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神之锤:二战德军“卡尔”超重型臼炮(技术篇)

崎峻文化

20世纪30年代,法国修建的马奇诺防线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坚固完善的防御体系,这一堡垒群的存在让边境另一侧的德国深感不安,促使德国陆军在30年代重整军备期间着力研发了多种要塞攻坚武器,其中最著名的是号称“炮王”的800毫米“多拉”列车炮,而仅次于“多拉”的就是600毫米/540毫米“卡尔”臼炮,它是二战时期德国武器库里口径第二大的火炮,让人惊异的是,德国人在这种重量超过120吨的超重型火炮身上实现了有限的自行化,凸显出德国火炮制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040设备的诞生

1935年底,德国军火商莱茵金属公司受陆军武器局的委托,对研发一种旨在摧毁马奇诺防线的重型攻城榴弹炮进行研究,并于1936年3月提交了初步设计构想。莱茵金属公司建议开发一种超重型臼炮,从半埋式发射阵地内射击,口径800毫米;发射重量4000公斤的炮弹时初速为100米/秒,射程1000米;发射重量2000公斤的炮弹时初速为140米/秒,射程2000米;火炮的后坐距离由液压制退装置限制在1000毫米以内;可以选择履带式炮架或轮式炮架进行牵引机动,也可以分解运输。超重型臼炮最初被称为4号项目(Projekt 4),后改称040设备(Gerät 040)。

经过初步磋商,军方与莱茵金属公司于1936年10月签署了研发超重型臼炮的合同,其中对该炮的性能提出如下要求:

1、射程3000米;

2、战斗准备时间不超过6小时;

3、炮弹装药量尽可能最大化,炮弹重量限制在2000公斤以内;

4、火炮可以拆解运输,应配备起重设备协助拆装工作;

5、火炮采用前膛装填,最大仰角在45度以上。

研发进程

莱茵金属公司在1937年1月将修改方案递交主管炮兵武器的武器局第四处,其细节如下:口径600毫米,炮弹重量2000公斤,初速200米/秒,最大仰角120度(可能与前膛装填有关),射界为左右各120度,战斗全重55吨。这是一种固定式火炮,可分解运输,但是战斗准备时间预计将超过6小时,因此莱茵金属公司提出将该型火炮自行化的建议,以缩短战斗准备时间。

■ 1937年1月莱茵金属公司提交的超重型臼炮设计方案,该炮采用前膛装填方式,以120度仰角射击。

根据设想,自行化的超重型臼炮将安装在特制的履带式底盘上,通过液压升降装置使底盘下降到地面,形成稳固的发射平台,可以将战斗准备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通过反后坐装置将后坐距离控制在500毫米以内。1937年2月,武器局批准继续对该项目进行开发。

从1937年2月到8月,莱茵金属公司又进行了更多的改进设计:为了确保精度,前膛装填改为后膛装填,射程增至4000米;炮口朝向车尾,进入阵地时要倒车行进,较为麻烦,但在遭到敌方炮火的反击时便于迅速撤离;火炮口径保持600毫米,炮弹重量为2000公斤,装药量为350公斤,火炮仰俯范围为-10~+75度,有效开火范围为+55~+75度,战斗全重约为97吨,其中火炮重量为64.5吨。1937年12月,军方决定停止固定式火炮的研发,集中资源开发自行化型号。

■ 1937年8月莱茵金属公司进行修改后的设计方案,火炮改为后膛装填。

1938年3月9日,武器局四处的领导人卡尔·贝克尔炮兵上将审查了040设备的设计方案并给予肯定。他认为应同时使用多门该型火炮攻击敌方工事,决定除了样车之外再制造6辆同型自行臼炮。

■ 德国陆军武器局四处领导人卡尔·贝克尔炮兵上将(1879-1940),超重型臼炮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

040设备重量巨大,其底盘的对地压强远高于德军履带式车辆0.7~0.8公斤/平方厘米的平均水平,超过当时德军任何一种现役车辆。为了040设备底盘的行动能力,莱茵金属公司在1938年3、4月间利用先前制造的NbFz重型坦克1号样车(Neubau Fahrzeug Nr. 1)在下吕斯(Unterlüss)和切姆尼茨-埃伯斯多夫(Chemintz-Ebersdorf)进行了行驶试验,在样车底盘上增加配重,使其对地压强增加到1.1~1.43公斤/平方厘米,之后分别在崎岖地面、沙地、耕作过的田地和厚实的湿粘土地面上进行行驶试验,测试结果表明,在1.43公斤/平方厘米的压强下车辆仍能保持足够的越野能力。

