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红色年代》之《船 的 女 儿》(上50)

长篇小说《红色年代》描写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方志敏和中共闽北分区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府,领导老百姓翻身求解放的故事。《红色年代》由长篇小说《船的女儿》(第一部)、《血战草鞋岭》(第二部)《信江泪》(第三部)组成。
第一部《船的女儿》描写一群在信江驾驭木帆船的普通老百姓,在方志敏的领导下,撑着自家的木帆船,为红十军运送军需物资的出资出力,出谋出策,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带着身家性命与日本浪人和汉奸卖国贼斗智斗勇的故事。
船 的 女 儿(上)
第四章
50
莲花山上一片森林。杉树、松树一片连一片;山坳的竹子,翠绿成群,摇晃枝叶,细细叨叨,说着幽静的风情。
远远望去,莲花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远接蔚蓝的天空。十月的风拂面而来,和谐可亲。
江莹背着被子,经过莲花山,走在去叫岩的小路上。
她远眺天空,一望无际,心情舒坦;山野的风,温柔清爽,让人心潮彭拜。
她肩负重任,要在叫岩建设红十军根据地物资中转站,在贯通八省的河口大码头采购军需物资,为红十军根据地储备、转运急需物资。
一路上,她想着那个只见一面的夏桂花,动员夏桂花为建设中转站出力,为党工作,她信心百倍,胸有成竹。
夏桂花是个善良的姑娘。那晚,夏桂花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一个素不相识的她,让她躲避了敌人的追捕。一个普通见识的妇女是没有这种胆魄的。
素不相识,却毫不犹豫;明知有坏人来追查,却胆大地留她住宿。她知道打开门让她进去容易,可是,如果敌人闯了进来,想把敌人赶走却不是容易的事情。
她的行为是一种正义感,一种人性的反应。如同水包容水,土承托土,蓝天包容白云一样。那是一种敢于牺牲自己的大无畏精神的自我流露。
多么难能可贵,多么令人敬重啊。一个有这种精神的人能不值得人相信和信赖吗?
那天晚上,她们聊天,夏桂花竟然把自己也是来躲避的情况公然告诉她,在素不相识的人面前,夏桂花说了实话,一方面是对她的信任,另一方面也看出夏桂花为人实在、待人诚恳的人性。
夏桂花的这种品行和美德让她十分信任。夏桂花是个好青年,一旦认识到国民党的腐败,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后,她一定会支持革命,投身到革命队伍里来的。
如果这样,只要她去联络夏桂花,教育她,引导她走向革命,将是她江莹的重要责任,是一个共产党人必须付出的责任。
夏桂花临时的家,那个地处信江北岸的山坳,是个易于隐蔽的风水宝地。那里不仅地理环境很特殊,而且是个只有一家人居住,四周既没有群众往来,又能够阻止消息流通,甚至连敌人也难以发现的好地方;如果把这个地方建设成红十军物资集散地,那是绝对秘密的地方。
如果把红十军根据地的中转站建在这里,那将是最佳的选择。虽然运输有些不便,但通过改造,建设,发展水路运输,是个既绝对安全又交通方便的地方。
江莹坚定自己的认识,她得到方志敏同志的支持,要求她教育好夏桂花,以夏桂花为核心成立一支水上运输队,带领夏桂花走上革命的道路。
江莹带着方志敏同志的指示,一边走一边思考,心里酝酿出一个把红十军根据地物资中转站建设在夏桂花家里的计划。
她想剩下的工作是按照方志敏同志的指示说服夏桂花,动员夏桂花,给夏桂花上一堂投身革命的政治课。只要走好这个程序,建设红十军根据地中转站的任务就基本落实。
至于夏桂花的老公,那个沉默寡言的人,看他夫妻和好的情感,只要夏桂花的思想通了,她老公的思想工作也会水到渠成。
江莹脸上露出笑容,步伐愈走愈快。她背负的任务虽重,但她心情却很愉快。
走着走着,她觉得这趟回来的路程似乎短了许多。不一会,她就到达夏桂花的家。
“夏桂花——”江莹看茅草屋里没人,站在台阶下轻声喊,“夏桂花——”
船老大听见喊声,从屋里走出来,看见一个陌生的女人:
