满、毫无二元对立的世界。

我怎样去往那里?

“当你开始上路时,路就会出现。”你意愿放下那些对立与冲突,你自然而然在去往那里的路上。

因为,“你正在寻找的东西,也在寻找你。”

这些,是他们的作品之中,所潜藏的、所误读的、所忽视的真意。完成这些回顾,略有些许悲从中来,当我们频繁谈论“真理”,或许怎么样的谈论都只停留在概念和消遣,因为不屑于实践,我们始终不得其门而入。

只有如同失去护佑的孤儿那样喃喃默诵:

“在我来到这个世界的地牢之前,

我一直和你在一起。

我多么希望自己

从来没有坠入这尘世的陷阱。”

回到开篇,里尔克的那句“永远有一个人以温柔的双手,把所有人托住,坠落因此失败”,这个温柔承托住一切坠落的人,正是觉醒后的真理。无论怎样山穷水尽的人生,甚至恶浪滔天押赴断头台的那一个,只要一念幡然醒来,便是重生,并不存在真正的坠落和死。这个“重生”,绝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修辞。

这就是那些诗与诗人,如明月长存的意义。

END

(0)

相关推荐

  • 雏菊的诗(十八)

    总第336期 母亲只要我回家居住时,午夜梦回,总要起身来女儿卧室探视熄灯.这是她的慈心,是好奇心,也是习惯使然.脚步如猫,轻轻突然探头进来,常常吓得专心看书的人出声尖叫,每有怨言,怪她不先咳一声也好. ...

  • 蓝蓝评阿巴斯诗歌 | 对世界报以缓慢而长久的凝视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 Abbas Kiarostami (1940.6.22~2016.7.5) 电影界艺术层次登峰造极的导演.剧作家.诗人,伊朗新浪潮电影开创者.一生拍摄22部电影,受到黑泽明.戈达 ...

  • 横竖三一宁:诗的自性论

                      作者:横竖三一宁 一本质 通过萨特我们见识了他对艺术的热切呼唤:但"我是本质的."这句话对于当下似乎仍是一个写作的前提.姑且不论这个" ...

  • 你与世界隔了一层记忆

    从无尽的渴慕中  里尔克(奥地利) 从无尽的渴慕中生出有限的  行动,象喷泉软弱地升起  又颤栗着迅速地弯下腰去. 可是,在这飞舞的泪珠里,  也展现了平时对我们不出一声的  我们自身那欢乐向上的力. ...

  • 波斯古代诗选

    点击上方↑↑↑ 蓝字"诗塾"关注我们 伊朗是一个诗歌王国,古典诗歌辉煌,在世界古典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诗歌也是波斯文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曾涌现出众多著名的诗人,创作了许多脍炙 ...

  • “不同于任何一波别的海浪”:阿多尼斯的诗歌与思想

    作者: 薛庆国   2017年09月27日 09:56   BFSU阿拉伯研究    1252    收藏 > > > > "不同于任何一波别的海浪" [编 ...

  • 【历史名人】连结着土耳其和塔吉克斯坦的伟大诗人鲁米!

    2019年6月18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妻子在杜尚别出席了一家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剪彩仪式.该中心是在土耳其合作与协调机构(TIKA)的支持下建成.该项目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建设一栋总面积为3 ...

  • 【文学】拉希多夫:图尔松佐达不仅是塔吉克人的米尔佐,也是乌兹别克人的米尔佐!

      米尔佐·图尔松佐达(1911-1977)       沙洛夫.拉希多夫 2021年5月8日,(杜尚别,夏冉译)为纪念塔吉克斯坦近代伟大的诗人米尔佐.图尔松佐达诞辰110周年(1911年5月2日出生 ...

  • 治低白蛋白症方〔组成〕淮山30克,苡米1...

    治低白蛋白症方 [组成]淮山30克,苡米15克,鳖或龟约斤许. [用法]煲汤或炖服.每周1-2次. [功效]健脾填精. [主治]低白蛋白症或A/G比值倒置者.

  • 里尔克:唯有爱才能理解艺术的寂寞

    ▲ 音乐与美文的跨界混搭,你有调,我有谱. 唯有爱才能理解艺术的寂寞 ◈ | 里尔克 艺术作品源于无穷的寂寞,批评难以企及其真谛.只有爱能够理解它们,把握它们,公正地对待它们.--每当面对这样的探讨. ...

  • 里尔克:我们需要倾尽一生去学习爱的能力

    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与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所以一切正在开始的青年们还不能爱:他们必须学习.他们必须用 ...

  • 蒸鱼原料:草鱼或鲫鱼700克、泡姜米50...

    蒸鱼 原料:草鱼或鲫鱼700克.泡姜米50泡.萝卜粒50克.泡青菜粒50克.泡辣椒末50克.姜米20克.蒜米20克.大葱颗20克.藿香碎10克.芹菜粒20克.味精5克.鸡精5克.白糖50克.醋50毫升 ...

  • 鲁米|致所有迷失的灵魂

    迷者师渡|悟者自渡 当 下 · 合 一 致所有迷失的灵魂,醒来吧!"世界"让我们和灵魂做朋友. ////////// 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 Molana Jalaluddin R ...

  • 里尔克说——

    学习里尔克 刺  猬 三十七度 ★图:凤舞 ★文:凤舞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奥地利诗人.出生于布拉格,早期代表作为<生活与诗歌>(1894).<梦幻>(1897).<耶 ...

  • 鲁米的诗 | 你生而有翼,为何喜欢爬行?

    鲁米 徐小黄正念微观 6天前 Earth PrayerSnatam Kaur - Ras 鲁米的诗充满了灵性,真理和神秘的美感,读他的诗,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你会感觉到,他的每一个字,都在抚慰你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