■ 1940年春季在挪威作战的NbFz重型坦克。该型坦克的样车曾被用于040设备的行驶试验。

车辆的转向能力是底盘设计的另一个难点。根据计算,底盘的履带接地长与轴距的合适比值应为1∶1.8,但受到其他指标的制约,040设备底盘的上述比值最终达到1∶2.64,同样超过了当时德军装备的任何车辆。从理论上说,这一比值超过1∶2时车辆的转向就会变得很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动力模型进行转向能力验证。

1938年8月,莱茵金属公司制造了一个1/10比例的电动底盘测试模型,其履带接地长与轴距的比值可在1∶1.5~2.65之间调节,对地压强也在0.7~1.1公斤/平方厘米范围内可调。该电动模型分别在水泥地面、沥青铺装路、草地、光滑地面(用涂油的钢板模拟)上进行测试,还进行了小角度爬坡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履带接地长与轴距的比值达到1∶2.65时转向会很难,但在光滑地面和松软地面上车辆不会完全丧失转向能力。依据测试结果,技术人员设计了040设备的转向装置,同时上述测试也为设定引擎的最大功率提供了参考数据。

■ 1938年8月,莱茵金属公司制造的1/10比例电动底盘测试模型,用于检验040设备的行驶转向能力。

600毫臼炮的设计和样炮的制造在1937年到1938年间完成,于1939年夏季开始射击试验。初期试射是在希勒斯列本炮兵试验场的一个混凝土实验炮架上进行的,首次射击试验在1939年6月23~25日之间进行,测算出火炮后坐距离为1000毫米,后坐力约为450吨,此外检验了炮管、炮架、驻退/复进装置的可靠性以及推进药的合适重量。后期试射旨在测试火炮铸钢外套筒的强度,获得不同推进药量下的射程、初速和精度等弹道数据。火炮试射是在多种天气条件下使用不同型号的推进药包来完成的。从1939年秋季到1940年3月,杜伊斯堡的德马格公司(DEMAG)制造完成了一个重约13.9吨的的悬挂式炮架,火炮能在+10~90度之间仰俯,便于进行更为广泛的射击试验。

■ 1939年夏季在希勒斯列本炮兵试验场进行试射的600毫米臼炮。

投产与命名

经历了三年有余的开发,首辆600毫米超重型臼炮于1940年7月2日在莱茵金属公司的总装厂内接受了军方的检验,它在车间内完成了开火、行驶、火炮仰俯和车体升降等功能的演示,效果令人满意,获准投产。040设备将制造7辆,各车以罗马数字排序。

1941年2月25日的一份报告显示,I号车已经完成,II号车将在2月27日完成,III号车将在3月15日完成,IV号车将在4月10日完成,V号车将在5月15日完成,VI号车将在7月1日完成。前6辆车的试射记录也被保存下来作为验收的依据:I号车于1940年11月5日发射了10发炮弹,II号车于同月7日发射8发炮弹,III号车于1941年2月20日发射6发炮弹,IV号车于同年4月17日发射6发炮弹,V号车于同年6月11日发射10发炮弹,VI号车于同年8月28日发射6发炮弹。

■ 这幅彩绘展示了采用早期行走机构的600毫米超重型臼炮。

令人困惑的是,VII号车的完成和试射没有留下确切记录。根据希特勒的指示,VII号车被作为装备540毫米火炮的041设备的样车。按照莱茵金属公司的生产计划,VII号应在1942年5月完成总装,还有资料显示VII号车在1944年9月正被武器局用于试射,以编制新的射表。

超重型自行臼炮总共制造了7辆,除了040/041的项目代号和各车的罗马数字序号外,它还被统称为“卡尔设备”,以示对武器局四处领导人卡尔·贝克尔将军的敬意,后来“卡尔”就成为该型火炮的名称流传下来。

