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越是名牌大学的学生精神问题越多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获得斯坦福大学学士学位、加州艺术学院文学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法学院博士学位的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所写。在以往的晨读中,我们介绍过书中的部分内容,这次,我们解读家长过度干预对孩子精神的影响,包括:心理危机、过度介入和警惕三种养育方式。

在2018年的学习力大会上,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表示,越是那些最后进了名牌大学的学生,最后存在的精神问题越多,所以他决定,自己的儿子一定要读普通大学。那么,青年精神问题的锅,到底该谁来背呢?

心理危机

“你是宁愿孩子在耶鲁大学过得郁郁寡欢呢,还是在一所普通大学过得开开心心呢?”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家长都选择了前者。而这正是孩子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2013年,美国大学健康协会调查了153所学校中10万名大学生的健康状况。结果,84.3%的人在为必须要做的事情感到不知所措;79.1%的人感到精疲力竭;60.5%的人感到非常难过;57%的人感到非常孤独;甚至还有46.5%的人觉得毫无希望。上述比例,都是基于多选题产生的。

在受试的153所学校中,包含了各种类型的学校,受试人群来自全美各个地区。因此,心理健康危机并不是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或斯坦福大学特有的问题,而是发生在各地的孩子身上。这些问题的集中爆发,反映了我们逼迫孩子获取学业成绩的急切心理。

因为我们太爱孩子了,期望他们能得到最好的一切。然而,出于对某种安全感的恐惧、军备竞赛式的大学录取,也许还因为我们的认知太过贫乏,在对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这一问题上,我们的思考完全失去了平衡。虽然家长不希望孩子碰得头破血流,不想让他们情感受伤,却不断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制造危机。

 过度介入

叫醒起床、接送上下学、提醒课业、付账单、承担责任,在这些问题上,如果父母习惯于帮孩子一手包办,那么等到他上了大学或工作后,父母放手时,他们内心可能会非常震惊。比如,国民革命军将领张学良,他在接管父亲张作霖的统军大任后,发出的感慨是:“您是怎么坚持过来的?”生于普通家庭的孩子,同样如此,父母扛起了一切,他们无法很好地应对失败,因为他们在这方面也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

在别人眼里,一个看起来健健康康的乖孩子,却是在家长的过度介入中长大的,那么等他走进社会,往往难以应付各种新情况,比如遇到了爱在宿舍放音响的室友、老朋友受距离所限不再那么友好、无法在挂科和娱乐中做出取舍……任何一个小问题,都会让他们觉得举步维艰。不懂处理分歧的方法,不懂决策,在面对各种不确定感时,不知所措。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伦·埃布尔博士,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指出:“过度介入的养育方式严重损害了青年的心理健康,他们不能在父母和独立做决定之间,获得平衡。” 研究指出,“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精神健康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父母要学会把自己从孩子的生活中抽离,给他独自奋斗的空间,让他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

③ 

警惕三种养育方式

“成功是一条直线,从正确的中学,到正确的大学,到正确的实习,到正确的研究生院,到正确的职业和正确的公司。”几乎所有家长都认为这就是人生的真谛。可事实上,在人群中,走直线的人只占1%~10%,大多数人的道路都是迂回曲折的。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如果家长不能正视这个问题,孩子遭受的打击,会更大。

“家长总是把孩子们保护得很好,从来不肯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挣扎和失败,孩子们会天真地认为生活就是一帆风顺的。” 心理学家、作家玛德琳·莱文博士这样总结。孩子生活中潜伏的最大危机,并不是被骗或者来自陌生人的责骂,而是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导致他们认为生活不顺利之事只有十之一二。

在诸多形式中,有三种养育方式,值得我们警惕,分别是:为孩子做他们已经能做到的事、为孩子做他们几乎能做到的事、教养行为的出发点是基于父母的意识。

一旦开始以这三种方式养育孩子,实际上,父母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使得他们没有机会去表现创造力、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应对技巧及形成抗挫力,没有机会探索什么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更无从了解自己是谁。因为,一切都是父母的安排。

总结一下,不管孩子以任何形式表现出了精神问题,父母都是要负主责的。主导心理危机的是过度介入,而错误的养育方式,则是促成一切发生的行为层原因。人生路上,挑战何其多,帮助孩子建立完备的心智,比提升那几分重要得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