她中等身材,个子清瘦。脸上戴着一副近视眼镜,黑黑的长发披在肩上,穿一身灰色的女装。她背上背着棉被,脸上流着汗水,白皙的皮肤被阳光晒得透红。
船老大第一次在茅草屋前看见一个不认识的人,心里吃了一惊,不免警惕起来。
忽然,他想起桂花那个晚上与一个戴眼镜女人谈话的那件事来,竟觉得声音有些熟悉,心里猜想“她一定是那天晚上来我家避难的江莹”。
船老大脸色和蔼起来。他微笑着问:“桂花去菜地了,你是她的熟人吧,进来歇会吧。她马上回来的。”
江莹也有些奇怪,出现在她面前的不是夏桂花,也不是王家金,却是一个她不认识的陌生人。江莹犹豫了一下,问:“请问,你是夏桂花的——”
“父亲。你放心,”船老大坦率地说,“我女儿说你要来,我们喜欢你来我家做客。”
“真的?”江莹被船老大的话语感动了,满脸笑容地说着“谢谢!”
她登上台阶,走进茅草房,说:“那天晚上,是你的女儿救了我,我要感谢你们的救命之恩。”
“唉,那只是给人一个方便,谈不上感恩。请坐,”船老大端来凳子说。
“我叫江莹,大叔,请问您老先生大名?”
“夏万福,大家习惯称呼我'船老大’。”船老大介绍完自己说,“江莹先生,你何方人士?”
“我南昌人。”江莹说。
江莹,四十四五岁,原来是豫章中学的一位英语教师,随丈夫参加革命;后来丈夫被打成“AB团”,含冤离开了她。
她一九二七年入党,一直做农村工作,喜欢和农民合在一块。上次,她受省苏维埃政府派遣,来上铅县指导组织农民“上名字”运动。一月前,地下领导机构被叛徒出卖。她巧幸遇上夏桂花,幸免落难。
古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船老大像遇上亲人,向江莹说出了她的心里话:“我家眷过世早,小女五六岁就随着我,我忙于撑船拉货源,对她管教很少。你那晚和小女聊天,对小女教育很大,让她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不仅如此,我也深受启发。确实要感谢你才是。”
“您大老板把我看高了,我和您女儿只是相互聊聊,谈谈自己的看法,何谈教育。您女儿桂花善良,肯帮助人,德性又好。我要感谢你们才是。”江莹一边放下棉被,一边整理衣服,缓缓地说。
“阿姨——”桂花在屋背菜地讨菜,提着篮子回来了,一进客厅,看见江莹和他爹聊天。
她心灵中喜爱的女人江莹突然出现在她的眼前,她的心灵格外欢喜,热情地叫上了“阿姨。”
江莹听惯了“同志”的称呼,这一声“阿姨”,让她听得很亲切,虽然很长时间没人这么称呼她了。
“你今天才来呀,让我想死你了。”桂花一边从篮子里拿出辣椒,茄子,丝瓜,一边说,“这次要多玩几天啊。”
“好的,”江莹听了桂花的话,心里热乎乎的,高兴地回答,“这次呀,我住在你家不走了。”
“真的?!”桂花兴奋的心情唤起了童年的幼稚,竟高兴地拍着手喊,“爹,阿姨要住在我们家了!我有阿姨陪我玩了。”
桂花走出茅草屋,朝着屋背的菜地喊:“王家金,快,你到河里去抓条鱼来,家里来客人啦。”
……
建设红十军中转站的报告批复后,江莹住在夏桂花家。
她和王家金、夏桂花一同砍竹子,在江边柚子树旁搭了个茅棚做临时仓库。她想,要急速筹建一支小分队来运送物资。
可是,这里离群众太远,怎么活动群众呢?
她和桂花悄悄说过这个事。
桂花想了好久,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
农历九月十五那天,桂花说:“江阿姨,我们去叫岩寺拜菩萨好吗?”
“好呀。”江莹想,庙里人多,是接触老百姓的机会。她说,“你认识那些拜菩萨的人吗?”
“我只认识几个居士,她们和我玩得很好。每到初一十五,我一个人去叫岩寺烧香,一个月和她们在庙里见面两次。叫岩寺虽然不很大,但是,那里的菩萨很灵验,拜菩萨的人真多。本地的有蔡家埠的、茅草坪刘家的、港沿叶家的、沙畈张家的、蒋家的人;还有外县的横峰呀,弋阳呀,贵溪呀,好多县的人,都要来叫岩寺拜菩萨。特别是观音菩萨生日时,河口那些当官人的老婆和老板娘也来,人特别多。”桂花想着居士里面有几个玩得好的姐妹说,“她们拜完菩萨会在一块聊聊家常。你和我一起去拜菩萨,我带你去认识那些居士,好吗?”
“好。”江莹高兴地说,“求菩萨保佑,大家身体健康”。
夏桂花准备了香纸,放进香袋,拉着江莹走了。
叫岩寺不很大。大雄宝殿有三尊菩萨,还有龙王菩萨,还有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保佑生儿子的人可多啦。