■ 这幅彩绘展示了处于战斗状态的600毫米超重型臼炮,该炮采用后期行走机构。

7辆“卡尔”自行臼炮还被赋予各自不同的名字。I、II号车起初以《圣经》中的人类始祖分别命名为“亚当”和“夏娃”,后来所有7辆自行臼炮都以北欧神话中的神祇来命名。I号车更名为“巴尔德尔”(Baldur),即光明之神,主神奥丁之子;II号车更名为“沃坦”(Wotan),即主神奥丁的日耳曼语写法;III号车命名为“托尔”(Thor),即雷神;IV号车命名为“奥丁”(Odin);V号车命名为“洛基”(Loki),即火神和邪神;VI号车命名为“齐乌”(Ziu),即战神提尔的古高地德语写法;VII号车命名为“芬里厄”(Fenrir),即邪神洛基与女巨人安尔伯达之子,一只恐怖巨狼。

底盘和动力

“卡尔”超重型臼炮是德国研发的最为独特的自行火炮,可能也是历史上最重的自行火炮。040设备的战斗全重达124吨,长11.15米,宽3.16米,在战斗状态下高4.38米,在行驶状态下的底盘离地间隙为350毫米。

■ “卡尔”超重型自行臼炮(040设备早期型)的四视线图。

■ “卡尔”超重型臼炮的侧视线图,可以看出这门超级重炮的尺寸。

■ 上两图是最早完成的I号或II号车的存档照片,注意火炮的炮口指向车尾。

“卡尔”臼炮的履带式底盘呈矩形结构,在底盘中部有一个大型敞口,用于容纳火炮。底盘内部由前至后用防火隔壁分为三部分。前部隔舱用于安装动力装置及操纵装置,中部隔舱用于安装火炮炮架结构,后部隔舱内则是车体升降装置。

“卡尔”臼炮的引擎动力通过变速箱、行星式差速齿轮、减速齿轮、主动轮传递到履带上。虽然该炮仅生产了7辆,却采用了两种引擎、两种变速箱、两种履带和两种悬挂装置,不同型号装置的组合导致7辆车居然出现了6个子型号,仅有III号车和IV号车的动力配置和行走机构是相同的。

■ “卡尔”臼炮的底盘结构剖视图,注意右侧为车首,采用动力舱前置的设计。

“卡尔”臼炮采用的两种引擎均由戴姆勒-奔驰公司(Daimler-Benz)制造,原本都是供海军鱼雷艇使用的。第一种引擎为MB 503A型汽油发动机,首台引擎在1937年6月3日下达订单,直到1942年1月都没有达到足够的装备数量,I、II、VI、VII号车安装了MB 503A型引擎;第二种引擎为MB 507C型柴油发动机,安装在III、IV、V号车上。上述7台引擎于1940年3月至1941年8月间陆续交付使用。1942年1月,莱茵金属公司又订购了1台MB 507C,于1943年11月交付;此后,该公司又追加订购了4台MB 507C,旨在替换所有MB 503A,于1944年5月交付,但引擎更换情况不详。

MB 503A为V型12缸喷燃式液冷汽油机,功率580马力,油耗为175升/小时;MB 507C为V型12缸液冷柴油机,功率590马力,油耗略少,为120升/小时。“卡尔”的油箱容积为1200升, 在安装MB 503A时的最大行程为42公里,在安装MB 507C时的最大行程延长至60公里。“卡尔”采用的两种变速箱包括阿德特四档机械式变速箱和福伊特TG 504 Turbo型三档液力变速箱。

■ “卡尔”臼炮早期型(上)和后期型(下)行走机构的线图对比,早期型为8个负重轮,后期型为11个负重轮。

“卡尔”臼炮的行走机构也有两种形式,I、II号车采用弹簧扭杆式悬挂装置,整套悬挂机构暴露在外,每侧有8个胶缘负重轮和8个胶缘托带轮,扭杆长度为2600毫米,履带板长度170毫米,每侧履带板数量为133片,主动轮为17齿,这种悬挂装置可以使“卡尔”的最大行驶速度达到10公里/小时。从III号车开始,“卡尔”使用了另一种弹簧扭杆式悬挂装置,每侧有11个钢缘负重轮和6个胶缘托带轮,扭杆长度为2115毫米,履带板长度240毫米,每侧履带板数量为94片,主动轮为12齿,采用该型悬挂装置时最大速度下降为6公里/小时。无论采用何种行走机构,“卡尔”的轮距均为2650毫米,履带宽度为500毫米,履带接地面积为7平方米,履带对地压强为1.77公斤/平方厘米,巨大的对地压力和射击时的强大后坐力导致“卡尔”只能在坚实的地面上使用。

