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媒体生态之延安往事:从黄点不清的表彰到露馅儿说明
延安市委宣传部表彰媒体引发的讨论又有最新动态,在《关于2016年度延安市新闻发布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工作中存在问题处理情况的说明》中,延安市委宣传部表示“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评选表彰中过多地注重参与媒体的发稿和转载数量、网民点击率,而对媒体影响力、权威性和新闻采编资质、新闻转载相关规定等要求把关不严提出严厉批评,并将着手修订完善评选表彰办法”。
客观来看,这段说明态度是诚恳的,但事实逻辑又是提鞋掉帽子的。
用通俗明了的语言总结一下这段说明内容,大意就是这次表彰评选“点子不清”、“认不得秤”,从这一点来评价,应该肯定其做出说明的态度;但说明中的部分事实陈述其实又是不符合事实的,该段说明中称“在评选表彰中过多地注重参与媒体的发稿和转载数量、网民点击率”,这意味着独家获得此次评选表彰一等奖的机构是在发稿和转载数量以及稿件的网民点击率上有着压倒性领先数据的,但稍加考察印证就能发现,被独家评选为一等奖的“《人民周刊》聚焦西北网”发文数量不可谓不多,但转载数量和网民点击率则微乎其微,百度一下很容易印证。
不仅如此,其文章的呈现效果已经滑向了“高级黑”的负效应。比如这篇题为《延安心系红丝带 青春“艾”设防》的文章,该文是关于志愿者参与宣传预防艾滋病活动的“报道”,在一片颠覆了我国语文教育的行文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当代的大学生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延安精神,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心系红丝带,青春须设防,“艾”也不是事”,不仅把延安精神硬拉扯到了预防艾滋病上,文中的配图竟然还是一群看上去也就十岁左右的儿童,是想说祖国的未来也在抗艾滋吗?延安精神、未成年儿童与艾滋病预防就这样在该篇所谓报道里“愉快地玩耍”起来,这对延安的形象起的到底是什么作用?
再看看另一篇由这家一等奖获得者发布的文章,其标题是这样的:《陕西富县五保户杨民寿喜迁新居言党恩》,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老人的老伴高兴地说:“真没想到我们这个孤苦零仃的穷人,能住上小洋楼,房里的家私家居、电器都是党给的!共产党真的太好了!”,摆脱,给66岁的贫困五保户编引语的时候能不能稍微和人物的实际情况符合一点,还“家私家具”,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红星美凯龙来了,这样看上去假得冒烟的文章让可能本来是真实的事情也都显得假惺惺,不是“高级黑”又是什么呢?
就是类似这样一大堆文章,每一篇内容中都频频出现着“据记者了解”、“记者随同”等字样,说这样的作者是假记者吧好像人家也挺辛苦,但整出来的这些“高级黑”文章不仅黑了延安的形象也黑了记者这个行当,此后又被宣传主管部门评定为一等奖,引发争议之后的说明里又间接强调其转载与点击率远超其他媒体,这样的一连串逻辑又让真正的专业记者情何以堪?
有人说从宣传效果角度看,发一百篇不专业的文章最多等于发一篇专业报道,其实这话大错特错。因为发一百篇不专业的文章从宣传效果角度看最多等于零,也就是说在最好的情况下(所谓最好的情况就是指没人看的情况下)其效果等于零,但凡有人看了,其宣传效果就等于负,发得越多负值越大。所以,有时间就去数数延安新闻发布工作宣传报道奖一等奖获得者发了多少篇文章吧。
说到这里就又不得不勾起一个关于陕北假记者的话题,长期以来,人们对陕北媒体生态之畸形都有所耳闻,许多人更是非常熟悉。而陕北媒体畸形生态中延安与榆林的风貌还有所不同,榆林风格简单粗犷、延安则相对水比较深。
在有这样一种思想长期流行于延安各单位宣传部门,延安不仅仅是延安的延安、陕西的延安,更是中国的延安,哪怕是芝麻大的负面也不能传出去,受此思想影响,延安只要自称记者都有市场,假记者由于混不吝常常四处横行,主流媒体反倒无法发出正常声音,而由于延安水深,正规媒体搞监督还会受到冲击,有关媒体生态的延安往事比较多,待日后一一分析。——《调查清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