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论功行赏
取经结束了,虽然是残经,不过从一开始,重点都不是经。重点是取经人,以及取经人一路办的事。
再次回到灵山的取经队伍,虽然还没有任何职称,但是状态已经大大不同了。比如孙悟空,历经八十难,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了有慧根、有德行的一代高僧。再比如唐僧,经历了第八十一难瞬间顿悟,那就不是成为一代高僧的事了,直接立地成佛了。
比起上面两位的蜕变,猪八戒和沙和尚只有生理结构的改变,也就是吃不了人间的饭了,本性几乎没发生改变。小白龙还是当年的小白龙,一个熬得住寂寞,坐等职称的小白龙。如此可见,如来那顿饭果然不一般啊。比蟠桃会的饭有杀伤力。
如来得给大家一个交代,敢于质疑组织的金蝉子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事唐僧,为了防止唐僧再步金蝉子的后尘,如来特意告诫唐僧:你原先是我二弟子,因为不听我讲课轻慢佛法,所以你被贬下凡间,幸好转世之后又投入了佛门怀抱,取经有功,封为旃檀功德佛。
从唐僧的角度讲,他没有了前世的记忆,不知道佛经中有哪些可笑之处。他记住的就是要听话,否则就是贬下凡尘,再经历一次八十一难。旃檀功德佛这个职称,概括了唐僧起到的作用,想当初的金蝉子之所以会被贬下凡尘,就是因为他的非主流言论,会影响灵山的舆论导向。现在的唐僧又变成了正面教材,最起码天庭日报会报道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经成功,为南瞻部洲的道德建设操碎了心,跑细了腿。旃檀就是檀香,唐僧就像檀香一样,影响了很多人往正能量的道路上去。要不然佛家十方世界的三十五个佛祖席位,怎么会给唐僧一个旃檀功德佛的称号。
主角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出力最大,被封为斗战胜佛。这个称号概括了孙悟空波澜壮阔的人生。无论孙悟空能活几万岁,他的人生就分三个阶段:斗、战、胜。想当初不甘于平庸的孙悟空,与大自然斗,进入了水帘洞。与自己斗,四处求学。与天斗,大闹天宫。一直斗到被判刑,这才消停了五百年。从跟随唐僧取经开始,孙悟空的人生变成了战。有人会问,斗和战有区别么?当然有。不服所以斗,为信念则是战。简单说为了“你瞅啥”而打架,就是斗。为了保卫人民勇斗歹徒,就是战。在这个过程中,孙悟空战斗的对象不是妖魔,不是唐僧,不是队友,一直都是自己。孙悟空的战,就是修心的过程。起初的孙悟空格调低,素质差,见个老头都给人吹自己当过天庭认证的齐天大圣,老觉得自己天下无敌。要不是如来使诈,谁也赢不了他。渐渐地孙悟空逐渐发现了自己的渺小,再能打又能怎样?一个凡人唐僧就能念的他死去活来。连个废物猪八戒忽悠几下,唐僧都能念的他死去活来。当年的孙悟空狂躁、易怒。后来修持了乌巢禅师所传《心经》,这才明心见性,成为了一代高僧。到了最后,孙悟空能做到出口成禅,连科班出身的唐僧都甘拜下风。到铜台府那一节,孙悟空已经能熟练掌握了度人的手法,而不是再用杀人的手法。孙悟空立地成佛,真经也就在眼前了。一个暴力狂变成了佛,孙悟空战胜了自己,进入了人生的第三阶段:胜。他胜了,胜了自己就是胜了全宇宙。于是,在佛家的十方世界,孙悟空成为了斗战胜佛。
猪八戒是整个取经过程中意志最不坚定的,而且是意志越来越不坚定。每次组织上有考验,中招的肯定是猪八戒。无论是四圣试禅心,还是偷人家棉背心,猪八戒都表现的非常差。到老寇家吃几顿好的,连路都不想走。一开始猪八戒还斗志昂扬,遇见虎先锋还要打头阵。再到后来他最最羡慕的就是沙僧看守行李马屁的工作。说起猪八戒,就不得不提沙和尚。相比于猪八戒,沙和尚的意志就坚定多了。不过沙僧心机重,懂站队。从跟着唐僧配合猪八戒挤兑孙悟空,到死心塌地跟随孙悟空,老沙从不站错队。而且该装傻的时候装傻,该充楞的时候充楞,作为团队的碎催角色,他居然不干脏活累活。在狮驼岭的时候,老沙也以为孙悟空死了。所以在猪八戒分行李这个事情上,沙和尚当仁不让。等发现孙悟空回来的时候,沙和尚马上破口大骂猪八戒,把责任推卸的一干二净,这就是沙和尚这个人的本质。这对师兄弟相比较来看,猪八戒绝对不是个高尚的人,但是沙和尚绝对是真小人兼伪君子。猪八戒是出了名的懒,从成仙之前到被贬之后,他一直都不避讳的自己的懒。但是就这么懒一个人,他可是几乎挑满了全程的担子,就是这么懒一个人,他在七绝山充当了清道夫的角色。反观沙和尚,也就对背地里传闲话比较上心。所以虽然猪八戒在取经路上表现的劣迹斑斑,沙僧表现的忠厚老实,但是在最终评职称的时候,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地位比沙僧这个金身罗汉高。反倒是小白龙比较可惜,升为八部天龙。考虑到他当初犯的是死罪,如今能有职称就不错了。
