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绽放在贺兰山下的京津银知识青年(上)

了解宁夏,从《口述宁夏》出发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先后有六千名北京、天津、银川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到贺兰山下的宁夏农业建设第十三师,开始了建设边疆、发展生产的军垦生活。

一、光荣的军垦战士

1965年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宁夏农业建设第十三师成立(后改编为农业建设第五师),下辖五个团。分别是由农垦局从贺兰山东麓沿线划出的平吉堡农场为一团,暖泉农场为二团,前进农场为三团,黄羊滩农场为四团,南梁农场为五团。

经中央同意,农建十三师在北京、天津、银川招收一批知识青年,到宁夏参加军垦建设。通过宣传动员,三个城市的知识青年踊跃报名,争先到边疆,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报效祖国,奉献青春。

1965年6月至11月,共有3802名北京知识青年来到农建十三师,被分配到一团2206人,二团1513人,三团83人。

1965年9月至1966年9月,共有1528名天津知识青年全部分配到三团。

1965年至1969年,银川先后有600多名知识青年被分配到十三师五个团及贺兰山军马场。后来,十三师从一、二、三团知青中抽调了一批骨干补充到四团、五团及师直单位。

这些知青大部分是应届和往届初、高中毕业生,有的放弃了高考上大学的机会,还有的是在校学生,中止了学业报名来到宁夏。

年仅15岁的北京知青孔宗雪,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是上大学的苗子。但自小就有参军梦想的她,当听到宁夏军垦招兵的消息后,不顾老师们的劝说,执意报名,并到崇文区劳动局办理了手续。当她拿到去宁夏军垦的通知书后,这时家里人才知道她的决定,父母虽然万分不愿意,但还是无耐地让女儿远飞。

孔宗雪

1965年7月2日,孔宗雪与1000多名身穿绿军装,胸戴大红花的北京知青,一路欢歌来到宁夏,和193名战友分配到一团五连。

从喧闹的大都市来到满目荒凉的贺兰山下,巨大的反差并没让年轻人感到失望。在这个大集体里孔宗雪年龄最小,大哥哥大姐姐们对她非常照顾和关怀,她有病战友们輪流守护,打水送饭。

1968年10月,她被调到了四团,劳动之中还惦念着一团五连的战友,并时常去看望她们。

1965年,刚满16岁的银川知青李乐,从家里偷岀了户口本,到城区办事处报名去了十三师三团,父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在银川市下乡知青送别仪式上,唯独他家没来人。他独自坐在汽车左后方的角落里,对着窗外发楞。等汽车开动了,他突然看到穿着工装的父亲骑着自行车在汽车后面追赶,一直追到北门外。李乐知道这是父亲从工作岗位上赶来送他的,不由的眼泪涌出来,他下决心在军垦干出成绩报答父亲。

1970年李乐(前排左一)和师政治处陈主任、项干事研究组建师宣传队时留影

李乐在三团的七年中,工作积极,表现突出,加之有艺术特长,1973年,团部推荐他考入银川师范专科学校上学。毕业后在银川十二中、自治区文化厅工作,后担任宁夏电影制片厂厂长。

知识青年到团场后,军装和被褥统一发放,口粮标准每月40斤,生活费每月24元。集体编为班、排、连,在复转军人和老军工的带领下,听军号作息,每天排着队、唱着歌岀操、劳动和学习。

知青到连队第一件最庄重的仪式就是发锹,上完早操,吃过早饭,全连战士列队在连部门前,一把把系着红布条的崭新铁锹整齐地排放着。每当喊到人名时,都要响亮地回答“到”,并正步向前,行了军礼后,将连长双手托着的铁锹庄严地接过来,这就是军垦战士的“武器”,战士们用这把武器挖沟筑渠,垦荒造田,建设新家园。

