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张友文”说中元节即将来临(公安文学言说者思亲系列之三)
中元节一天天地近了,对母亲的思念越发强烈。母亲生前对这个节日极为看重。母亲的爷爷生前多次说过“年小月半大,老少的姑娘回娘家”。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比除夕、清明和中秋等日子还要重要。为此,母亲牢记此语,每年的这一天不管多忙,都会做一顿丰盛的饭菜,还配上白酒与浓茶。其中一道菜是不可少的,那就是冬瓜,据说冬瓜在那边相当于大肉。
为了把这顿饭做好,母亲要忙一个上午。等到把饭菜备好,还要搬椅子、添饭、倒酒、敬茶、磕头和烧冥币等,程序相当繁琐。阳间某些活动如果程序没有走到位,有可能被人匿名或实名举报,但是母亲全心全意备办的“过月半”活动,哪个会去举报呢?又有哪个部门会受理呢?母亲之所以没有简化程序或偷工减料,完全是因为有一颗虔诚之心,对先人们充满敬畏之感使然。
小时的我们只希望“过月半”的程序越少越好,这样的话就可以早点上桌,早点大快朵颐。我们哪怕肚子饿得前胸贴后背,也要先让先人们吃、喝,等他们吃饱后我们才能上桌。先人们用过的米饭是不能直接进肚里的,要重新加热后再吃,据说吃了先人们的剩饭就不聪明了。现在的孩子哪还有什么讲究和禁忌呢?他们饿了就吃、渴了就喝,自己就是“中心”,自己就是“老大”。
母亲花钱费力举办如此隆重的仪式,与其说是请死去的亲人回家聚餐,不如是让我们活人改善伙食。我们老家松滋至今还有一个笑话:“说最喜欢陪麻儿老爹,因为麻儿老爹不抢菜。”(“麻儿老爹”就是指死去的亲人。)
在这一活动中还要烧香磕头。母亲用一把扫帚当蒲团,由大到少的顺序叩拜。母亲一边磕头一边对先人们说,请你们回家过月半,吃好喝好,还要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其时母亲的胸怀并不阔大,并没有说“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之类的宏大话语。
记得有一年暑假,母亲刚把“过月半”的饭菜准备好,正准备“剪彩”时,适逢街河市中学教英语的王姓老师从门前经过,母亲便盛情地邀请老师到家中做客。从这一举动就可以看出母亲是多么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可惜母亲没有掌权。如果母亲掌权了,知识人的地位是不是会得以提高呢?那一天,在由谁坐上席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为刚好我的外婆也在场,母亲要王老师坐上席,而老师要外婆坐,推来让去的,最后还是由外婆坐到了一把手的位子上,看来王老师还是知书达礼的,谁说读书没用呢?接下来又为一只鸡腿发生了争执,一只稀有的鸡腿给哪个吃合宜?现在的孩子听来觉得可笑,因为他们吃鸡腿吃腻了,并不觉此物稀罕。可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烧半只鸡都已经很奢侈了。如果家中经济条件好,就会烧一整只鸡,外婆与王老师就会一人一只,他们就不会因为只有一只鸡腿而谦让客气了。在彼此推来搡去之中,时间又浪费了一些,我们都等不及了。
2015年国庆节母亲在大上海避台风雨时留影
母亲是今年7月5日夜里走的,距今一月有余。今年的“月半”由谁来主办呢?我以为到了我们这一代基本上就断档了。这一传统的民俗本应该继续发扬光大,只因世道变化太快。我本想表达一点心意,在省城连冥币都买不到,前几年倒是看到有人担着卖,面额高达十亿圆。如今大约是为了促进城市文明建设,冥币、纸扎的房子之类都给取缔了。母亲去世后的35天,按习俗应该举办“五七”仪式,后来才知在请和尚为母亲超度时一并办了。原来阳间在大力推进改革,阴间也不落后。
小时候不知挨了母亲多少顿打、挨了多少声骂,被母亲罚了多少次跪,但是我依然感念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