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振曲话 | 浅议散曲创作中的视角
浅议散曲创作中的视角
前几天看到微信里有一组以嫦娥四号登月为题材的散曲作品,作者大多以饱含激情纵情讴歌伟大祖国的科技新成就,但一遍读下来,虽有些不少作品也耐读,但总体泛泛,意境雷同,缺乏新意,如“雄心浩宇,壮志宏图”“华夏出彩,科技奇才”之类,很难打动读者。这是当代诗词曲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现象,一方面我们要讴歌新时代新成就新思想,一方面又苦于难于寻到合适的角度和新语言新意象进行表达,这也是目前很多人创作传统诗词曲的困惑之处。
就“创作视角”而言,有的说“如同拍照角度并无固定模式一样,写作角度的选择和确定也要运用眼力,独辟蹊径。高明的摄影师善于寻找理想的角度,拍出人物的千姿百态,如果我们精心选择写作角度,也就不愁文章不展露新姿。”
有的说“要写好一篇文章,根据题意要求去选择最佳角度,是忽视不得的......角度抓得好,文章一起笔便引人入胜。能显示出对所议论事物的不同一般的见解。”
“具体地说,最佳写作角度还要符合两个要求:首先,角度要小。选择的角度太大,必然涉及面广,就容易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角度小,集中一点,走笔成文,效果就好。”
“其次,角度要新。所谓新,就是不落俗套。我们说,对同一个问题和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见解也就不同。有些文章,写出来一看面孔就很熟,似乎在哪儿见过,这除了材料陈旧之外,主要是写作角度不新,无法议论出新意来。必须明白,只有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发现事物的新的特点,从新的角度分析事物,才能获得对事理的新的认识。”
这些观点论述都很好,都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参考。
古人创作的独特视角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作品出新,视角新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学习元曲中的精品,对于我们的创作散曲会有很大启发和帮助。
读睢景臣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总会给人会心一笑。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本是一直为文人雅士们津津乐道的题材,睢景臣却能翻新出奇,别具机杼。他选择了一个有趣的视角,让一切景象由一个作为观者的乡巴佬眼中看出,并以诙谐嘲谑的口吻勾画出汉高祖装腔作势的面目。李昌集教授在《中国古代散曲史》中说睢景臣:“以村叟之眼观物,以村叟之心度理,以生动毕肖的村叟声口叙事”,使得本曲取得了动人的艺术效果,成为“元散曲中滑稽成趣的最杰出的代表”。
这首曲子成功的原因除了语言幽默深刻谐趣锋利外,与独特的视角选择也有极大关系。王和卿【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也是选择了独特的视角,加之滑稽诙谐夸张的语言,成就了名篇之作。
我在学习写散曲时常常为了从哪儿下笔,从何处切入而苦恼不堪。在一些作品中尽量有意识的变换视角,以求出新。如在写嫦娥四号登月时,我注意到了月球背面的大凹陷,就从这里生发,把凹陷比成创口,写出“亲人访,从天降。频频摩抚,伤口周旁。背嶙嶙创伤,心深深痛长。谁将你打成这斑斑样?吴刚,将嫦娥扶好咱返家乡。”(【正宫·六幺遍】《亲人爱(嫦娥四号登月球背面)》)虽然文辞拙劣,但视角基本上没有和其他人重复。
2013年写嫦娥三号时,用了《嫦娥三号月宫悄悄话》为题:“劝吴刚不要再砍桂花树,光秃秃没法留人住。劝嫦娥从此放宽心,再不要洒泪潇潇雨。 (幺)远方人慰你寂寥,特送来小小机灵兔。在虹湾暂且游玩,切莫要跑丢你处。”(【正宫·鹦鹉曲】《嫦娥三号月宫悄悄话》)自觉也别出心裁。
反腐败是大题材,我避开了常见的套路和语词,选择了一个小故事:“夜半时、电话叮铃,男也心惊,女也心惊。要入“双规”?要抄金柜?要进秦城?“老师好、学生绍顶,异国远、问候先生”。气泄愣怔,心跳频仍,相对无言,直到天明。”(【双调·折桂令】《听友人谈某省委副书记夫妇节日事》 )通过故事的波澜起伏和心理的描绘,从侧面用一件小事反映反腐重大题材。在写旅游作品时,也尽量寻求表达的角度变化。如写《云台山红石峡》“冲开地壳焰流烹,撕裂山肌血色浓,照明天表烟霞迸。思来魂魄悚:万千年、仍沁殷红。看玉溪迤逦,赭壁峥嵘,绿树葱茏。”(【双调·水仙子】《云台山红石峡》)从“红”生发,重点写出红石峡形成时的壮观景象,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在写其它事件时,也注意到尽量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和视角。如点评散曲作业:“品一口甜滑,如吃西瓜瓤带沙;饮一杯惊诧,如尝老酒面生霞。一盘辣得嘴儿麻,一盘鲜似橙儿榨。真叫咱,一双筷子难搁下。”(【双调·驻马听】《点评省散曲学会第四期作业》)有曲友点评此曲:“作者为表达品赏曲友佳作时的享受感,精心选取吃西瓜、饮橙汁、品美酒、尝佳肴等典型材料而与之类比,这情感又借助精炼而通俗的语言一气呵成。”
如何能在创作时选取合适的角度描述和表现对象,以提高作品的质量,是我们每个散曲爱好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必须要做的功课。愿和朋友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