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新”辨析

中政智库.[最全面]

“全心全意为决策服务”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是在“三农”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三农”发展工作的中心任务,对推动新时代乡村发展和实现全面小康、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义。简短的六个字却有其深刻内涵。

“乡村”的新空间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一次重大升级,由“农村”到“乡村”一字之差,寓意却大不相同。查找两个词语的释义可以发现,所谓“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主要是放在产业关系中来看;而“乡村”是指村庄,是行政区域名称,是放在城乡关系中来看的。

“乡村”厘定乡村振兴主体地位

“乡村”是主体,不是一般概念的乡村,而是一种现代形态意义上的新概念。“乡村”和“农村”是两个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相比较“农村”较重的农业产业特色,“乡村”具有更大的兼容性。其兼容性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振兴”原则。乡村集农业、农村、农民三个关联因素于一身,所以乡村振兴不仅是农业的振兴,还有农村、农民的振兴,包括农业的产业化、科技化、社会化,农村的社区化、信息化、生态化以及农民的职业化、组织化、文明化等。

在更高一个层面上,乡村能够发挥经济、安全、生态、生活、文化传承、城市“后备”等多方面功能,不仅扮演原始的、基本的经济再生产角色,还带有审美基因、文化印迹和家园情怀。特别是随着现代化进程推进,物质财富创造主要来自工业化和城镇化,乡村的经济功能日渐衰微。所以,乡村振兴已不是单纯的经济进步和物质生产力提高,更多意义上是乡村现代功能的全面发掘和彰显。

“乡村”形态表现各异千差万别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地理、经济、人文特征多样性明显且发展不平衡,乡村类型自然也是千差万别,在发展基础、空间布局、资源禀赋、区位交通、环境容量、市场需求等方面状态各异、情况复杂。按地域划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乡村情况不同于广大中西部地区、边疆农牧民族地区乡村;按类型划分,传统农业型乡村情况又不同于城中村、工业村、大中城市周边村、专业特色村等。

对于东部沿海发达乡村来说,“农民已经不再从事农业,乡村社会早已完成了工业化”,能够引领乡村现代化的潮流,率先走向振兴。同样,对于城中村、大中城市周边村、工业村、专业特色村、“官办”示范村等典型乡村来说,由于发展资源丰厚、利益密集,凭借其天然优势也可以走在前列。而当前所谓的乡村衰败,严格意义上是描述广大中西部传统农业型乡村状态的,而它们占据中国乡村个体的大多数,覆盖面最广,矛盾问题也尤为突出,实现这部分乡村振兴才是当前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

“乡村”拉开新时代乡村振兴大幕

“乡村”新概念的提出,替换了以前的“新农村”,这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宣告了由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性变轨,对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城乡统筹”,意在发展城市的同时统筹考虑乡村,着眼点是以城统乡,且由政府单一主导;城乡一体化是要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最终形塑一个统一的经济社会,但主要从经济层面考虑,且缺乏有力抓手。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更具现实针对性、系统性和革命性,既接手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精华,又精准对接新时代历史方位中的城市化发展,更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强调城乡地位的平等、角色的分工、要素的互通、利益的共享,并配套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致力于打造城乡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振兴”的新寓意

“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动词,浸润了深厚的历史危机感和使命感。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振兴”意指大力发展,使之兴盛起来,其施力强度和涵盖范围均大于“发展”或“建设”,既有非常规性的发展要求,又有鲜明的目标导向和动态特征。同时,相对于城市“繁荣”,乡村“振兴”不是与之对抗的关系,不是乡村振兴非要压制城市繁荣,而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关系,是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更是城乡关系的一种新境界。

“振兴”揭示久远的历史背景

回顾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我们看到乡村长期扮演农耕社会载体的重要角色,支撑着大一统封建王朝的自然运转,一度成为帝国盛世的惯常标志,其地位举足轻重。然而近代以来,伴随西方工业文明入侵,乡村在中国“被现代化”的狂潮中无可逆转地走向衰败,传统乡村经济社会结构逐步解体,自足性、主体性地位骤然丧失。在此背景下,“振兴”的提出不仅及时而且必要。

“振兴”揭示新型城镇化内涵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不可割裂的命运共同体。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不可割裂,二者均是推进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城镇化战略能够有力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提供城市现代文明,促进城市现代化的要素更好地配置到农村和农业当中。城镇化建设解决的是“三农”外部环境的保障问题,乡村振兴解决的是“三农”内部机体的活力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乡镇化”与“城镇化”建设的双轮驱动。乡村振兴离不开城市要素的反哺,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绝不是关起门来,孤立地依靠农村资源来建设农村。必须利用好城市资源,在农村发展中把城市元素发挥极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城乡互动阶段,人们对城市和乡村两种文明的认识发生变化,两者的互补和互需增强,有助于城乡两个文明在异质中发挥各自优势。

“战略”的新高度

“战略”,是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是一种长远的规划,是远大的目标,往往规划战略、制定战略、用于实现战略的目标的时间需要很长的周期。把乡村振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可见其既着眼全局又立足长远,是一个宏大的课题。

“战略”着眼全局

乡村振兴战略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全局背景,确定了关于乡村振兴的大方向、总趋势和若干重大问题,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形势。

乡村振兴战略不囿于“三农”工作视域,不单关切乡村一己发展,而是出于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以实现“两个一百年”为奋斗目标、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诠释社会主义共富本质、从拓展国家现代化途径的全局考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对新的时代特征和客观条件的精准把脉,对全党重中之重工作和战略任务的精准定位。

“战略”立足长远

尽管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于十九大,但其中的一些思想、论断和要求在党长期的“三农”工作中业已形成或孕育,是对过去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不可割舍、一脉相承的历史纵深。

同时,它又有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的现实擘画和未来期许。与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对应,中央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三步走”目标任务。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周期长,是一项长效工程,其战略实施必须一以贯之,不得朝令夕改、起伏不定。

“战略”面向多维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指导性很强的战略,管全局、管长远,但它终究要体现在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配套上,落实到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致用上,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系列方针政策、思路措施的综合体系。

实践中,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工作相互协调,彼此依存,在党的统一领导部署下,围绕乡村振兴目标依序配置成一个有机整体。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用性,还必须辅以相应的战略手段、衡量参数和技术方式,使得战略要素齐备、切实可行、具体可操作。

概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魅力、效力和生命力经由理论和实践结合、战略和战术对接、目标和手段统一得以彰显。从三个词汇合的语义构成而言,乡村振兴战略是以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旨归,多元化解决乡村衰败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系列政策和方略总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