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有趣的一首诗,第二联妙绝千古,读来让人想笑

苏轼是一个有趣的人,有趣的人就会写有趣的诗,读这些有趣的诗,也是人生一乐,今天小楼就推荐一下苏轼写的趣诗。

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白衣送酒舞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空烦左手持新蟹,漫绕东篱嗅落英。南海使君今北海,定分百榼饷春耕。

这首诗写于绍圣二年(1095),其时苏轼贬居惠州,广州知州派人带着书信送六壶酒来给他,不想送酒的人半路上跌了一跤,酒全洒了,到苏轼这里时,只剩一封书信,于是苏轼便幽默地写了这首诗回谢。

“白衣”句:这一句是用陶渊明的典故,晋檀道鸾《续晋阳秋》中载,某年九月九日重阳节,陶渊明发现家中无酒,便坐在房子旁边的菊花丛中,手捧酒壶。不久,一个白衣人走来给他送酒,此人是江州刺史王弘,两人饮酒后各自归家。风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

觥[gōng]:古时的一种酒器,借指酒杯。

起句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来写自己,说自己知道章质夫要给自己送酒,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舞”字纯是酒虫闻到酒味时的兴奋之状,活泼有趣。第二句说自己急忙打扫风轩,洗干净破烂的酒杯。

首联极为生动有趣,诗人苏轼又是手舞足蹈,又是打扫风轩洗净破觥,一副即将有天大的好事要发生的样子,为后面的反转作足了铺垫。

第二联本意上说是写章次夫送给他的六壶酒没了,但用典与对仗极为巧妙,妙绝千古。

青州从事:指好酒。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则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为什么说好酒是“青州从事"?因为青州有齐郡,“齐”与“脐”同音,好酒酒力可到达肚脐。

乌有先生:是司马相如《子虚赋》虚构的一个人物,本义就是没有这个人的意思。

广告一代股神:从3万扩张到40个亿,被人称私募一哥,看完焕然大悟首先从用典上来说,这一联用刘义庆《世说新语》中“青州从事”之典与司马相如《子虚赋》中“乌有先生”之典,这两个典故本来八竿子打不着,却被苏轼融合在一起。更妙的是,这个用典没有丝毫生硬之感,上下联在字面上是说得通的。

“从事”是一个官职名,这里借指人。这两联字面上的意思说是说:没想到青州的六位从事,竟然变成了一个乌有先生。将酒没了这样一件极为普通的事,写得如此奇趣生动,苏轼的才华,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其次从对仗来看,两个完全不相关的典故,要放在一起对仗,是极考验技巧的。这一联中,数字“六”“一”相对,称谓“从事”与“先生”对,都很平常。但“青州”与“乌有”本不相对,苏轼是借“青”与“乌”为颜色对,所以便显得工整起来。

第三联写诗人得知酒没了之后的失落之感。

新蟹:《世说新语·任诞》记毕茂世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他左手拿着本来准备用来佐酒的拳蟹,绕着东边的篱笆转来转去,用鼻子不安分地嗅着落花。

这一联苏轼故意写得夸张,本来准备了新蟹来佐酒,可是酒没了,所以只能空持着新蟹,他本来像陶渊明那样坐在东篱下的菊花丛中等人送酒来,现在知道酒没了,他只得绕着东篱转来转去,时不时嗅嗅落花,似乎想从其中嗅出酒味来。这完全是一副酒徒酒瘾犯了却没有酒时的模样,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尾联是说:如今南海使君像当初的孔北海一样好客,一定会在春耕之时现分百榼美酒款待我。

南海使君:指章质夫。

北海:指孔融,因其曾任北海相,故人称孔北海。《后汉书·孔融传》载:孔融“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榼[kē]:古代盛酒的器具。汉孔鲋《孔丛子》卷中《儒服》:“平原君与子高饮,强子高酒曰:‘昔有遗谚: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百榼。’古之圣贤无不能饮也,吾子何辞焉。”

苏轼的这首诗,能用古往今来之典,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可见其才华之高,能将小事写得如此生动有趣,可见其性情之有趣。好诗!好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