让知青最开心的事,就是每月一次轮流进城购物、寄信和照像。一团离银川有四五十里路程,刚来时为了节省车费,知青们以班、排为单位排着队,唱着歌步行三四个小时,到银川老城逛百货大楼,在邮电大楼寄信,到新华照像馆照像。

当时银川城很小,也比较冷清。当穿着绿军装的知青们排着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唱着歌走过时,吸引市民们驻足观看,并且目送知青远去。此时,他们感到当一名军垦战士是多么荣光。

二、勇敢的热血青年

刚到宁夏时,这些来自大都市的青年,在生活上有很多不适应。住漏风漏雨的土坯房,睡大火炕,上旱厕所,点煤油灯,喝带泥沙的水。夏天烈日爆晒,皮肤被蚊虫叮咬岀血起红疹,冬天寒冷刺骨,手脚冻肿化脓流血水。

连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的城市知青,别说干活了,铁锹怎么拿都不会。但他们在老军工和复转军人的言传身教下,并带他们参观五十年代建场时,老军工住过的“地窝子”,开荒时用过的铁锹、镐头和背篼,使知青们很受教育,树立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知青们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精神,发岀了“地球手中攥,黄河腰上缠,誓做新愚公,塞北变江南”的誓言。无论春种夏管,秋收打场,开荒平地,挖沟清渠,脱坯建房,他们都冲在前、抢在先,在广阔天地磨练自已。

西干渠流经十三师四个团,1965年12月,师部要求全师的干部战士奋战一个月清理西干渠的淤土。这次会战是知青到军垦第一次遇到最累的体力活。一团一连108名知青全部参战,年轻力壮的男青年轮流替换着抡镐破冻土,女知青搬土块送到岸上。后来冻土已有半尺多厚,只能凿眼放炮炸开冻土。为了赶进度,全连各班、排开展劳动竞赛,比谁抡锤次数多,比谁运土抬的多,比谁搬土块个头大,经过全连知青的努力奋战,提前两天完成任务。

在火红的六七十年代,知青们除参加常规的农业生产劳动外,每年都有好几次师、团组织的大会战和临时性任务。如植树造林,开荒平地,筑坝抗洪,清挖干沟,采石基建等。

二团二连,驻扎在贺兰山下,200多名北京知青刚到这里时,满眼望到的是黄沙漫漫,杂草丛生的荒原,团部决定利用冬春季节开发这片荒滩。分配给二连的是完成五个条田,每个条田240亩的开荒任务。

从没干过苦活的知青们,冒着严寒投入到了开荒平田的战役中。大家开展劳动竞赛,争当劳动英雄。三九天,青年们脱去棉袄棉裤,干的满头冒汗。五班战士王树声一天干出了挖土四十余方的最高纪录,其他战友向他看齐,一直干到天黑才收工。整整一个冬天,他们连完成了五个地条总共1200亩的开荒平田任务。五班的王树声、王昆生、翟增存等五名战士被评为劳动英雄。

从一团调到五团的北京女知青刘宗慈,4月下旬与班里的八位女知青给小麦地灌头水,她们这是第一次灌水,没有经验。一天,沙土修筑的支渠坝被水冲开了一个大决口,情急中八个人毫不犹豫地跳进水里,用身体堵住被冲开的决口,闻讯赶来的战友们奋战了几个小时,才把决口堵住。站在水中的女战士已成了泥人,冻得浑身发抖。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全师,她们班成了全师学习的榜样。师长刘奇功亲自看望她们,并带来了医生为她们检查身体。

刘宗慈(后排左一)和战友的合影

经过几年的劳动锻炼,这些帅气娇嫩的城市青年,不但适应了塞外军垦生活,而且个个成为黑黝黝的硬汉和文武双全的铁姑娘,是团场的骨干力量,有不少人还担任了连排干部和团场级领导。