■ 这幅照片显示“卡尔”臼炮的主动轮内部构造,可见其行星齿轮结构。

■ “卡尔”臼炮后部的诱导轮特写,这幅照片摄于该炮进行铁路运输时,注意履带上下用链条锁住,以免下垂接触地面。

为了给火炮提供稳固的射击平台,“卡尔”采用了独特的车体升降设计,升降机构位于底盘后部,由引擎提供动力,可以将悬挂扭杆调整到特定的角度,使车底降至地面。理论上说升降机构可以在15秒内将底盘降至车底紧贴地面,或是抬升到行驶状态,但是1941年的操作手册中提及当时升降机构的动力输出装置尚未装备,炮组成员只能通过摇杆进行升降作业,耗时约10分钟。

“卡尔”由两名驾驶员操纵行驶,正驾驶员的操纵席设在车体左前方的沉降式结构中,配有操纵杆、档位杆和仪表盘;副驾驶员座席在操纵席后方稍高的位置,负责协助观察路面情况和指挥倒车。行驶试验表明,“卡尔”在一般的土质地面上行驶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但是越壕能力低下,应尽量将其必经之路上的沟壑填平,其他障碍物还要尽量清除,在松软地面上车辆转向困难,存在一侧履带脱落的危险。

■ “卡尔”臼炮的驾驶员操纵席内部照片,可以看到操纵杆、档位杆和仪表盘。

从动力性能来看,“卡尔”臼炮是典型的龟速短腿,很难称得上是一种真正的自行火炮,其动力装置的主要功用并非战场机动,而是用于调整火炮射向。在火炮瞄准既定的目标区域后,炮组成员会将车体降至地面并关闭引擎。由于火炮左右射界非常狭窄,如果需要大幅调整射向,就要重新启动引擎,抬升车体,原地转向并指向目标区域,然后再次降低车体。

“卡尔”臼炮的随车工具挂载于车尾,包括一把斧子、两根1.2米长的摇杆、一把镐、一只铁锹和一把长柄锤。在车体前后还设有登车梯,方便人员上下车,其中车首有一具,车尾有两具。

火炮和弹药

“卡尔”的早期型,即040设备,装备一门600毫米超重型臼炮,炮身长度为5068毫米,炮管长度为4200毫米,约合8.45倍径,采用水平楔式炮闩。整个炮身被置于非常厚重的套筒式构件中,通过特制的炮架安装在底盘上,炮口朝向车尾,采用油气式驻退/复进装置。

■ 600毫米超重型臼炮的近景特写,从火炮侧面的文字可知,这是III号车“托尔”。

火炮的最大仰角为70度,有效开火角度为55~70度,水平射界仅为左右各4度,超过这个范围只能通过引擎驱动履带在原地转动车体以对准目标。火炮只有在水平状态下才能装填弹药,每次射击后都要将火炮放平,而火炮的仰俯完全依靠人力。600毫米臼炮的理论射速为10分/发,而在实战中往往更慢。一辆“卡尔”的炮组成员高达21人,包括1名炮长、18名炮手和2名驾驶员。

■ “卡尔”600毫米臼炮的侧视线图,可见其炮架结构占据了大部分底盘空间,这幅图还展示了火炮的最大仰角和开火角度。

■ 处于高仰角状态的“卡尔”臼炮的特写,可见其仰俯机构的齿轮结构,从炮身侧面的名字可知该炮为V号车“洛基”。

■ “卡尔”臼炮的炮组成员正在操纵火炮仰俯机构,这种超级重炮的仰俯居然完全依靠人力完成。

600毫米臼炮配用的炮弹包括2种混凝土破坏弹,使用9种不同量级的推进药包发射,药包的装药量在32~36公斤之间。最初配用的重型混凝土破坏弹长2.511米,重达2170公斤,装药量为289公斤,使用1~4号推进药包发射,初速220米/秒,射程在2840~4320之间,在距离较远时射击精度反而更高。

一种轻型混凝土破坏弹在1942年被开发出来,采用铝合金风帽,弹体较轻,射程更远。该型炮弹重1700公斤,装药量为220公斤,使用5~9号推进药包发射,初速283米/秒,射程范围在4260~6640米之间。因为重量和射程的缘故,轻型弹的准确性要逊色于重型弹,但是威力相当。