桂花一踏进庙里,就有几个穿着黑纱袍的年轻居士向她打招呼。一个青年居士喊:“桂花,你才来呀!”
“嗯,和我江阿姨一同来的。”桂花用眼睛看看江莹说。
江莹朝茶花笑笑,一同上前,和茶花打招呼。敬了香后,桂花和那些拜菩萨的人去听庙里的住持念经了。
江莹没去听念经。她独自走进叫岩寺里,绕四周看看。
庙虽陈旧,但大雄宝殿修葺很庄严,看的出庙里的尼姑十分敬业,也很勤俭;招来很多香客,自然香火旺盛。
她想“敬业”是一种精神,行行业业都不能少的一种精神。她想到红十军中转站刚建了栋茅棚,算是开了头。要想建设一支水上运输队伍,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事啊。没有那股敬业的精神是不行的。她鼓励自己去努力。
太阳已经好高,农民打早工回来了。附近的女人也陆陆续续来敬香了。眼下,庙里烧香的女人多了起来。
江莹数了数,约莫有一百四五十人。庙外还有的几十个男子,看样子是陪着家眷来的。
江莹从庙的后门出来,走近那几个男子,笑笑说:“陪家眷来上香啊?”
“嗯。”一个男子回答说。
“你们是哪个村呀?”江莹说。
“沙畈张家。”一个男子说。
“蔡家埠。”又一个男子说。
“我是港沿叶家,”一个男子说“他们几个都是茅草坪刘家的。”
“啊,”江莹和他们聊聊家常,聊聊生活,说起了穷人受苦的事。
一个小伙子说:“横峰县葛源村的农民搞什么'上名字’的运动,分了地主的田,不给地主交租了,自种自吃,生活好多了。”
江莹说,她也是农村人,后来出嫁到城市,还有个弟弟在家种田。她说他们家乡的农民受不住地主的压迫,也组织起来“上名字”。大家一同斗地主,分了田地。他弟弟也分了。现在,他们过上自种自收的生活,比以前好了。
他们中有个男子说:“我们也听说上饶的大地、横峰的葛源,还有好几个地方农民'上名字’的事,斗了地主,分了田地。看样子,这个事是真的。”
又一个男子问:“你们听说我们本地有没有'上名字’的事,不然,我也想去上个名字,分点地主的田地来自己种。”
大家嘀嘀咕咕说:“没人领头,如果有人领头'上名字’,我也去上个名字,别人不怕,我们也别怕。”
“上次,我听桂花说,她知道有人愿意领头'上名字’,就怕没人支持。”江莹说,“你们找桂花问问。”
“桂花是谁?她怎么知道没人持。”一个青年说,“有人领头,我就愿意。”
正巧,桂花拜完菩萨,听完念经出来,小张看见了指着桂花,说:“她是桂花。”。
桂花走出大雄宝殿,一眼就看见茶花的老公小张。她说:“茶花,你真有福气,看,小张又来接你了。”桂花朝着小张笑着说,“小张,你真心疼老婆哈,又亲自来接啦,生怕别人抢去似的。”
“在家没事了,陪茶花走走有个伴。”茶花的老公小张说,“桂花,那女的说你知道有人愿意领我们'上名字’,真的吗?”
桂花依照江莹在家的吩咐,只要有人问起“上名字”的事,她就答应“有”。眼下,小张问“上名字”,她点点头,说:“是的,有人。下午,我们一同去你们沙畈张家,边走边说好吗?”
“好。”茶花的老公小张说,“你说真的?”
“真的。”桂花笑着说,“走呀。”
……
(待续)

作者简介

王安中,江西省铅山县人,铅山一中退休教师。1962年分配铅山县电影院工作,主编《铅山电影报》,1978年,短篇小说《豆》发表于《信江文艺》,2003年论文《高中综合实践课程理论研究》发表于《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五期。

1998年主编《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集》(第一册、第二册),由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主编《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与课例精选》,由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

申  明

在《文学顾事》微信平台发表的文章,

主编根据文章阅读量发放稿费。

属于精彩故事类文章

一周内打赏100%全部作为稿费;

打赏10元以内不发稿费。

每周六统一发放稿费

主编微信号:gcb6161(投稿文友请务必添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