这就是《西游记》的结局,看上去皆大欢喜的结局,其实蕴含着很多说话不算话大领导。如来佛祖说好的往南瞻部洲传三藏真经,结果只给了一藏残经。沙和尚之所以不积极主动干活,那是因为观音菩萨答应他官复原职,所以老沙压根不愿意跟这同事多做接触。毕竟他觉得同事们将来在灵山供职,他要回天庭当卷帘大将的。结果他就被忽悠了,观音菩萨压根没提这茬。孙悟空隐匿犀牛角和观音贪污金箍儿的事就不提了,唐僧这个同志是最典型的说话不算话。他不是一般的说活不算话,他是到处给别人许诺,答应别人的事从来都做不到。
吴承恩老爷子塑造的取经过程,其实就是他自己的生活写照。在他那个时代,读书识字能走的唯一正途就是科举,而科举的难度,一点也不亚于西天取经。吴老爷子自幼才高八斗,这样的人绝非醉心于科举的人,因为看破了,所以会不屑。不过老爷子注定做不了陶渊明,也当不成嵇康。在这个世界上,那些所谓的孤傲名士都不是那么容易当的。比如说吴老爷子,现实生活逼得他不得不向科举折腰。为啥呢?看他的名字,吴承恩,字汝忠。说明他爸爸很希望他能出仕当官,这样的家庭环境,注定得让吴老爷子在科举的道路上一路走下去。这种痛苦,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体会。
人家传说中的神童,十几岁就能中个秀才,二十几岁能考上举人,三十岁前出仕当官,四十岁进入朝廷中枢,五十岁出将入相,简直是标准化的人生。
再看吴老爷子,从小就因为聪明伶俐被誉为神童。可吴神童就是不会写八股文,怎么写都写不到组织心坎里,一点都弘扬不出主旋律,更别提积极向上的主题,逢考必挂。这回家怎么交代?家长会说,你要是笨,我也不管你。但是你又不笨,考成这个德行,分明是不好好学习……!
吴老爷子也委屈啊,怎么就不好好学习了?学的好着呢。《搜神记》、佛经、道经等等吧,只要是书,吴老爷子都精通着呢。哪怕是《四书五经》,吴老爷子也比私塾先生读得好。可关键就在于考试的时候,朝廷垄断了《四书五经》的最终解释权,这玩意儿有标准答案,所以吴老爷子读出的道理,在考试的时候根本不得分。比如说《论语》吧,孔夫子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了不算,孟子说了不算,朱熹说了算。这哪说理去?孔子说了有教无类,孔子说了因材施教。吴老爷子就想安安静静写写小说,为啥非得先学写八股文呢?懂志怪小说,懂佛经、道经,写得一手人民群众争相传阅的好文章,不顶用啊,考试的时候不考这个。所以吴老爷子这样一个学富五车的人,悲催的挂着不好好学习的名声直到五十岁。
明朝人五十岁那可就是正儿八经的老头了,到哪都享受让座待遇了。吴老爷子直到五十岁才圆了家族梦想,被保送到北京当贡生,就因为没行贿,还没捞着官做。第二年吴老爷子当了县官,踏上了仕途,这才圆了自己家族的梦想。
吴老爷子是有梦想的人,这种人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天生骄傲。天生骄傲的人会用傲慢回应傲慢,用嬉笑怒骂回应偏见。这样一个潇洒的人,放进嘉靖年间那个烂透了的官场,那日子必然过得比上学那会儿还不舒心。吴老爷子的家不在爱情公寓,最爱的人不知道在不在隔壁,反正最好的朋友肯定不在对门。他寂寞,所以他只能自己跟自己对话。他想要抒发自己的思想,只有下笔成文。他写了《禹鼎记》,梳理了上古神仙体系。他写了诗词,抒情于山水之间。他写历史小说,用历史照亮现实。他写了杂文,调侃着世道的不公。那一年他58岁,上司威逼利诱都不能降服吴老爷子,因此背地里使手段写吴老爷子的黑材料。吴老爷子微微一笑,老子天生骄傲,不跟你们这帮王八蛋玩了。于是他摘下乌纱,拂袖而去,寄情与山水之间。
“半生累,尽徒然。碑文完美有谁看?花飞雨追一如尘缘理还乱。”
——许嵩《山水之间》
吴老爷子盘点了一下自己的东西,最宝贵的还是自己写过的文字,以及那半部《西游记》的残篇。
吴老爷子摊开稿卷,把自己的人生续写到后半部《西游记》中。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沉淀着吴老爷子这样一个奇才一生的际遇和思想,传承至今都令人读来肃然起敬。所以这样一部书,不仅仅是在讲故事。他不是要告诉我们谁的法力多高,也不是要告诉我们唐僧他亲爹是谁,更不是想说明红孩儿是谁的私生子。这部书传承的是文化,是思想,是思考。
在《西游记》的开篇,吴老爷子就写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是理想。但是在这部书的最后,我们看到神仙都不讲诚信,这就是现实。
现实是可怕的,在现实中,那个敢于挑战佛祖的金蝉子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个唯唯诺诺的唐僧。吴老爷子注定做不了唐僧,他的人生只有三个字:斗、战、胜。可能每个人对成功的标准定义不同,但是我觉得,吴老爷子胜了。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只要提起中国的神话故事,都掩盖不住《西游记》的痕迹。
谨以此文向吴老先生致敬,希望大家多看看《西游记》的原文
孔令堃
2016年3月4日
写有态度的文章
坚守最初的梦想
这
是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