1966年6月,从天津来到三团的张鹤年被分配到一营二连,在老军工的带领下,开始了挖沟修渠,春种秋收的农业劳动。三年后他与100多名天津知青调到了四团三连。在三连的十年中,他在垦荒平地,修建扬水站,清挖西干渠的重大战役中,始终走在前,干在先。在劳动中与天津女知青王秀兰相爱,组成了知青家庭。1978年,知青返城时,他俩没有离开黄羊滩农场,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三十年。

张鹤年由于工作出色,被提拔为黄羊滩农场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后调到农垦硫酸铝厂、农垦物资公司担任主要领导,直到退休。

三、优秀的岗位标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需要,知青们纷纷走上了团场畜牧、农机、财会、医护等专业工作岗位,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1966年,曲冰、戚淑静、邓淑云、顾凤英同198名银川知识青年来到了贺兰山军马场。两年后,她们四人被选调到新组建的“爱武装牧马班”,这个班共有10名女战士,放牧着几百匹后备军马。她们身穿军装,骑着骏马,手握马鞭,英姿飒爽,常年游牧在贺兰山腹地。以破庙、羊圈为家,睡帐篷、搭行军床,啃干粮、采野果,喝山泉水。

她们放牧的这些军马,自小生长在山间草地,性情暴烈,难以驾驭。骑马、训马、套马是她们的必备本领。女战士们一次次从马背上摔下来,一回回翻山越岭寻找马群。十多年中,她们练就了训马、套马的本领,养大了无数匹军马。每当看到自己放牧的马匹戴着大红花参军入伍的情景时,无比激动和骄傲。

1969年,北京知青吴恩玲,从一团六连调到奶牛队当畜牧统计,主要负责给奶牛建立和管理档案。每头牛从一出生就建档,给它们编号,记录祖谱及生长、体重变化,配种时间,奶产量等基础性资料。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她经常守候在牛舍,除干好本职工作外,还和饲养工、挤奶工一起清圈、挤奶、装奶,到野外割青草喂牛。

吴恩玲(左二)和同伴在牛舍前合影

1970年,奶牛队两头牛突然死亡,队长派吴恩玲和一名技术员,送死牛到银川动物防疫站检验。检验报告显示,这两头牛得了炭疽病,这种病传染性极强,而且也能传给人。这时,吴恩玲感到恐惧和害怕,回到牛场后躲在传达室,流着眼泪给好朋友打电话诉说。而当她看到窗外牛场的领导和工人们戴着口罩,不顾危险处理病牛,隔离牛群,消毒杀菌的场景时,无不感动,于是马上加入到忙碌的人群中。吴恩玲在奶牛队工作整十年,1979年2月,离别了她心爱的工作岗位和战友们,回到了北京。

天津知青路金树是第一批到三团十四连的战士,劳动不到半年,他和几名知青被团里送到银川农业机械化学校学习。他们毕业后回到三团,成了知青中第一批有技术的农业机械手。

路金树虽然是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但也必须在打犁这个岗位上磨练一段时间。春种尘土飞扬,夏耕烈日暴晒,秋翻夜晚寒冷。坐在拖拉机后边的五铧犁上打犁,尽管辛苦劳累,但他还是认真操作,一丝不苟。

1973年,表现突出,技术熟练的路金树成了一名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夏秋收割季节,当他驾驶着收割机在一望无际的麦海与稻浪中穿梭,看着金黄色的麦粒、稻谷流入粮倉时,感到当一名军垦战士无比自豪。

1979年,正值知青返城高潮,为了让老军工子女接好班,前进农场举办了一期农机培训班,路金树是主讲老师,他精心准备,认真讲课,尽全力完成这次任务,站好最后一班岗,报答曾经工作生活了十四年的前进农场。

二团北京知青刘建梅、杨秀琴、李玉茹、史耕耘等当上了团卫生队的医护人员,成为白衣天使。她们为团场职工家属治病服务受到好评。十三师师部医院成立后,从各团场卫生人员中选拔了一批知青到医院工作,刘建梅就是其中一员。1979年2月,师部医院(后改为农垦医院)交由自治区卫生厅管理,现为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