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书法失传的密诀在这里,看看就会,请你验证!(系列之一)

书法到底有没有秘诀?答案是肯定的:有!而且不少!在那里?请往下看:

书法的密诀,就在古书论的字里行间。

自东汉崔瑗的《草势》起,一千多年来,它始终都是一种显著的存在,但人们就是始终视而不见而已。

限于篇幅,我们这里只举董其昌的两句话为例。

现在,我们只须验证董其昌书论中的两句话,就能改变一直以来,认为书法要踏踏实实,扎扎实实,结结实实,老老实实,死练死学的固有理念。

一、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

请注意“从无左右并头者”这句话的“从无”两个字,“并头者”三个字!

下面是“快乐书法营”在编写《二王行书结构与造型》一书时所选的王羲之字例,选字不限于一碑一帖,可代表王书的整体风貌。

王羲之《兴福寺碑》选字

王羲之《圣教序》选字

王羲之手札选字

图片上这些选字,是文件截屏,随机排列的,我们只须关注左右结构的字,和左中右结构的字,察较比照,看有没有“左右并头者”即可

最好有人提出质疑,而翻开《王羲之书法字典》,或者王羲之的原帖一一对比;更好的办法,翻开《行草书大字典》,对比古今名家的左右、左中右结构的字,有无“左右并头者”。自我验证一番,比听任何人的说教强。

如果深度一点,这里还有两个秘诀:

1、左右不并头,有强弱比。即明显的,很明显的,特别明显的。幅度不一。

2、有左右并头,相对方正的字,不超过总数的十分之一。任何一个帖,都是如此。

这才是书圣的字啊!不机械。

再上点菜,看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

王献之《淳化阁帖》选字

颜真卿三稿选字

《米芾全集》选字

二、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大入晋、唐室也。《兰亭》非不正,其纵宕用笔处,无迹可寻。若形模相似,转去转远。柳公权云:“笔正”,须善学柳下惠(本号注:以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引申为呆板无变化)者参之。余学书三十九年,见此意耳。

请注意“必不”两个字,“作正局”三个字!

本号注:兰亭序无一笔造型相同,无一字平正。即使表面上看上去平平正正的字,必有一笔逸出于整体框架之外;左右结构的字和左中右结构的字,都不齐并。不齐之齐,不平之平,在无处不变的变化中求得统一协调。

请验证一下《兰亭序》的不齐之齐,不平之平,以奇为正。看起来都是方正的字,其实无一方正。但它仍然还是方块字。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王羲之《兰亭序》选字

三、一条经过反复观察分析得出的经验:

当过了笔法关,书法水平再也不能有尺寸进境,问题一定出在结构与造型的简陋单调,傻笨甜俗。笔法解决不了结构造型问题;笔法简单,不影响结构的优美,反之则不然。

“快乐书法营”在编写《二王行书结构与造型原理》,《颜真卿行书结构与造型原理》《米芾行书结构与造型原理》过程中,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用了整整五年时间,对上述四人的行书结构与造型,对所有可见到的四人的碑帖,总其数以万计的字,从每个字的整体结构,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组合关系,整体和偏旁部首之间,整体和笔画之间的各种对比关系,进行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反复分析,观察,比照,得出一些定律式的结论,“左右不齐”是其中之一

为了找到这些规律或者说定律,曾经将古书论反复翻检过数遍,在古人的只言片语中探寻灵苗消息。

才知道古书论诚不我欺。

明王铎《琼蕊庐帖》临《淳化阁帖第五.古法帖》:

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雅,易学故也”。

明赵宦光《寒山帚谈》:

“作字有难于结构者,一为学力不够,一为平方正直尘腐之魔胶固胸膈间。平直故是正法,其势有不得平直者,不可以此拘拘也。”

“能结构不能用笔,犹能成体。但能知用笔,不知结构,全不成形矣。俗人取笔不取结构,盲相师也。”

经过三十年的文化断层,当代的书法传承和教学,是从正负零以下起步的。对比古代经典书法,你会发现一个令人沮丧的现象:当代的大多数书法家,连技法关都没过,因为不懂结构造型。结构造型是书法的核心技法之一。不过结构造型关,怎么可能过艺术关呢?

