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古寺:仙岩圣寿禅寺
新年第一拜,自然是拜佛。
秀平一家要去寺里,邀我同行,我欣然答应。从瑞安驱车前往,下车后抬头遥见山上有塔数座,林木掩映之间隐隐有黄墙迤逦,知离佛近了,心头喜悦,快走几步,看到一块“陈传良与永嘉学派专题展”石碑,佛门未到,先闻书香,妙极。
百度搜了一下,这位陈傅良先生竟是一个“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琴心剑胆书生救国般的人物,能做官能教书能治学还能排兵打仗,典型的“宝藏男人”,让人敬慕,瑞安真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啊: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父亲陈彬为塾师。九岁时父母双亡,兄弟姐妹靠祖母抚养成人,家境贫寒。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教育家:26岁便在温州茶院寺等地教书,教学方法极好,前来学习的人很多,他不拘泥于旧说,常有自己独立见解。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政治家:乾道八年(1172)登进士,后任福州通判,他为官公正不阿,得到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梁克家的信任,编纂《淳熙三山志》。当地有个富户之女犯法,他按法秉公审理,为豪强们所忌恨,他们私下勾结,诬告傅良专权,因而被罢官,主管崇道观(闲职)。他便回家领半俸,继续教书。
淳熙十一年(1184),被任命为湖南桂阳军知军(与知府知州同级的地方官),候职期间在仙岩创办书院,任期内在当地推广瑞安一带的先进龙骨水车,施人粪肥、牛耕等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力有较大的提高,农民生活相应得到改善。由于他政绩卓著,升任湖南提举茶盐公事,迁转运判官。任上,他奏减衡、永、道三州的贡银、赋粟,增益常平仓以备歉收之年用以赈济,恢复了被官府没收的两千家异性继嗣户的家产。
留京任吏部员外郎期间曾上书论内廷岁供额比熙宁间增加十数倍,地方都统司还要以御前军马的名目加收钱粮,百姓困极,要求朝廷切实施行“宽民力”的做法。他的奏疏得到宋光宗的嘉许与采纳,升任秘书少监、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选读。
绍熙四年(1193),升任代理中书舍人,负责替皇帝草拟诏书,但他仍旧保持廉明正直,不怕得罪权贵的操守和作风。当时有个叫陈源的太监,在宫中专横跋扈,而皇帝却要升他为内侍押班,傅良二次拒绝书写升迁陈源的任命诏书。江西吉州农民鄢大为被判为“持械强盗”,定为死罪,由他写诏书下达执行,可是他读了犯人的案卷后,知是持扁担盗窃,不是持刀、枪等武器偷盗,认为是错判,请求重新审判,终于使此人免去死罪。
思想家:永嘉学派与同时代吕祖谦的金华之学,陈亮的永康之学,合称浙江学派,亦称“浙学”。这一派学人反对风靡一时的空谈心性的程(颐)、朱(熹)理学,而注重研究经济致用事功之学,提倡学术接触实际,以提高思想水平和政治上办事本领。同时,主张批判“贵义贱利(经济)、重本轻末(商)”的思想,主张发展商品经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加强军事训练,打有准备之仗,挽救国家危机,巩固南宋统治,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
这一派学人的思想,对温州以后的学者及社会各界都有较大的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瑞安率先发展市场经济,为名闻中外“温州模式”策源地之一。有人认为这与永嘉事功学派的影响有着较大的关系,这种讲法不无道理。
学者:陈傅良是永嘉学派承上启下的学术。他为学主“经世致用”,反对性理空谈,与同时期的学者陈亮近似,世称“二陈”。傅良治学严谨,上溯三代、秦汉,一事一物,必致其极。陈傅良著作有《周礼说》十三卷、《春秋后传》十二卷、《左氏章指》三十卷、《读书谱》二卷、《建院篇》一卷、《历代兵制》八卷、《止斋文集》五十二卷、《毛诗解诂》以及《论祖》四卷、《奥论》六卷、《永嘉先生八面锋》十三卷。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解放军出版社又把他的《历代兵制》加以整理出版,可见他的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继续往前,路过一片生机勃勃的菜地,太阳出来了,还带着露水的泥土味弥漫在空气中,有一棵高大的老樟树正对着一栏碧水,想来是放生池,偶有鸟鸣,更觉寂静清净,黑色匾额高悬“圣寿禅寺”四个烫金大字,原来山门到了。
拜佛,祈福。今日腊八,我们有口福,寺里今日舍素餐,早有人热情领进斋堂,我也算吃过国内外寺庙的素餐了,万万没想到这般不大起眼的寺里素斋如此惊艳,入口难忘,寻常南瓜都能让我以为咬了一口焦糖布丁,每一道菜都很用心,有菜蔬自身的香味,吃完了才想起拍照,后来知道当日大厨是位已年过七旬的师父。
用餐后大家往后山走去,沿着台阶爬山,依序参观寺庙,山里空气好,林间苔藓蘑菇丛生,阳台上大笸箩里晾晒着陈皮,让这远离红尘嚣嚣的古寺有了烟火气。
我说这是座古寺,绝对不是随口说说——圣寿禅寺,原称仙岩寺,位于浙江省仙岩镇大罗山南麓,创建于唐贞观(627——649年)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开山祖师为慧通归一。初创时,寺宇规模不大,至北宋初,经高僧楞严遇安拓建梵宇,开法宣教,始显名于世。大中祥符二年(1009),吏部姚揆奏请真宗敕赐“圣寿禅寺”额。一时成为东瓯主要道场,僧侣多达数百名。屡经兴废,但香火持续不断。
现存建筑为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和乾隆以后所建。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共有殿、堂、楼、 阁、轩、厅与僧房等共120多间。中轴线上原有5进,现存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与千佛阁4进,依山起势,一殿高于一殿。
看到有一块“国际禅修中心”的牌子,门前开阔,适合行禅,果然香火延续至今,也是当地人的造化,是佛的恩典。“三千界象教门中,愿证菩提真种子;五百年龙华会上,谁当香火大因缘。”
寺庙处处精致而野趣横生,不见人工雕琢,却又处处感受到用心,不迎合,天然而不鄙陋,寂静而不落寞,移步换景,有传统含蓄蕴籍的东方美,也有现代简约灵动的西方元素,屋漏痕和几何线条齐飞,欲说还休的山水园林与童趣高迪的曲线美共存,是寺庙,也是精舍,是禅修中心,也是佛学院,是出家处,也是回家地。
“震日一花开,却看龙象高居,指顾仙岩成佛国;曹溪勺水在,未许马驹蹋破,庄严福地接罗天。”是乡宦太仆寺卿孙衣言为宝殿撰书的楹联。
默想一下,我现在所站立的台阶处,极目远眺处,曾经走过唐朝人,宋朝人、明朝人、清朝人......
下得山来,第一要务自是喝茶消汗,茶室主人锋哥热情真诚,拿出体己私房茶待客,详细介绍寺庙,于是大家细聊因缘,相谈甚欢,我知道,我定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