■ “卡尔”臼炮使用的炮弹实物照片,左侧为600毫米炮弹,弹头风帽已经损坏,右侧为540毫米炮弹,弹头风帽已经丢失。

■ “卡尔”臼炮使用的推进药筒,可在药筒内放置不同的推进药包,以调节火炮的射程。

■ 今日保存在俄罗斯库宾卡博物馆内的1枚“卡尔”使用的600毫米炮弹。

“卡尔”在进行大仰角射击时,炮弹可借助重力获得更大的速度,从而提高穿透力,此外两种炮弹的装药都是比TNT爆炸力更强的硝基胍炸药。测试表明,两种炮弹都能够击穿2.5米厚的混凝土层或350毫米的装甲板,炮弹底部装有延时引信,可钻入工事内部后引爆,提高破坏力,而在普通地面上爆炸时可以炸出直径15米、深5米的弹坑。在实战中,“卡尔”暴露出炮弹引信不够可靠的缺陷。1944年9月,根据镇压华沙起义的作战经验,武器局一处的工程师克劳斯·孔德尔(Klaus Kunder)研发了一种更为敏感的Kurz AZ型引信,在五次试射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卡尔”的炮弹飞行速度较慢,在179~192米/秒,在最大射程上要飞行49秒,在前线甚至留下了可以用肉眼看到炮弹的记录。

■ 这幅有趣的照片展示了“卡尔”的威力:三名德军士兵在600毫米炮弹制造的弹坑内留影,他们分别站在弹坑边缘、弹坑中部和弹坑底部,可见弹坑之大。

弹药补给车

1939年10月,莱茵金属公司着手开发一种与040设备配套的弹药补给车。该车以IV号坦克底盘为基础进行改装,在去除炮塔后在车体上方加装弹药舱、载员舱和一部2.5吨电动起重机。弹药舱内可以容纳4发炮弹和4个装有推进药包的药筒,通过起重机将炮弹从弹药舱内吊运到火炮后方供弹装置的炮弹托盘上。起重机的动力来自之前的炮塔旋转电机。在吊运炮弹时,使用一种特制的夹具夹住弹体,而在不使用时夹具被固定在车体右前方。在行驶或铁路运输时,起重机吊臂可以向后放平,纵置于弹药舱上方。莱茵金属公司使用IV号D、E、F型坦克底盘先后制造了22辆弹药补给车。按照编制,每辆“卡尔”配备3辆弹药补给车。

■ 为了便于为“卡尔”运送补充弹药,莱茵金属公司利用IV号坦克底盘改装了22辆专用弹药补给车,上图刚出厂的弹药补给车,下图为该车使用起重机吊运炮弹的状态。

■ 一辆弹药补给车正为“卡尔”补充弹药,每辆补给车可以运载4枚炮弹。

■ 弹药补给车吊运600毫米炮弹的特写照片,起重机使用特制的夹具夹住炮弹。

机动运输载具

“卡尔”臼炮的机动能力相当有限,因此在进行长途运输或战场机动时还需要借助其他运输载具。与040设备配套的铁路运输载具于1939年10月开始设计,采用大型钳夹车的形式,由前后两台5轴重型铁路平板车进行吊运。每台平板车上都带有可旋转的固定架,固定架顶端安装有固定臂,用于和“卡尔”车体前后相连接。固定装置可以通过大型液压举升装置将重型臼炮整体抬离地面,并保持一定高度,以便进行运输。在不装载重型臼炮时,两台平板车可使用专用牵引杆连接起来,编组在列车中。该套铁路运输载具于1940年5月在下吕斯进行了运载试验,使用完全模拟040设备重量和重心的特制配重构件,因为当时这种超级重炮还处于绝对保密状态中。“卡尔”专用的铁路运输载具由布雷斯劳的林克-霍夫曼工厂制造,并在1941年9月根据苏联宽轨铁路的轨距进行了修改,以适应在东线作战的需要。

