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与师父
(852)
师傅与师父
上午和几个同事闲聊,李老师突然抛出一个问题:“师傅”与“师父”这两个词是不是一回事。一回事?不一回事?几个人都没有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晚上,我认真地百度,表面上,他们是一回事,仔细推敲,他们真还有那么一点不一回事。
“师傅”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谷梁传》与《战国策》中都有记载。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的老师。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从史书记载可以发现,从西汉到南宋,“师傅”的涵义几乎为帝王之师所独占,很少例外,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南宋以后,“师傅”的所指逐渐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师也可以蒙受此称。到了清代中后期,“师傅”多用来称呼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至于称呼任何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年长的人为师傅,则更是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
“师父”之称,最早出现在唐代,和“师傅”完全相同,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唐朝以后,“师父”开始用来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到了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到了清代,出现了“父师”一词,在传授技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传授思想、品质,教人如何做人的意思。
教授技艺是教“术”,教授做人是传“道”。对于我们教师这个职业而言,“术”就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道”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师傅”传授的是“术”, “师父” 传授的是“术”加“道”。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师父”,而非“师傅”。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