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个领域的某个话题,说起来滔滔不绝,一副绝对内行里手的样子。2000多年前,孔子在《论语》中劝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时期,在古希腊的德尔菲神庙上,古希腊人刻上“认识你自己”的话,告诫后人。活得通透的人,要避免走入“达克效应”的怪圈,参考以下几点。
有一天,哥哥说:外面的阳光这么好,我们为什么不用扫把扫进房间里来呢?邻居知道了这件事,劝他们别浪费时间,并且嘲笑他们无知。然而,兄弟两个根本不听劝告,直到太阳落山,他们也没能把一缕阳光扫进房间。越是不通透的人,越发不了解物质本质的人,越容易犯无知而自信的错误。很喜欢一句话:“其实,我们可能根本不像我们自以为的那么聪明。”2001年,诺贝尔心理学奖获得者Kruger和Dunning,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通过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对许多人做出研究,得出一个结论:
这类人,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对任何事,轻易产生美好的想象,然后确立无比宏大的目标。在接下来的实践中,理想破灭,找各种理由自我安慰,重新回到最初的原点。“在他们的思维体系里,最缺乏的,就是自我激发、自我负责、自我驱动的模块。”活得不通透的人,往往自认为的聪明,其实是愚蠢之极。
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中,苏格拉底的名字,一定榜上有名。他对自己有一句著名的评语:“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无所知。”真正活得通透的人,都是强者,一定是内心充实,而外表谦逊。清代雍正年间,一位叫江水的人,非常有才学,被当地人推荐到朝廷做官。戴震回答说:老师年老,耳朵有些背,可他的学问,超过我一万倍。
<blockquote data-author-name="" data-content-utf8-length="105" data-source-title="" data-type="2" data-url=""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letter-spacing:="" 0.544px;white-space:="" normal;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真正的学者就像田野上的麦穗,麦穗空瘪的时候,它总是长得很挺,高傲地昂着头;麦穗饱满而成熟的时候,它总是表现出温顺的样子,低垂着脑袋。越是活得通透的人,是感觉自己无知的人,越会敞开心扉,接纳和学习他人的优点。只有那些自我满足到膨胀的人,看不到他人的长处,看到的都是其他人的不足。正如郑板桥的那句诗写的那样: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如果能像竹子一样,虚心谦逊,自谦自矜,放下骄傲和自满,虚心学习,才有所进步。真正活得通透,都是因为有知识的积淀,且有对自我的深刻认知。
活得通透的人,会明白:我们那么努力拼搏,不是为了任何人,而是要成为最好的自己。但凡在一个领域成为佼佼者的人,都不是靠耍“小聪明”就能做到的。可是,有句话说得好:以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还到不了拼天赋的地步。真正的现实是:极少一部分人,凭借着百分之1的天赋,付出的是百分之99的努力。
如何改变一个习惯:承认它的难度;时刻观察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当做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有自我驱动力的人,默默坚持做一件事,告诫自己老老实实地做好。心理学家说过:自我驱动,是一种比意志力更本质的的东西。它几乎是人的成长逻辑里,最底层的心法和思维。就是中国古人说的“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欲成事,先养气。”做个活得通透的人,认识自己只是第一步,只有拼搏的人,才能奢谈未来。
“想要”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做到”。你只有做到,才能得到。不要对没做过的事情说没意义。从以上那张心理学家的图表中,我们不难发现,愚蠢之山是无知铸就的,如高山峻岭,难以跨越。通过反省沉思,才能慢慢爬上开悟的山坡,领悟到通透的核心价值。只有活得通透,勇于拼搏的人,勇敢走出了低谷,最终爬上开悟的山坡。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有一个精彩的比喻,他认为:人的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圈,知识越多,圆圈的周长就越长,就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外在如何评价自己,都没关系,如何自我定位非常重要。不要泡在无知的蜜汁中自我陶醉,活成通透潇洒的样子,走出“达克效应”的怪圈。多发现他人的长处,抱着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的态度。用别人的眼光审视自己,像曾国藩那样每天检视自己的不足,自我修正提高。愿你活得通透,有一天,在某个人生的拐弯处,与更好的自己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