■ 处于铁路运输状态下的“卡尔”臼炮,使用两台五轴重型平板车以钳夹车的形式进行运输。

■ 五轴重型平板货车的固定架与“卡尔”车体连接的细节照片。

在进行公路运输时,“卡尔”臼炮要分解为数个部分由载重车辆运载。根据炮兵上将威廉·冯·勒布的要求,040设备在分解后的每一部分的重量都不能超过重型工兵桥的最大载荷,因为战时多数永久性桥梁会遭到破坏,这个要求在1940年12月被传达给武器局四处。根据上述要求,莱茵金属公司特别订购了一批库勒梅尔式(Culemeyer)多轴低底盘载重平板拖车,用于运输“卡尔”臼炮。

在拆除火炮和上部炮架后,履带式底盘的重量仍在重型工兵桥的承受范围内,因此底盘可以整体运输,并专门设计了供底盘上下平板拖车的斜坡组件。火炮的其余组件由专用的30吨级门式起重机吊运到拖车上。火炮底盘使用一台6轴平板拖车运载,火炮炮身、炮架、驻退/复进装置和供弹装置组件各自需要一台4轴平板拖车运载,此外,门式起重机也使用专用拖车运输。除了运输火炮组件和起重机外,多轴平板拖车也可以运输弹药,每辆最多可以装运10发炮弹。通常情况下,前线部队会使用Sdkfz 8型或Sdkfz 9型两种重型半履带牵引车来牵引平板拖车。

■ 分解为四部分运输的V号车“洛基”,由上至下分别为底盘、炮身、驻退/复进装置和供弹装置、炮架。

■ “卡尔”臼炮的拆解、组装以及组件装卸都离不开折叠式30吨级龙门吊,上图为展开状态的龙门吊,吊钩上吊着一辆拖车,就是专门用于运载该龙门吊。下图为处于折叠运输状态的龙门吊。

041设备的研发

040设备在列装之初的最大射程仅有4300米,这意味着它的部署位置要靠近前线,在实战中易于遭遇危险。希特勒指示研制射程更远的改型火炮。1941年2月,武器局决定将040设备的火炮口径削减至540毫米,配备新型炮弹,将最大射程提高到10000米以上,仍由莱茵金属公司负责,新炮被称为041设备(Gerät 041)。

041设备的炮架和底盘沿袭了040设备,更换了更长的540毫米炮管。原计划于1942年5月完工的VII号车被作为041设备的试验车,于1942年7月完成组装,开始接受测试。此外,武器局还额外订购了6根540毫米炮管,以备其他6辆车换装之用。

■ 战争后期换装540毫米火炮的V号车“洛基”的侧面照片,可见炮口已经超出车尾。

■ 处于装填状态的III号车“托尔”号,摄于该炮升级为041设备之后。

041设备的大部分构件都沿用040设备,战斗全重126.35吨,车长11.37米,车宽3.16米,火炮战斗状态下的高度为4.38米。540毫米臼炮的炮身全长7108毫米,炮管长度6240毫米,约合11.55倍径,配用的轻型混凝土破坏弹重量为1250公斤,使用6种不同的推进药包,在使用6号药包射击时初速为378米/秒,最大射程达到10060米,最小射程为4850米。此外,041设备还配发了一种新型高爆弹,但参数不明。041设备的火炮最大仰角仍为70度,开火角度重新设定为58~70度之间。540毫米炮弹由于初速更高,威力比600毫米炮弹更加强悍,可以穿透3~3.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层,其准确度与600毫米轻型弹相近,但在最大射程上的精度略佳。1945年2月16日发布的技术手册显示,041设备的炮组成员由19人减少到15人,射速维持10分/发的水平,如果操作熟练,射速可提升至8~9分/发。

■ 3辆041设备集体放列时的合影,在战争后期,I、III、V号车被升级为041设备。

希特勒对于041设备的进展非常关心,他在1943年3月6日接到报告,首辆041设备将于5月31日完工,此后将6月30日和8月15日各完成一辆。然而,041设备在测试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严重延误了工期。1944年5月8日,武器局一度决定取消540毫米火炮的生产计划,同时推迟超重型臼炮炮弹的生产,但是这个项目最后还是被保留下来。在1944年5月22日至25日之间,041设备首次在试射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希特勒在获悉这一消息后,很期待能在6月15日、7月7日和7月25日按期完成3辆车的改装工作。根据1944年8月18日的照片和9月26日的报告,除了作为试验车的VII号车外,I、III和V号车在战争后期换装了540毫米火炮,升级为041设备。

■ 最后,以“卡尔”超重型臼炮的军武娘形象镇楼,不服来一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