这同时也不奇怪。因为人们一直生活在二律悖反的现实中。从科举干禄字,印刷体,现当代所谓规范字教学的反复强化洗脑,汉字的书写,在人们在潜意识中形成方正齐平的固有套路,顽固的植根于人们的心脑,形成一种返祖现象:即使临帖,会下意识地把字的两边并齐;古人特别明显的两边不齐的经典字例,就只会帖上的那一种样子,连幅度的变化都不敢伸展;久不临帖,自己书写,渐渐地会回到方正齐平的原点。

东汉崔瑗、蔡邕,东晋王羲之,唐张怀瓘、孙过庭,宋米芾、至明清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都有与董其昌义理相同的论说。但历史上的人们,同样视而不见,反映出这种情况也是一种顽固的史实存在。

历史上只有极少数人认识的这个问题,但还是付出了几十年的努力和代价。连董其昌这样的知识精英,都需要“学书三十九年,见此意耳”。

其实东汉崔瑗的《草势》,就有“方不中矩”之说。以董其昌之深断博学,都与秘诀擦肩而过。

历史上总有一种隧道声音,总有人在以传播知识为名,在传播无知;总有人在以传播知识为名,在传播迷信。许多人们深信不疑的偏执,误会,错谬的说教声音,不知出自何处,来自何方,但轰轰然,嗡嗡然,不绝如缕。迷信使人们连验证一下的想法都没有,反思能力更是丧失殆尽。

比如赵孟頫兰亭十三跋跋文: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松雪斋论书》同时指出:

“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

辩证的指出学习书法的关键和核心是笔法和结构法,二者是并列关系,同等重要。这是对古书论一味强调笔法的驳正,也为后人学习书法指出了应该在什么地方下功夫,去努力的方向。但人们同样视而不见,只对那些笔法唯一的隧道声音深信不疑。

好了!学习古代经典书法,临帖和创作, 摇笔只需念“无左右并头”五字咒语,书法面貌必有大改观。因为经过验证,证明这是一个铁律。它不单指某一个字或者某一类字,指所有汉字在书法意义上的结构造型法。

古代经典书法的结构与造型之法,发现、掌握它们的规律,有时就几个字,半句话,就是经典书法不至于失传的秘诀。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0)

相关推荐

  • “如约”雅集 | 临写《汉任城王墓刻石》

    = 汉任城王墓刻石精选 济宁萧王庄任城王墓, 绝大多数黄肠石上都有石工留下的地名.人名题刻. 刻前一般不经过书丹,而直接捉钻子镌凿. 依其作风,可将题字分为拘谨.工整.率意.飘逸四类. 张焉如 此帖 ...

  • 太极拳的撒放密诀:擎字诀

    <撒放密诀>是李经纶所写各篇拳著中惟一用四句七言诗歌来诠释他自已心悟所得的"擎.引.松.放"四字秘诀的. 擎.引.松.放: 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 ...

  • 太极拳《撒放密诀》有一句话叫“放时腰腿认...

    太极拳<撒放密诀>有一句话叫"放时腰腿认端的"."认端的"三字有何深意? 太极拳<撒放密诀>有四句话: 一曰擎,擎开彼身借彼力: 二曰引 ...

  • “逢转必沉”是密诀

    "逢转必沉"是叶大密前辈教拳时用的口诀,89年何国梁老师在指导笔者学拳时,这句话也常挂在嘴边,并用手扶着我的两胯,每一转动,必须先沉,架子是越动越低,腿的酸热痛几欲让人跪倒,前进, ...

  • 武禹襄《太极拳四字不传密诀》集解

    武禹襄<太极拳四字不传密诀>集解 李新方 一.以神打人的不传之秘 [原文]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

  • 我认为长寿的密诀是独居现在我国独居的老人...

    我认为长寿的密诀是独居 现在我国独居的老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丧偶或离异的女人居多.为什么选独居?我觉得独居的好处很多.第一不生闲气,沒人惹我生气,不生气身体就不会有病,有很多病都是因气而得.不生气就会身 ...

  • 海南百岁老人近两千 长寿密诀:清心寡欲,劳作不止

    10月26日,在三亚南山长寿文化节上,获评"寿公寿婆"的长寿老人. 10月26日,在三亚南山长寿文化节上,三亚老年人艺术团在表演. 亮相长寿文化节的最大"明星" ...

  • 红楼梦:75岁的刘姥姥身体硬朗,有何密诀?听她在贾府怎么说

    且说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来,给合府上下增添了不少欢乐.这一回贾母也见到了,一起说话,一起吃饭,还带着刘姥姥游赏了大观园,差不多就是全年最开心的两天了. 不过,贾母由于太开心了,平常进大观园是只走一两处 ...

  • (转载)民间看香断事密诀

    在东北的农村,经常能看到一些得了些道行的神汉神婆,点上几只香,打着哈欠给人断事,有时十分灵验,我们通常把这类人叫"看香头"的,看香有密诀,其实只要掌握了,你也能看香. 一.看香密决 ...

  • 李亦畬《撒放密诀》集解

    李亦畬<撒放密诀>集解 李新方 一.掷人于丈外的真传秘诀 [原文]擎,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引,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松,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放,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 ...